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

概述

脚气是癣病中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按主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及角化过度型。足趾间会出现脱皮、浸渍、糜烂,或者脚侧出现许多水疱。多见于喜欢穿不透气鞋子的患者,如果不治疗可以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比如手癣、甲癣、股癣等。本病可以口服药物治疗,也可以局部外用药物治疗,疗程1~2个月左右,一般可以治好,但是容易复发。

脚气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tinea pedis 疾病别称: 足癣、香港脚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淋巴管炎、丹毒、蜂窝组织炎 治疗周期: 1~2个月 临床症状: 瘙痒、脱皮、糜烂、渗液 好发人群: 足部出汗多者、免疫力低下者 常用药物: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咪康唑、益康唑 常用检查: 真菌镜检、真菌培养 疾病分类

水疱鳞屑型

好发生在趾间、足跖及足侧,皮损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且发亮,不易破溃,水疱散在或群集,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

浸渍糜烂型

多发生在趾缝,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多见于足部多汗、浸水以及长期穿胶鞋者,夏季多发。

角化过度型

好发在掌跖部和足跟,皮损处干燥,角质明显增厚,一般无明显的瘙痒。

病因

脚气可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传染,主要是由于足底及趾间皮肤潮湿、多汗,为致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繁殖环境。而且足底缺乏皮脂腺,没有足够的不饱和脂肪酸以抑制癣菌生长。此外,脚气的发生和个人的多汗程度及免疫力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主要病因

脚气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以及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引起,其中红色毛癣菌约占50%~90%。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如用手搔抓患癣部位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浴巾以及脚盆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脚部容易出汗或者穿不透气的鞋子也易发生脚气。

诱发因素

出汗多

足部长期浸渍在汗液中,真菌容易滋生,从而出现脚气。

免疫力低下

患者体质较弱,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而出现脚气。

流行病学

脚气是常见的浅部真菌病,患病率可达0.2%~0.5%,一般可以治好,治愈率在80%左右,但是容易复发。

夏秋季节发病率高,常常表现为夏重冬轻或者夏发冬愈。好发于成年人,经常累及双侧,或者由一侧传播至对侧。

不论南方、北方还是男女老少,人人都有可能发病,90%的发病者为18~35岁的青壮年,与运动量大、出汗多、足部潮湿有关系。

传播途径

接触传染,比如与家人共用洗脚盆、擦脚巾等,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而传染给家人。

好发人群

脚部易出汗而又不注意脚部清洁卫生的人。

体质差、免疫力弱的病人。

症状

脚气主要症状是局部皮肤起水疱、趾间浸渍、糜烂以及渗出,或出现脱屑,发生裂口,伴有瘙痒等症状。三种类型的具体症状不太一样,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典型症状

水疱鳞屑型脚气

足底及趾间皮肤有厚壁的、不易破溃的水疱,往往聚集成群,相邻的可以融合成大疱。水疱发痒,抓破的水疱形成的溃疡可呈蜂窝状,有时因继发细菌性感染而成周围有红晕的脓疱,或并发丹毒或淋巴管炎。水疱经数天后干涸,呈现领圈状脱屑。病情稳定时以脱屑为主,瘙痒明显。

浸渍糜烂型脚气

趾间皮肤因浸渍而有腐烂、发白的鳞屑,常因剧痒而被患者搓擦,露出潮红的糜烂面,容易并发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窝织炎等继发性感染。除了趾间皮肤糜烂外,附近皮肤也可出现糜烂、脱屑或水疱。

角化过度型脚气

足底炎症表现不明显,主要是角质层弥漫增厚,表面粗糙脱屑,纹理加深,皮肤沟纹处容易发生裂口而疼痛。

其他症状

脚气炎症反应明显时可引发癣菌疹,可以表现为湿疹、多形性红斑或者丹毒样红斑,出现于腿部等处。如果合并细菌感染没有及时治疗,则可能会出现淋巴管炎、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

并发症

淋巴管炎

俗称”红线”,是因为致病细菌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炎症。

丹毒

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急性炎症,它是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破损皮肤入侵中型或细小淋巴管,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及其他周围软组织的炎症,足癣易导致丹毒反复发作。

蜂窝组织炎

足癣可并发蜂窝组织炎,一般是由于继发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引起。

癣菌疹

是足癣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足癣的皮肤癣菌进入血循环到达皮肤,诱发癣菌疹的出现。

就医

脚气可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节奏,若症状严重,如瘙痒剧烈、趾间脱皮、出现透明水疱或持续不愈等,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就医指征

如果足部明显开裂,或有明显的瘙痒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治疗。

足部、小腿出现明显的红肿、疼痛、发热、瘙痒者,也应该及时前往医院检查。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脚气是刚出现的,还是出现一段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瘙痒、脱皮、水疱、渗出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足部或小腿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之前有没有得过脚气?

最近运动量是不是过大,脚里出汗比较多?

需要做的检查

临床检查

经专业医生观察患者脚部有无皮肤脱皮、溃烂、渗液、水疱等表现,询问患者有无瘙痒及其他症状,判断疾病。

真菌镜

真菌镜是诊断脚气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快速的诊断出脚气。

真菌培养

确诊脚气之后可做真菌培养,能够具体明确感染的真菌类型,从而针对性药物治疗,得出结果通常需2周左右。

诊断标准

脚气临床表现为趾间或足底部位的水疱、浸渍或皲裂、角化、鳞屑性皮疹;伴瘙痒、烧灼感;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疼痛。

真菌镜检或培养结果为阳性。

鉴别诊断

湿疹

湿疹是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本质上属于过敏性疾病,而脚气是指真菌感染,属于真菌感染性疾病,通过真菌检查可以鉴别。

汗疱疹

汗疱疹通常发生在手心、脚心部位以及指趾部位,而脚气多发生在双足背、足底、足趾间,可以此鉴别。

掌跖脓疱病

掌跖脓疱病是手掌、足跖反复发作的红斑上出现无菌性的小脓疱,可伴角化和脱屑,病因不清楚。而脚气是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以及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传染,通过真菌检查可以鉴别。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也属于过敏性疾病,而脚气是真菌感染,具体鉴别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及真菌镜检。

治疗

脚气的治疗主要包括口服以及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但是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效果不理想者才考虑系统药物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引发过敏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疗程一般需要1~2个月。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遵医嘱或者按照说明书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疗程为2~4周。脚气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同时局部用0.1%依沙吖啶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引发癣菌疹时,应在积极治疗活动性病灶的同时,给予抗过敏药物。

外用药物

常用的抗真菌外用药包括各种溶液、酊剂、霜剂及软膏,鳞屑角化显著时可擦复方水杨酸软膏等,可于热水泡脚并去除厚屑后再涂擦,其他的外用药物还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卡唑、特比萘芬霜、十一烯酸各种制剂及10%冰醋酸等。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如果及时明确诊断、积极治疗,脚气可以治愈,疗程为1~2个月左右。但脚气极易复发,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脚气的再次发生,如果并发丹毒或者蜂窝组织炎,病情比较严重,治愈时间较长。

能否治愈

积极给予相应的治疗,本病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脚气患者如果诊断明确、治疗及时,病情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脚气患者复查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以及医生的医嘱定期进行复查。

饮食

脚气患者应该注意饮食多样化,注意加强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力,多吃富有维生素、蛋白质等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以及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饮食调理

脚气患者应该避免进食刺激性及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辣椒、火锅、饮酒等。

建议吃有营养、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牛肉及新鲜的水果、蔬菜,也可以榨成水果汁、蔬菜汁饮用。

护理

脚气患者的护理的目标是促进病情尽快恢复,瘙痒、渗出、糜烂等症状减轻,还需避免继发细菌感染或在细菌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日常护理

用药指导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照医生的医嘱正确服用。

生活管理

平时注意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勤洗脚、换洗袜子,保持脚部的清洁、干燥。

运动

可以适量的运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是也不宜让脚大量出汗,以免脚浸渍在汗液中导致炎症加重。

特殊注意事项

脚气尚未治愈前禁用糖皮质激素,因为该药物可抑制免疫功能,容易加重真菌感染。

自觉瘙痒严重时,不要过度搔抓患处,否则容易加重感染。

去公共场所应该做好防护,避免交叉感染,也要注意不要与家人共用洗脚盆。

预防

脚气属于真菌感染性疾病,可以预防,从平时的生活、饮食习惯入手,也要防止交叉感染。

早期筛查

脚气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脚气的发病以18~35岁的青壮年多见,发现症状时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并且根据医生的医嘱定时复查。小孩比较少见,但是出现明显的症状时也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脚气筛查的方法

可以采取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的方法,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发现真菌菌丝和孢子菌即可判断为阳性。

预防措施

经常洗脚,还要经常洗鞋子和袜子,保持清洁卫生,保持脚缝之间的干燥、通风,要经常换袜子,穿透气性比较好的鞋子。

对于反复发作的趾间型脚气,可以考虑穿五指袜进行预防,并且要避免共用拖鞋、泡脚盆、毛巾等生活用品,避免引起交叉传染。

饮食方面要尽量少饮刺激性饮料,像浓茶、咖啡、酒等,这些可以刺激汗腺分泌,给表皮真菌感染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真菌性皮肤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王承明.全科医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520-524.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真菌性皮肤病[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19.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