跖疣

概述

跖疣属于一种寻常疣,多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发生于一侧或两侧足底,尤其易见于跖前部,走路时有压痛,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其损害数目不定,往往只有1~2个,也可多发散布于足底各处,或是密集而称镶嵌疣。本病的治疗方法有冷冻、激光、电灼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跖疣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部分医保 英文名称: plantar warts 疾病别称: 足瘊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跖疣囊肿 治疗周期: 2~3个月 临床症状: 足部受压处出现皮损、行走出现疼痛 好发人群: 儿童、青壮年、免疫力低下者、足部多汗多者、足部长期受挤压或外伤者 常用药物: 博来霉素、氟尿嘧啶、3%酞丁胺软膏、水杨酸 常用检查: 皮肤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感染状态及有无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亚临床型、潜伏感染。

临床型

用肉眼可观察到足底有疣状赘生物,临床表现一般比较明显,可直观考虑存在跖疣。

亚临床型

肉眼见无明显异常皮损,可通过醋酸白试验发现,醋酸白试验阳性。

潜伏感染

皮肤的外观可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可检测到HPV或HPV-DNA,是跖疣传播、复发的主要原因。

病因

跖疣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外伤或皮肤破损对HPV感染也是个重要的因素。跖疣常好发于足部着力点,医源性传染也是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途径之一。

主要病因

跖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1型(HPV-1)或N型(HPV-4)引起,也有其它型的报告,在临床上应和圆形鸡眼及没有明显压痛的肼胝区别。一般是皮肤破损时,病毒通过破损处侵入感染皮肤表皮细胞,导致异常分化和增生,从而导致跖疣的形成。

诱发因素

足部长期受到摩擦和外伤,如经常光脚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地面行走,易诱发跖疣。

流行病学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婴幼儿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到青壮年时期最高。

传播途径

传染源为跖疣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多经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足部皮肤直接接触跖疣患者皮肤破损处可引起传播。

手触摸患处后再接触身体其他部位,可引起自身传播。

与跖疣患者共用鞋袜可引起传播。

好发人群

足部长期受挤压或外伤的人引起皮肤破损,容易得此病。

儿童和青壮年更容易患此病。

免疫力低下的人,自身免疫力差更容易患此病。

足部出汗多的人,可促进足部跖疣的发生。

症状

跖疣症状表现因人而异,免疫系统对HPV的反应不同则表现不同,有些会出现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只是病毒的携带者。主要表现为细小发亮的丘疹,其表面角化,周围绕以稍高增厚的角质环。

典型症状

初起为一细小发亮的丘疹,后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颜色为灰褐、灰黄或污灰色,呈圆形,境界清楚,周围绕以稍高增厚的角质环。

多在足跟、跖骨头或趾间受压处发生,有时可在胼胝的基底上发生,或两者同时并存。

单发或多发,有时在一较大的蹈疣的四周,有散在性细小的针头大的卫星疣。

有时数个疣聚集在一起或互相融合形成一角质片块,若将表面角质削去后,则见多个角质软芯,特称为镶嵌疣,自觉不同程度疼痛。但镶嵌疣可以不痛,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认为儿童较成人易于消退,多汗或跖骨异常者不易消退。

其他症状

可因局部破损加重,进而出现行走时疼痛。

并发症

HPV感染的表皮埋入真皮可形成囊肿,出现在足跖处,直径为1.5~2 cm大小,在跖疣囊肿附近可看见脊状疣。

就医

外伤或皮肤破损对HPV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足部有破损,出现异常的皮肤改变,应及时就医,可结合病史、症状特点以及皮肤镜检查等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足部局部破损处出现外观的改变或颜色的变化。

皮肤破损处疼痛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及行走。

足底部破损处逐渐扩大,且分布广泛。

就诊科室

当足底出现跖疣时,去皮肤科或手足外科就诊。

若患者有糖尿病,可去内分泌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现在主要有哪些不舒服?

第一次发现是什么时候?

这种症状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做过什么治疗?效果怎么样?

之前有没有得过这种病?

家里其他人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之前有没有其他疾病?有没有用过免疫抑制剂的药物?

需要做的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从皮肤破损处取部分跖疣做病理切片,以协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HPV或HPV-DNA检测,医生会根据实验室检测进一步确诊是否为HPV感染所致。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下可见皮损中央有褐色或黑褐色线状、点状出血征,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标准

皮损表现为细小、发亮的丘疹,逐渐增大,颜色为灰褐、灰黄或污灰色,境界清楚,周围绕以稍高增厚的角质环。

好发于足,尤其以足跟、足前掌多见。

做病理组织切片或HPV-DNA检测,可发现HPV感染,即可明确诊断为跖疣。

鉴别诊断

鸡眼

多因长期挤压形成,多见于足趾缘、足缘,可单个或多个存在,常不聚集。皮损表现为圆锥状角质物,表面平滑,压痛更为明显。而跖疣皮损表现为圆形淡黄色或褐黄色斑块,表面粗糙,挤压时疼痛加重。

点状掌跖角化症

早年发病,常有家族史,手掌、足跖均有损害,散在分布,以受压部位皮损多见。而跖疣皮损聚集,多集中在脚后跟、前脚掌和脚趾间受压处。

治疗

跖疣的治疗以破坏疣体、调节局部皮肤生长、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为主要手段,包括全身和局部治疗。

治疗周期 跖疣一般治疗2~3个月可逐渐好转,但有复发的可能。 药物治疗

全身药物治疗

干扰素

对多发性且顽固难治的疣,可配合全身或病损局部注射干扰素,单独使用干扰素疗效不肯定。

治疗疫苗

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对HPV感染引起的肿瘤可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免疫调节剂

对于顽固性跖疣,可以试用硫酸锌、西咪替丁、维A酸类药物。

局部药物治疗

氟尿嘧啶

配成涂剂治疗寻常疣,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且有局部疼痛、皲裂等。

博来霉素

可治疗单个或数个寻常疣或跖疣,见效快、效果好。

斑蝥素

可使疣部表皮充血、发疱,会有轻微疼痛。加入等量火棉胶及醋溶液中外用,有一定的疗效。

干扰素凝胶

干扰素凝胶联合其他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对单个跖疣治疗有效且安全。

水杨酸

可以将疣体在温水中浸泡几分钟,软化皮肤表层待皮肤干燥后,可使用水杨酸溶液或贴剂,以促进表皮脱落,发挥治疗作用,需持续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镶嵌疣考虑有恶变情况时,建议进行病理活检,确定性质后进行切除术。但手术切除容易引起搬痕,且切除后容易复发,瘢痕的挛缩甚至会妨碍走路,不建议任意施行。

物理治疗

冷冻疗法

目前治疗跖疣最常用的是冷冻疗法,此法方便,但疗程较长。每次治疗后会出现红肿、起疱、干燥、结痂、脱落等过程,而且一次冷冻往往不能使疣体脱落,还需进行第二次或多次治疗。

电灼疗法

通过电极释放出电火花,对疣体灼毁,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采用脉冲染料激光,通过高温烧灼皮损的小血管,使组织坏死、脱落。这种方法需要每3~4周重复一次治疗。

微波疗法

通过微波治疗探头紧贴疣体组织,在其局部产生高频磁场,将微波转换成热能,可导致组织变性、坏死,达到治愈的目的。

光动力疗法

可导致局部皮损处感染的细胞死亡,但治疗时可能会产生疼痛。

预后

跖疣病程发展缓慢,可自行消退。对于不能自行消退者,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恢复一般良好。

能否治愈

跖疣可治愈,冷冻疗法可能需多次冷冻治疗,部分患者治愈后有复发的可能性。

能活多久

跖疣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跖疣治疗初期,药物治疗每2~3个月为一疗程,至少一疗程结束后复查一次;冷冻治疗需要4~6周恢复,疣体未脱落还需再进行冷冻治疗,每4~6周复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跖疣患者无特殊饮食注意,注意饮食清淡,多饮水,禁忌辛辣、刺激食物。患者宜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低盐、低脂,以增加自身免疫。

护理

跖疣患者的护理以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为主,同时需避免进一步发生感染,在感染发生时需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日常护理

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损害,防止继发感染。

局部治疗后保持患处的干燥,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定期更换袜子,保持足部清洁。

避免搔抓,防止病毒自身接种而致皮损扩散,避兔交叉感染。

在不损害皮肤前提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病情监测

观察局部皮损情况,是否有加重或者减轻,有无皮损部位、颜色、形状的改变,是否有皮肤感染征象。

特殊注意事项

应特别注意局部皮肤损害情况,减少局部刺激,坚持用药,避免病情进一步扩散及传染他人。

治疗疗程要足够,药物治疗至少要坚持一个月左右,如果效果不好再咨询医生改换其他治疗方法。

预防

跖疣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防止脚部皮肤出现破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加强自身免疫力。

预防措施

在体力劳动时应注意保护脚部,避兔外部因素造成脚部受伤,从而引发感染。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鞋袜,避免穿不透气的鞋和袜子。

尽量少和他人共用拖鞋、洗脚盆等物品。

经常运动,加强自身免疫能力,避免久坐不动。

避免光脚在浴室等地面走动。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67-1075.

[2]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2016.44-4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11.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