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头面部及胸背,表现为鲜红色斑片,表面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eborrheic dermatitis 疾病别称: 脂溢性湿疹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脂溢性红皮病 治疗周期: 1个月 临床症状: 皮损为暗红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皮,伴有瘙痒 好发人群: 成人、婴儿、油性皮肤者、酗酒者、银屑病患者、痤疮患者 常用药物: 维生素B2、维生素B6、复方咪康唑霜、他克莫司、红霉素 常用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脂溢性皮炎在临床按年龄可分为成人脂溢性皮炎和婴儿脂溢性皮炎,具体如下:
成人脂溢性皮炎
病程较慢,好发年龄40~60岁。头皮可出现炎症,表现为典型红斑及油腻性脱屑,常扩展至发际边及耳后,伴轻度瘙痒。非炎症性的,表现为轻重不等的糠样脱屑,即头皮屑。面部常累及眉弓、眼睑缘、鼻唇沟及胡须区域,表现为红斑及油性屑。睑缘炎表现为眼睑边缘红斑、白色脱屑,继发细菌感染后出现脓疱、溃疡。躯干多在皮脂溢出部位及间擦部位发生红斑基础上油性屑,还可出现玫瑰糠疹样损害。
婴儿脂溢性皮炎
常于生后第2~10周开始发病,主要特点为皮肤呈红斑鳞屑状损害。损害通常自头部开始,好发部位为头顶、头部额缘、眉毛、耳后以及其他皱裂处,如鼻颊沟、颈部、腋部、腹股沟部、阴部、肛门等处。初起时为红色斑块,表面覆盖油腻的鳞屑。头顶部的鳞屑为黄褐色油腻性,其他部位则颜色较白,有的渗出结痂,稍有痒感,时发时愈,应与湿疹区别。常见于出生后1~3个月内,好发于头皮、眉弓、眉间、鼻翼旁,表现为红斑,表面有较厚的油腻性黄色痂皮,可自愈,预后良好。
病因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继发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侵犯皮肤,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导致皮肤炎症,还与遗传、饮食、精神等因素有关。
主要病因本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所发生的一种炎症,可能与皮脂分泌增多或其化学成分的改变有关。
近来学者多认为与正常人群共生的糠秕马拉色菌,可能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或加重相关。
精神、饮食、B族维生素缺乏以及酗酒,可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病发生和发展。
遗传因素,大多数患者患病可能和遗传有关。
有些疾病也可导致脂溢性皮炎发生,如痤疮、帕金森等。
免疫功能失调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脂溢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
诱发因素有脂溢性皮炎病史的患者,可因疲劳、情绪紧张或感染等诱发此疾病。
流行病学脂溢性皮炎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高达1%~3%,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有两个好发年龄段,一个是2周龄到1周岁,一个是青春期到成年期。症状明显的患者仅,占1~3 %,多在30~40岁发生。
好发人群两周至一岁半的婴幼儿。
年龄为30~60岁成人。
油性皮肤者。
酗酒人群。
精神抑郁患者。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或癫痫的人群。
患有痤疮、酒糟鼻、银屑病等皮肤病的患者。
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
症状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比较丰富的部位,如头、面、胸、背、脐窝、腋窝及皱褶等部位。典型皮肤损害为暗红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皮,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且不同类型表现也有差异。
典型症状头皮脂溢性皮炎
鳞屑型常呈小片糠秕状脱屑,鳞屑下皮肤可有轻度红斑或散在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头发干燥、细软、稀疏或脱落。结痂型可见头皮厚积片状、黏着油膩性黄色或棕色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糜烂渗出,可扩展至前额、耳后及其他皮脂溢出区域。
颜面部脂溢性皮炎
由头部蔓延而来,可见面部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和胡须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波及出现眼睑炎。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耳后有糜烂、潮红和皲裂表现。
皱褶部位脂溢性皮炎
如乳房下、腋窝、外生殖器、大腿内侧、腹股沟等处出现播散性摩擦性红斑,界限清楚,类似体癣,附着油腻鳞屑,可伴有渗出。
躯干脂溢性皮炎
躯干多在皮脂溢出部位及间擦部位发生红斑基础上油性屑,还可出现玫瑰糠疹样损害。
并发症炎症后期会出现黑色素细胞受累,局部黑色素代谢异常,可能会有局部皮肤出现白斑的情况。局部表皮油脂以及局部神经血管敏感性增加可以出现局部刺痛及红斑的情况。
就医脂溢性皮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其治愈极其重要。因其发病时多会有脱屑、瘙痒等症状,当出现此种症状时应尽量及时到医院就诊,给予相关治疗。
就医指征头皮屑增多,甚至头发、眉毛上有脱屑,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头面部出现鲜红色斑片,表面有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糜烂、渗出,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有此类疾病患者大部分考虑去皮肤科就诊,新生儿或幼儿需要至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平时饮食情况如何?
之前是否有过类似皮肤病病史?
家中有没有人有此类疾病?
最近工作、生活是否遭受重大变故?
需要做的检查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采用刮取活组织检查方法来检测脂溢性皮炎皮损和正常皮肤马拉色菌的含量,可发现脂溢性皮炎中马拉色菌含量更高。此项检查还有助于除外牛皮癣或接触性皮炎等其它类型的皮炎。
诊断标准根据好发于头皮、颜面等皮脂溢出区,红斑上有油腻性鳞屑,对称分布,病程慢性,反复发作等,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头部银屑病
表现为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性斑片,局部鳞屑往往将头发缩紧呈束状或毛笔状,白色鳞屑与头皮结合紧密,强行剥离鳞屑,可发现点状出血,结合其他部位的银屑病皮损,不难鉴别。
玫瑰糠疹
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通常不累及头部。皮损常为小片椭圆形、细小鳞屑性斑片,皮损长轴大多沿皮纹分布,且常有“母斑”可见。玫瑰糠疹的皮损没有在皮脂溢出部位多发的现象。
婴儿湿疹
脂溢性皮炎与婴儿湿疹虽均可发生于婴儿时期的头面部及躯干,但婴儿湿疹的皮损往往为多形性,常有水疱、糜烂、渗出,头面部明显,且瘙痒剧烈,无油腻性鳞屑及油性痂皮,亦无其他脂溢区皮损多发的现象。
红斑型天疱疮
成人的脂溢性皮炎有时需要与轻度红斑型天疱疮鉴别,后者的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颈、胸背正中部,虽可出现鳞屑性红斑及脂溢性结痂,但往往可见红斑基础上的水痘,且Nikolsky征(尼氏征)阳性。
体癣
皮损常呈环状,细小的红丘疹及丘疱疹排列在边缘,伴细碎的鳞屑,并不断呈远心性扩展,中心部分有色素沉着,类似钱币状,某些特殊的菌种,如红色毛癣菌,皮损为红斑,上有丘疹,伴鳞屑及色素沉着,相互融合成不规则斑片而呈钱币状。体癣好发于潮湿的部位,如乳下、股根部、臀后、肛周等处。根据发病部位、皮损状态、皮肤组织检查可与脂溢性皮炎鉴别。
治疗脂溢性皮炎最根本和有效的办法是抑制皮脂异常分泌,减轻皮损处的炎症反应,防止组胺和组胺受体的释放,起到止痒作用。
治疗周期 脂溢性皮炎可治愈,因其发病原因不同,具体需治疗多长时间也不一样。但因治疗此疾病时会用抗生素治疗,使用时间过长易出现抗药性,所以治疗周期大多在1个月以内。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
避免各种机械性刺激,少用热水、碱性大的肥皂洗浴,使用温和润肤乳,加强控油与保湿。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为去脂、消炎、杀菌、止痒,常用的药物有含抗真菌药的混合制剂,如复方咪康唑霜、复方益康唑霜,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吡美莫司软膏及他克莫司,可用于严重患者或低强度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少量渗出、糜烂部位可用1%雷凡诺尔锌氧油、氧化锌油或糊剂、1%金霉素或0.2%呋喃西林软膏。头部皮损可用含酮康唑的香波洗头,每周2次。
口服药物治疗
瘙痒剧烈时可予以止痒镇静剂,可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B2、复合维生素B或锌剂;有真菌感染或泛发性损害可用伊曲康唑,连服2~3周;有细菌感染时用四环素或红霉素;范围较大、炎症明显,甚至有红皮病倾向且无禁忌症时,可短期小量使用泼尼松,并可短期加用雷公藤多甙。
手术治疗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成人脂溢性皮炎多反复发作,婴儿脂溢性皮炎可在一段时间内自行消失,部分会发作,复诊情况需根据医嘱而定。
能否治愈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积极治疗后一般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能活多久脂溢性皮炎一般不会影响人的自然寿命。
复诊具体复查时间及复查次数,应该根据疾病复杂程度及具体情况,遵医嘱而定。
饮食脂溢性皮炎应该注意日常限制多糖及多脂食物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水果及蔬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应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蔬菜及水果,如西红柿、香蕉等,避免维生素缺乏。
限制多糖及多脂食物的摄入,摄入过多可诱发疾病的发生。
患者应禁止饮酒,少食辛辣、鱼虾、海鲜、牛肉、羊肉、狗肉、驴肉及油腻食物,有部分患者食用后可加重疾病发生。
护理脂溢性皮炎患者应及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各项反应,根据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调整。
日常护理避免各种刺激,勿强行剥除鳞屑。室温不要太高以免出汗过多,避免摩擦搔抓。
应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病人应该注意一般健康有适当运动和休息,精神放松。经常洗头,保持头发的清洁。
日常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用温和的洗漱用品进行清洗,避免使用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
注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
病情监测患有脂溢性皮炎的患者,治疗时应及时监测皮炎的治愈情况,观察有无好转。治疗痊愈后,观察有无复发的情况。
心理护理脂溢性皮炎患者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心理压力过大,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使患者放松心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有助于疾病的痊愈。
特殊注意事项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使用温和化妆品,不要使用碱性大的产品,禁止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等。
患有脂溢性皮炎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能擅自停药或是使用其它类型的药物。
预防脂溢性皮炎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情绪压力、基础疾病有关,先天遗传因素无法预防,但改善生活环境、调节情绪压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降低发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头、洗澡,少用热水、碱性大的肥皂等洗头。
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科学作息。
皮肤注意避免摩擦、搔抓等外来刺激,寒冷、干燥的气候注意护理皮肤。
积极治疗痤疮、银屑病、酒糟鼻等皮肤病,预防HIV感染等。
改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多糖、多脂饮食,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
参考文献
[1]任成山.现代临床疾病防治学(上册)[M].郑州出版社,2012.9.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0.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06-308.
[5]方洪元等主编.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人民生出版社,2016.
[6]范顺才.把脉健康常见病态200问[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6):13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