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瘙痒剧烈,夜间尤甚,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其传染方式有直接传染和间接传染,直接传染由直接接触(如握手、身体接触)传染,而间接传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衣物、被褥等造成。本病传染性极强,易在家庭、学校及工厂等集体生活场所中传播,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如果未能及时、规范、有效治疗,可因反复搔抓引起皮肤湿疹样改变、苔藓样改变,继发细菌感染。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部分医保 英文名称: scabies 疾病别称: 闹疮、疳疮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湿疹、脓疱疮、继发肾炎 治疗周期: 3~4天 临床症状: 瘙痒剧烈、丘疹、瘙痒、疥疮结节 好发人群: 家庭卫生条件差者、免疫力低下者,住集体宿舍的学生、职工 常用药物: 硫磺软膏、三氯苯醚菊酯霜、苯甲酸苄酯乳剂、氧化锌硫软膏、伊维菌素 常用检查: 皮肤镜检查 病因疥疮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主要由人型疥螨引起。本病为接触传染,集体宿舍或家庭内易发生流行,同睡床铺、共用衣被甚至握手等行为均可传染。动物疥螨亦可传染人,但因人的皮肤不是其合适栖息地,人感染后症状较轻,有自限性。
主要病因疥螨又称疥虫,分为人型疥螨和动物疥螨,人的疥疮主要由人疥螨引起。人型疥螨是一种寄生螨,具有永久性,寄生的位置是宿主皮肤的角质层内,其生存主要依靠挖掘隧道,提取角质蛋白。疥螨会引起皮肤超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的发生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如对角质层的机械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是疥螨在角质层内挖掘隧道时产生的。另外,疥螨在隧道内生活而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死亡虫卵的崩解产物等也会引起机械刺激作用,从而引起疥疮。
流行病学疥疮的地区分布较广,遍布世界各国,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亿疥疮病例的报道。其流行呈周期性,以15~20年为一周期,一般认为与人群免疫力下降有关。疥螨感染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及学校等集体住宿的人群中,秋冬季感染率高。
传播途径直接传播
与疥疮患者或携带疥虫的动物接触以后被传染,如与患者进行拥抱、握手、同房等活动,均可感染。
间接传播
接触疥疮患者的衣物、用品、家具等,其携带的疥虫可以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好发人群本病好发人群是家庭卫生条件比较差者、免疫力低下者。另外,集体生活的群体易发,如住集体宿舍的学生、职工等人员。
症状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瘙痒症状,夜间加重。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隧道、抓痕、结节及溃疡等多种形态,大小可从针尖至粟粒样,分布的范围是全身散在,但在某些部位分布较多,这些部位包括手指缝及其两侧、手腕屈侧、肘窝、腋窝、脐周、腰腹部、生殖器、腹股沟及股内侧等部位。婴儿除了上述部位外,还可以在手掌、足趾逢、脚底看见。
典型症状皮损部位
疥螨易侵犯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手腕、肘窝、腋窝、乳晕、脐周、外生殖器等皮肤薄嫩部位和前臂、下腹及臀部。
皮损形态
皮损多对称,表现为丘疹、丘疱疹及隧道。其中丘疹为淡红色或正常肤色,周围发红,丘疱疹则是在丘疹顶端出现小疱。隧道常见于指缝,表现为灰白色或浅黑色纹,弯曲后隆起,是疥疮特有的症状。皮损如果长时间不愈,常有抓痕、血痂、点状色素沉着、湿疹样变等表现。
皮肤瘙痒
瘙痒是疥疮的主要自觉症状,夜间奇痒难忍是疥疮的典型症状,瘙痒会在夜间明显加剧,这是由于疥螨喜好在夜间活动,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失眠,因为奇痒难忍,皮肤上亦多有抓痕。
其他症状经常洗澡、不正规治疗者皮损可失去典型性,增加诊断困难。有感觉神经病变、智障、严重体残、严重免疫缺陷功能下降者,易发生结痂性疥疮,表现为大量鳞屑、结痂、红皮病或疣状斑块,累及全身,寄生疥螨密集,传染性极强。
部分男性患者阴囊、阴茎等处可出现结节,淡红色或红褐色,绿豆至黄豆大,通常伴有剧烈瘙痒,称为疥疮结节。另外,“挪威疥”特点是皮疹面积大、干燥结痂、感染严重,指(趾)端有大量鳞屑、指间肿胀、指甲增厚、弯曲变形、毛发干枯脱落、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伴有特殊的臭味。
并发症湿疹
由于疥虫的分泌物刺激皮肤,加上挠抓等因素,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损害,继发湿疹而出现剧烈瘙痒。
脓疱疮
疥疮患者由于挠抓、卫生条件差,或气候炎热、出汗多等原因,皮肤很容易继发感染,出现脓疱疮。皮损初为红斑,上现水疱,约为黄豆、豌豆大小,界限分明。
继发肾炎
由于疥疮继发感染,而疥虫的分泌物和细菌感染等因素可以作为抗原作用于人体,继而出现肾炎,患者可感到乏力、浮肿、腰痛等症状。
就医皮肤出现丘疹或水疱并有瘙痒时,应及时去医院就医,做皮肤镜检查确诊是否为疥疮。因为其传染性强,患者家人应做好防护。
就医指征对于夜间剧烈瘙痒、皮肤薄嫩部位有皮疹的患者应及早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近期接触疥疮患者的高危人群,如出现周身瘙痒、夜间加剧等症状,应及早就医以明确诊断。
男性患者在阴囊、阴茎等部位出现瘙痒硬结节时,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皮肤皮损长期不愈合,出现感染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建议患者到皮肤科就诊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有无瘙痒、是否夜间加重)
哪些部位皮疹分布较多?(是否于手指缝及其两侧、手腕屈侧、肘窝、腋窝、脐周、腰腹部、生殖器、腹股沟及股内侧等皮肤薄嫩部位分布较多)
同一家庭或集体中有无类似患者,有无共用被褥、衣物等传染源接触史?
男性患者阴囊、阴茎等处有无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
需要做的检查体格检查
找隧道
皮肤的特有损害为隧道样的虫沟,虫沟长约数毫米,呈灰白色或黑灰色小线条状,在隧道顶部查到疥虫、疥螨可确诊本病。
找虫体
用针尖沿虫沟将整个虫沟挑破,在其虫沟内挑破,然后将针举起对强光细看,如果挑到疥虫,有隐约可见针尖附着灰白色的小点,用普通放大镜可以看清疥虫。
皮肤镜检查
刮取丘疹顶部的角质部分,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疥虫,对诊断具有价值。
矿物油刮检法
挑选早期丘疹,滴少许石蜡油于皮损上,用外科刀在皮损表面刮数下,直至油内出现小血点为止,然后移放到油载玻片上进行镜检,可以辅助诊断。
诊断标准根据接触传染史,皮肤柔嫩部位有丘疹、水疱及隧道,阴囊有瘙痒性结节,夜间瘙痒加剧等不难诊断,皮肤镜检找到疥螨或虫卵可确诊为疥疮。
鉴别诊断皮肤瘙痒症
无明显原发损害,因搔抓而引起抓痕,无特殊的好发部位,疥疮的皮损为针头大小的丘疹,常散在、对称分布,根据典型症状可以鉴别。
湿疹
为多形性皮损,无特殊的好发部位,无传染接触史,易复发,疥疮有传染性,由此可以鉴别。
痒疹
好发于四肢伸侧,丘疹较大,病程慢性,无传染性,通过传染性可以与疥疮鉴别。
治疗疥疮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并煮沸消毒衣服和寝具,家庭内成员或集体生活者应同时治疗。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对瘙痒严重者可服用镇静止痒药睡前口服,继发感染时应同时局部或系统用抗生素。
治疗周期 疥疮进行正规治疗,一般3~4天会改善症状,一周左右就会痊愈。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治疗
硫磺软膏是治疗疥疮的首选和常用药物之一,其浓度一般为10%,婴儿用5%,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后用药,自颈部以下涂遍全身,此药物临睡前搽药疗效更好。
5%三氯苯醚菊酯霜是合成除虫菊酯,可杀死疥螨但对人毒性极低,外用后8~10小时洗去。
使用25%苯甲酸苄酯乳剂,杀虫力强,刺激性低,每天外用1~2次,共2~3天。
20%氧化锌硫软膏自颈部到足涂布全身,不遗漏皮肤皱褶处、肛周和指甲边缘及甲襞,用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以保持药效。
阴囊及外阴处疥疮结节难以消退,可以外用或结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系统药物治疗
伊维菌素单次口服,适于外用药物无效或结痂性疥疮。
瘙痒严重者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缓解症状。
继发感染的患者可以根据感染病原体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阴囊及外阴处疥疮结节难以消退,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以手术切除结节。
物理治疗对于结节还可以使用物理治疗,如液氮冷冻治疗,利用液氮的低温作用于结节,使得结节组织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病因其病因明确,如果能遵医嘱足疗程、正确的使用药物治疗,注意个人卫生,及时煮沸衣被进行消毒,预后一般较好。
能否治愈疥疮经积极有效治疗后,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本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疥疮患者治疗一般3~4天为一疗程,建议第四天洗澡后或一周后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疥疮患者饮食无特殊注意事项,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为避免加重瘙痒症状,疥疮患者应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海鲜、牛肉、羊肉等发物。
护理疥疮患者一旦确诊,应对自己接触的衣被等物品进行煮沸消毒,擦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用药疗程结束后再洗澡、更衣。
日常护理进行床边隔离,避免患者四处活动而传播疥疮。
把好用药护理关。由于疥虫怕阳光,白天不活动,晚上或被褥热后,疥虫在隧道内爬动。因患者夜间奇痒,除涂外用药外,应给予抗组胺药止痒,嘱病人不能用力挠抓,防止感染的发生。
把好疥疮皮疹消退后的护理关。经外用药物等治疗皮疹消退后,部分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这是长期外用药物所致。患者不要误认为病没治好,应注意避免用手搔抓,也不要过多外用硫磺软膏,以免继发皮炎。
患者更换的衣物、被褥需要煮沸消毒或进行暴晒。同时注意个人卫生,穿着舒适、棉质、柔软的衣物。
心理护理疥疮患者夜间会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久而久之使其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应时常安慰患者,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尽量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促进疾病恢复。
预防随着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会增加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蔓延,应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和自我保护,这样可以对疥疮的流行起到防治作用。
预防措施发现疥疮患者时,要进行及时的隔离治疗,防止疥疮的传播。避免和疥疮患者进行密切的皮肤接触,也不要接触其生活用品,包括用过的床单、毛巾、衣服等,居住的房间要也要经常打扫、消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换衣,勤晒被褥。
在和新的性伴侣发生性行为之前,要确保其没有疥疮或其他传染病,同时做好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吕建进,于长平,马德华,孙世强,鲁颖志.疥疮治疗进展[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1.
[2]曹振平,张燕飞,左楠,许美凤,冯义国,孙舒然,肖生祥.皮肤科门诊患者疥疮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和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
[3]张卫华.疥疮30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
[4]刘涛,曾秀红,刘影,王欢,李昕,张会君.疥疮的流行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
[5]孙秋宁.皮肤科诊疗常规[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九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7-9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