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是由各种类型电离辐射,如γ、β、X射线等,照射皮肤黏膜引起的炎症性损害。临床常见症状是可逆性的毛发脱落、皮炎、色素沉着,以及不可逆的皮肤萎缩,皮脂腺、汗腺的毁灭和永久性的毛发缺失。放射性皮炎以抗炎、激素类药物治疗为主,以安抚、保护、收敛皮肤。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治愈。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radiodermatitis 疾病别称: 放射性皮肤炎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纤维肉瘤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可逆性的毛发脱落、皮炎、色素沉着、皮肤萎缩、毛发缺失 好发人群: 接受放疗的患者和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 常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霜剂、炉甘石洗剂、3%硼酸溶液、10%鱼肝油软膏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疾病分类急性放射性皮炎
为短期内接触放射线所致,潜伏期短,一般为1~3周。其早期反应与热灼伤相似,在临床上又分为Ⅰ度、Ⅱ度、Ⅲ度。
慢性放射性皮炎
由于长期反复接受小剂量放射线辐射所致,也可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转变而来,多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皲裂、毛发脱落等。
病因放射性皮炎是由各种类型电离辐射,如γ、β、X射线等,照射皮肤黏膜引起的炎症性损害。当机体接受过量的放射线照射后,细胞核内的DNA吸收辐射能量,从而影响其合成和分化过程,这种影响可逆或不可逆,表现出相应的皮肤损伤。
主要病因放射性皮炎多由于短期内接受大剂量放射线,或接受放射治疗累积量过大所致。放射线可使组织细胞 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损伤,引起细胞死亡或DNA突变,甚至恶性肿瘤。放射线还可以使组织分子电离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而导致组织急、慢性损伤。放射性皮炎发病过程及严重程度,取决于不同类型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辐射剂量及辐射部位组织细胞的敏感性。
诱发因素长时间使用甲硝唑、放线菌素D的药物,会增强细胞对氧的敏感性,增加机体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可能也会诱发放射线皮炎。
流行病学本病暂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好发人群放射性皮炎主要见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从事放射工作而防护不严者及核事故中受到辐射的军民。
症状放射性皮炎患者表现为可逆性的毛发脱落、皮炎、色素沉着,以及不可逆的皮肤萎缩,皮脂腺、汗腺的毁灭和永久性的毛发缺失。严重患者还会出现全身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出现顽固性溃疡患者经久不愈,可形成纤维肉瘤。
典型症状急性放射性皮炎
急性放射性皮炎程度不同,其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
Ⅰ度急性放射性皮炎
仅出现红斑,初起颜色鲜红,以后逐渐成暗红色,或伴有轻度水肿,自觉灼热与瘙痒。3~6周后红斑逐渐消退,表面出现脱屑及色素沉着。如损害位于毛发部位,则可出现脱发,可或不可再生。
Ⅱ度急性放射性皮炎
皮损呈急性炎症,表现为水肿性红斑、表面发亮,有水疱形成,容易破溃形成糜烂面。自觉灼热或疼痛。1~3个月皮损痊愈,遗留有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萎缩等。可发生永久性脱发。
Ⅲ度急性放射性皮炎
在红斑水肿的基础上,组织迅速坏死,形成顽固性溃疡。溃疡深浅不一,重者可穿通皮肤、肌肉甚至骨组织∶溃疡底面有黄白色、污秽的、坏死组织块,自觉剧痛。该皮损很难愈合,即使愈合后也形成萎缩性瘢痕,上有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毛细血管扩张。如损害了大血管,引起血管闭塞,肢体可发生干性坏疽。
Ⅱ、Ⅲ度放射性皮炎可伴全身症状如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血等,可有白细胞减少及继发感染。
慢性放射性皮炎
由于长期反复接受小剂量放射线辐射所致,也可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转变而来。潜伏期数个月至数十年不等。表现为皮肤干燥、萎缩,汗腺、皮脂腺分泌减少,皮下组织纤维化、增厚,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毛发稀疏、脱落,甲出现条纹、变脆、脱落, 严重时可出现顽固性溃疡和皮肤肿瘤变。
并发症纤维肉瘤
慢性放射性皮炎长期发展可导致皮下组织纤维化、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容易形成纤维肉瘤。其是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并含有胶原纤维的恶性肿瘤,较为常见,发病率仅次于脂肪肉瘤和横纹肌肉瘤。肿瘤位置一般较深,生长较缓慢,多侵犯肌肉和肌腱,较深的可达骨骼,肿瘤组织质地因胶原含量而异,呈致密、硬韧或较软,鱼肉样,并具有假包膜。
就医患者如有放射线接触史,并发生了皮肤的不适及病理改变,应及时去皮肤科就医,医生会进行查体及做相应的辅助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早痊愈。
就医指征普通人群有放射线接触史,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坏状况,请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放射性皮炎患者就诊于皮肤科。
医生询问病情哪里不舒服?
症状持续多久了?
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放射线照射史?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吗?
以前做过手术吗?
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需要做的检查体格检查
着重检查皮肤受伤部位,是否有红肿、水疱、破溃、糜烂、结痂、色素沉着、色素缺失、皮肤萎缩、毛发脱落等。
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可提供比皮肤镜更深的探查范围,能对皮肤各个层次进行横向扫描,或得细胞排列方式、细胞形态以及异常结构等信息。
血清检查
查看是否有白细胞减少及感染症状。
诊断标准本病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可以确诊。如患者有放射性接触史,出现皮肤红斑、脱屑、水疱等症状,且损害发生于放射部位及与热灼伤相似的临床特点,可以初步诊断为放射性皮炎,同时通过病理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鉴别诊断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多表现为与接触物体一致形状的皮肤损伤,及红斑、丘疹、水疱,甚至大疱等。接触性皮炎特点为瘙痒,而放射性皮炎只有Ⅰ度急性的患者有瘙痒,再配合是否有毛发的脱落及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和病理检查等,不难进行区分鉴别。
治疗普通人群发现有放射线造成的损伤,应远离放射源,及时就医,尽早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以对症处理为主,慢性放射性皮炎治疗以保护和保湿为主,放射性皮炎转归较慢,治疗周期相应较长。
治疗周期 放射性皮炎患者的治疗周期为长期治疗。 一般治疗放射性皮炎患者需要远离放射源,避免皮肤受到刺激。
药物治疗炉甘石洗剂
炉甘石洗剂为复方制剂,用于急性瘙痒皮肤病,局部外用,用时摇匀,取适量涂于患处,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本品不宜用于有渗出液的皮肤。
3%硼酸溶液
3%硼酸溶液常作冷湿敷用,具有消炎、消肿、抗菌、收敛及清洁创面作用。
糖皮质激素霜剂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细胞毒、和抗增生等多种作用,如甲泼尼龙、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等。局部应用一般无副作用,用法、用量应谨遵医嘱。
10%鱼肝油软膏
10%鱼肝油软膏是一种外用药,鱼肝油软膏也称作鱼肝油氧化锌软膏,主要成分是鱼肝油和氧化锌。主要外用于急性或慢性皮炎、火烧伤、烫伤、生冻疮,以及外伤的治疗。为较弱的收敛剂,有一定的吸附和干燥性能,对于皮肤有滋润和保护保护的作用。
维生素E乳膏
能保护皮肤,加快伤口愈合,减少色素沉着。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CF)
rhECF可以补充内源性ECGF的不足,通过与基底层细胞的ECFR结合发挥作用。其能促进鳞状上皮、血管内皮等多种细胞生长,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的形成和伤口的再上皮化,促进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向创面迁移,以加快创面愈合速度。
手术治疗对于放射皮炎的长期不愈合的深溃疡,必要时进行切除。如皮肤缺损较大,可进行植皮手术。一般植皮手术有自体植皮和异体植皮,如果皮肤缺损比较大,通过自然的拉拢缝合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做植皮体手术。大部分都是自体植皮,还有一些像烧伤、其他的外伤导致皮肤缺损比较大,又没有其他的皮瓣转移修复的方式,可以考虑植皮。
物理治疗激光疗法
氦氖激光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创伤的修复,主要用于经久不愈的溃疡。
预后大部分放射性皮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都比较良好,并可以治愈。建议患者一个月去复诊一次,此病积极治疗的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不会受到影响。
能否治愈放射性皮炎患者经过治疗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放射性皮炎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复诊建议放射性皮炎的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
饮食放射性皮炎患者无特殊饮食调理,但需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保持营养均衡丰富,对伤口愈合和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饮食调理忌生冷、辛辣食品,避免刺激皮肤分泌旺盛。
忌烟酒,众所周知烟酒有害而无一利,只会延长病程,使病情加重,所以患者应忌烟、忌酒。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对伤口愈合和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若为手术患者,宜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豆腐、鸡肉、鱼肉、牛羊肉、海鲜等。
多饮水,保持肠道通畅。
护理放射性皮炎患者要注意患处皮肤卫生,多加安慰患者,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避免搔抓,避免皮肤再次受到放射线辐射。
日常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室外过度阳光照射。
禁止患者抓痒。
患者应尽量穿纯棉宽松衣物。
轻症患者可进行室外的活动,重症患者不可活动,应尽量非患侧卧位休息。
患者休息环境应保持干净卫生、光线良好,勤通风换气。
医护及家属应多关系患者,以免其出现心理问题。
病情监测积极监测放射性皮炎患者病情,以便调整患者用药及治疗方案。
特殊注意事项患者在家用药应谨遵药物说明和医嘱,如有忘记及不会用药的地方,应积极与主治医生进行电话联系。
放射性皮炎预防的主要手段就是避免放射线的过度照射照射,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工作人员应积极做好防护措施,不可大意,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应尽量避免过大剂量。
预防措施从事放射线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放射操作规程,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对接受放射线治疗的患者,应掌握放疗适应症和总剂量。规范操作流程,放疗前、后使用皮肤保护剂。
如发生放射源泄漏事件,应立即作好防护,并脱离辐射源或污染区。
尽量避免长期使用放线菌素D、甲硝唑等药物。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主编.皮肤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6.103.127.
[2]王小璞,李学,李佩文.放射性皮炎防治研究现状[J].疑难病杂志,2009(3):183-186.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