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糟鼻

概述

酒糟鼻是一种发生在颜面中部,以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为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30~50岁中年人,女性多见。皮肤病变主要位于面部中央,表现为面部中央持续发红、丘疹、脓疱、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和赘疣型皮肤改变(鼻赘)。眼部也可能受累,表现为睑缘毛细血管扩张、结膜充血、眼部刺激症状,或其他症状和体征。

酒糟鼻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rosacea 疾病别称: 玫瑰痤疮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无 治疗周期: 需要3~6个月连续治疗 临床症状: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鼻赘 好发人群: 好发于30~50岁中年人,女性多见 常用药物: 甲硝唑、四环素、异维A酸 常用检查: 螨虫镜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

2002年,美国国家酒渣鼻学会组织了专家委员会来制定酒渣鼻的标准分类系统。该委员会将酒糟鼻分为4个不同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赘疣型、眼型。

病因

酒糟鼻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因素、嗜酒、食用辛辣食物、高温及寒冷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及毛囊蠕形螨感染等有关。发病机制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感染和冷热刺激等因素造成颜面部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持续扩张而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主要病因

精神紧张与血管功能异常

精神紧张与血管功能异常被认为是重要因素之一,激动的情绪和紧张的心情都引起面部尤其鼻部赤红,特别是中年以后妇女的血管舒缩神经反射性较强,轻微刺激就可使面部持久发红,因而最易发生酒渣鼻。

物理性刺激

日光及冷热等可影响血管舒缩神经而使面部皮肤发生变化,寒冷或冷风的骤然侵袭、炽热炉火的烘烤强烈阳光的照晒,甚至于热烫的饮食往往促使酒渣鼻加重或病情复发。

消化道障碍

如胃酸减少,消化不良、长期便秘、酒类及刺激性饮食、核黄素等维生素不足或消化系统疾病都可能是致病因素。

内分泌紊乱

酒糟鼻常出现于闭经期妇女,或在月经期加重,有时伴卵巢等疾病,因而内分泌功能紊乱也可和本病有关。

毛囊虫感染

关于蠕形蝴(毛囊虫) ,患者的蠕形蝴检出率比正常人多一倍以上,因此大多数人认为毛囊虫是酒渣鼻加重的因素,而不是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及血管活性物质侵入周围循环系统,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红斑及毛细血管护张;幽门螺杆菌还能刺激机体系统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IL-1、TNF-a 、γ-干扰索、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导致酒渣鼻炎症的加重,但仅可能是加重的因素之一。

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是本病的基础,上述原因均是促发因素。

诱发因素

饮酒、吸烟、心理刺激、饮食、消化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因素、病灶感染、高温、日晒、寒冷等刺激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

流行病学

酒糟鼻是一种常见疾病,最常见于肤色浅的个体(皮肤光反应类型Ⅰ型和Ⅱ型)。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各种皮肤病也可出现相似临床特征,酒糟鼻的患病率难以估计,浅肤色人群酒糟鼻患病率据估计为1%~10%。

30岁以上成人是酒糟鼻发生的主要年龄组,女性较男性发病率更高。赘疣型皮肤改变例外,该型的绝大多数患者为成年男性。

酒糟鼻偶尔发生于青少年中,该人群中酒糟鼻常与寻常痤疮混淆。儿童也可发生酒糟鼻,但比较罕见。儿童可能出现除赘疣型改变以外的其他所有亚型,且症状可能持续到成年。

肥胖、既往吸烟史和饮酒增多,可能是女性发生酒糟鼻的危险因素。

好发人群

好发于30~50岁中年人,女性多见,但病情严重的常为男性。

症状

酒糟鼻好发于面中部,以鼻尖、鼻翼为主,其次为两颊、下颏、前额等,常对称分布,多发于中年妇女。患者可同时存在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皮损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炎性丘疹、脓疱等。临床上可分为三期,但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缓慢演变,眼部也可受累。

典型症状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面中部(特别是鼻部、两颊、前额、下颏等)发生对称性红斑,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外界温度突然改变及精神兴奋时更为明显,红斑初为暂时性,反复发作后持久不退并出现浅表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常伴毛囊扩大、皮脂溢出等,自觉灼热,持续数月至数年后逐渐加重。

丘疹脓疱型

在红斑基础上成批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的丘疹、脓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鼻部、面颊部的毛囊口明显扩大。病情时轻时重,皮损常此起彼伏,可持续数年或更久。

赘疣型

病期长久者,鼻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导致鼻尖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结节状隆起(鼻赘),表面凹凸不平,毛囊口明显扩大,皮脂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显著扩张。从红斑期发展至鼻赘期常需数十年,几乎均为40岁以上男性。

眼型

眼部受累见于50%以上的酒渣鼻患者,眼型酒渣鼻可能出现于皮肤病变之前(20%)、之后(50%),或两者同时发生,成人和儿童均可受累。高度提示酒渣鼻的表现包括睑缘毛细血管扩张、睑裂区结膜充血、“黑桃状”角膜浸润、巩膜炎和巩膜角膜炎。患者还可能出现烧灼感、刺痛感、畏光和异物感等症状,可能发生霰粒肿、结膜炎、睫毛上结痂、睑缘不规则和蒸发型泪液功能障碍。

就医

酒糟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极其重要,及时就医可避免疾病发展为赘疣型,影响美观。

就医指征

当面中部皮肤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在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精神兴奋等加重时,需要及时就医。

面部红斑持续存在且呈加重趋势,应及时就医

当鼻部组织增生,形成大小不一的紫红色结节隆起时应立即就医。

当出现角膜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时应立即就医。

当面部存在红斑并有刺痛、瘙痒、灼烧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角膜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会先到眼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皮疹长了多久?

皮疹处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瘙痒、疼痛等症状)

皮疹的瘙痒、疼痛的感觉是一直存在还是间断出现?

平时有没有烟酒嗜好?是否喜辛辣刺激饮食?有无精神焦虑、紧张等情况?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螨虫镜检

对于考虑酒糟鼻患者,可以在面部皮疹或者鼻唇沟处完善螨虫镜检,酒糟鼻患者显微镜下蠕形螨的密度明显增加。

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出现面部中央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发红面部皮肤取活检,通常可见表浅血管扩张和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组织细胞炎性浸润,偶见浆细胞,通常会出现日光性弹性纤维变性。丘疹性皮损的组织病理检查,常显示真皮浅层及中层血管周围及毛囊周围存在明显的炎性浸润,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脓疱中可存在中性粒细胞浅层聚集。与寻常痤疮不同,酒渣鼻的炎症通常更靠近血管周围且蔓延范围远超过毛囊,毛囊孔中常可发现蠕形螨。赘疣型的皮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皮脂腺增生、毛囊堵塞、毛细血管扩张、真皮层明显增厚和纤维化,真皮层可见大量黏蛋白,在真皮可能观察到因子ⅩⅢa阳性细胞数增多。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一般诊断较容易,该诊断可以在评估诊断性表型、主要和次要表型后做出,诊断要求具备至少1项诊断性表型或2项主要表型。

诊断性表型

呈现典型周期性加重的面部中央固定红斑。

赘疣型改变。

主要表型

丘疹和脓疱。

潮红。

毛细血管扩张。

眼部表现,例如睑缘毛细血管扩张、睑裂区结膜充血、“黑桃状”角膜浸润、巩膜炎以及巩膜角膜炎。

次要表型

烧灼感或刺痛。

水肿。

皮肤干燥。

鉴别诊断

脂溢性皮炎

累及鼻周围区域的红斑及鳞屑是脂溢性皮炎的常见表现,油性鳞屑累及其他部位(例如头皮、耳后皮肤和眉部)受累支持该诊断,所以两者可以根据皮损部位的不同进行鉴别。

寻常痤疮

寻常痤疮是丘疹脓疱型酒糟鼻鉴别诊断中最常见的皮肤疾病,这两种疾病的炎性皮损在临床上可能完全相同。寻常痤疮与酒糟鼻关键的区分特征是酒糟鼻没有粉刺形成,分布以面中部为主也提示酒糟鼻诊断。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外用皮质类固醇可导致面部皮肤出现形态单一的炎性丘疹,患者病史对诊断有价值。过度外用皮质类固醇也可引起皮肤发红和烧灼感,两者可以根据患者的服药史进行鉴别。

面部毛周角化病

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的毛周角化病,可表现为在面部持续存在粗糙的1~2mm毛囊性丘疹。疾病表现为两侧面颊上出现粗糙、红色、对称的三角形皮肤斑片,不伴丘疹或脓疱。典型毛周角化病也可出现于患者手臂背侧及大腿前侧,两者可以根据病理学诊断进行鉴别。

红斑狼疮

这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可能同时会累及多个系统,如心脏、肺、肾等,临床变现为发热、面部蝶形红斑、肌痛、头痛等多个系统症状,两者可通过抗核抗体谱进行鉴别。

治疗

许多患者因担心酒糟鼻对外貌的影响而寻求治疗,由于酒糟鼻无法治愈,所以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症状。

治疗周期 需要3~6个月连续治疗。 药物治疗

内用药

甲硝唑

对某些病例,尤其丘疹、脓疱性损害常有效,有的有头晕、乏力、轻度胃肠反应,白细胞可略减少。

四环素类

是治疗酒糟鼻最有效的抗生素,一般认为其疗效应在于抗炎活性而不是抗菌活性。四环素类具有广谐抗菌作用,通常推荐多西环索或米诺环索治疗。常规口服用药控制病情后,逐渐减量至最小有效维持量,并维持数月。

异维A酸

由于可缩小皮脂腺组织、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分泌、减轻上皮细胞角化,及毛囊皮脂腺口的毛囊角栓塞和抑制痤疮杆菌作用,异维A酸对多种类型酒糟鼻均有效,尤适于肥大型酒糟鼻。因维A酸类药物有潜在的致畸作用,禁用于近期有妊娠计划的女性患者。

对症处理

例如绝经期女患者可服适量的已烯雌酚,便秘者可服缓泻剂,精神紧张者可服镇静药,对日光敏感者可每日服小剂量羟氯喹。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按幽门螺旋菌感染治疗。

外用药

要选用刺激性很小的外用药,妨碍皮脂排泄的泥膏或软膏最好不用。

含硫黄的洗剂

含有硫黄的洗剂常被应用在该疾病,硫黄也可加入白色洗剂,炎症较重时,硫黄制剂中可含氢化可的松,但不该应用含氟的糖皮质激素类,如氟轻松或倍他米松等。硫黄也可以和过氧苯甲酰配成外用药,适用于毛囊蠕形螨感染的病例。

克林霉素凝胶、夫西地酸乳膏

因其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有助于红斑的减轻和丘疹、脓疤的消退,常被用于红斑期和丘疹脓疱期的治疗。

异维A酸霜

可抑制酒糟鼻的炎性损害。

甲硝唑

因其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治疗丘疹脓疱型酒糟鼻,发现此药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

壬二酸

壬二酸是天然饱和二羧酸,具有抗菌活性、促进角质正常化和抗炎活性,可用于治疗酒渣鼻。外用15%壬二酸凝胶治疗轻、中度丘疹脓疱型酒渣鼻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遮光剂

宜选用防光指数(SPF)≥15的UVA+UVB型遮光剂。

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是有增强免疫调节活性和抗炎活性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该药物通过对钙调磷酸酶抑制作用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对面部酒渣鼻红斑期的疗效较好,对炎性丘疹和脓疱型的疗效不理想。

手术治疗

酒糟鼻切割术适用于毛细血管扩张期而不宜于红斑期,尤其适用于鼻赘,对于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及鼻赘患者,可用5张刀片平行排列的酒糟鼻切割刀纵横切割患处皮肤,以破坏血管及结缔组织,达到鼻部红肿消退及鼻赘缩小的目的,疗效决定于切割是否均匀及深度是否适当。

物理治疗

近年来,各类激光正逐步应用于皮状科临床治疗,其中脉冲染科微光(PDL)和强脉冲光(IPL),对改善酒渣鼻患者的皮肤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程度疗效显著,其中IPL能去除红斑,封闭小血管、收缩毛孔效果好,治疗红斑期轻度扩张的毛细血管和丘疹脓疱期、鼻赘期患者激光治疗后遗留的红斑及残余毛细血管。

PDL对于直径较大的毛细血管有选择性破坏作用,使其凝固、裂解而达到治疗目的,二者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酒渣鼻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酒渣鼻发展的最后阶段鼻赘期主要是用CO2激光、掺铒钇铝石榴石激光和铒激光等剥脱性激光,对增生的组织进行汽化、凝固、切割,取得疗效。

中医治疗

红斑期

红斑期属于肺胃积热,治疗原则清宣肺胃热,凉血活血。可使用枇杷清肺饮,泻白散加减,如有情绪波动而皮损变化显著者加安神药,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莲子心。

毛细血管扩张期

毛细血管扩张期属内热炽盛,气血瘀滞,治疗原则为凉血、清热、和营祛瘀,可以使用凉血四物汤加减。小脓疱感染明显加用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公英、野菊花。血热明显者加用紫草根、白茅根、茜草根等凉血药。二颧颊明显者加清肝经热药,如胆草、栀子、菊花、桑叶、夏枯草、青黛。

肥大期

肥大期属于病久血瘀凝结,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络散结。可使用大黄靡虫丸加减,体质较好加三棱、莪术等破瘀化结,体弱加生芪、党参等补气扶正。

预后

酒糟鼻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此通常需要持续性治疗来维持疗效,最常见的是给予长期外用治疗,一般维持治疗后预后好。

能否治愈

酒糟鼻大多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酒糟鼻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酒糟鼻患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1个月复诊一次,治愈后可无需复诊。

饮食

酒糟鼻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中,需要注意的是,禁烟酒、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勿暴饮暴食。

饮食调理

饮食上宜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使体内水分的充分供应。

饮食上忌过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抽烟及少吃辛辣性的食物。

宜吃
香蕉 蜂蜜 黄瓜 银耳 玉米
少吃
板栗 汤包 鱼 糕点 咖啡 肥肉 蛋挞 荔枝 胡椒 查看更多>
慎吃
酒酿 辣椒 护理

酒糟鼻患者生活应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纠正胃肠功能、调整内分泌,避免各种刺激(特别是温度变化)及精神紧张,忌饮酒及辛辣食物。

日常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应注意禁用油脂性比较强的化妆品,禁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酒精等。

每天用温水洗脸,保持面部的清洁程度,不要用过热水洗脸,以免对病患的部位造成刺激性的作用。

需要防晒、避免冷热刺激。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中可能出现副作用,如瘙痒、刺痛、烧灼感、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进行对应的治疗。

复诊时需要检查面部螨虫镜检,检查面部蠕形螨的数量有无减少。

预防

酒糟鼻因为发病原因不明确,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预防措施

在饮食方面应该忌食辛辣、酒类等辛热刺激物。

在日常生活上不适合长期在夏季、高温、湿热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

禁止挠抓鼻子病变区;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化妆品。

还要保持大便通畅,生活规律,避免精神紧张。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74-1176.
[2]朱学骏.孙建方.皮肤病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637-647.
[3]雷鹏程.陈孟禄主编,皮肤病性病中医治疗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1.10:123-125.
[4]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徐海环.实用皮肤病手册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767-77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27.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