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骨折
鼻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病,鼻骨由于上部窄厚,下部宽薄,下方为鼻中隔和鼻腔,支撑薄弱,易遭受外伤发生鼻骨骨折。骨折多累及鼻骨下部,并向下方塌陷,表现为鼻部疼痛、外鼻变形、鼻出血、鼻塞,可导致外鼻畸形、视力障碍、颅内感染。鼻骨骨折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fracture of nasal bone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外鼻畸形、视力障碍、颅内感染 治疗周期: 7~14天 临床症状: 鼻部疼痛、外鼻变形、鼻出血、鼻塞 好发人群: 运动员、工人、儿童 鉴别诊断: 额窦骨折、颧骨骨折、面中部骨折 常用检查: X线、CT、超声、鼻镜检查、体格检查 疾病分类无移位鼻骨骨折
鼻骨无移位的骨折,鼻外观一般无畸形,常见于儿童。
有移位鼻骨骨折
鼻骨发生移位的骨折,鼻部通常有畸形,鼻中隔偏曲。
病因鼻骨骨折的主要病因为外力撞击,导致骨折发生的常见原因有鼻部遭受拳击、运动外伤,个人意外撞击和道路交通事故等。常好发于运动员、工人、儿童等人群,鼻骨骨折一般无其他诱因。
主要病因外力撞击
鼻骨骨折是人体中最为常见的骨折,导致骨折发生的常见原因有鼻部遭受拳击。
运动外伤
个人意外撞击和道路交通事故等。
流行病学鼻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鼻骨骨折多累及鼻骨下部,约占耳鼻喉科外伤的50%。
好发人群运动员
运动员常发生意外,尤其是拳击运动员常发生鼻部击打导致骨折。
工人
尤其是体力劳动工人,在工作时面部摔伤或肿物砸到面部都能导致鼻骨骨折。
儿童
儿童活动量大,在高出跌落面部着地或肿物砸伤面部都能导致鼻骨骨折。
症状鼻骨骨折的典型症状包括鼻部疼痛、肿胀、外鼻变形、鼻出血、鼻塞等,部分患者有鼻清水样物质流出,提示脑脊液鼻漏,鼻骨骨折导致颅内损伤者可出现头痛、意识丧失,儿童鼻骨骨折可无鼻部畸形。鼻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外鼻畸形、视力障碍、颅内感染等。
典型症状鼻部疼痛
鼻局部触痛,触之可感鼻骨塌陷和骨擦音,皮下气肿可触之有捻发音。
外鼻变形
鼻梁可出现歪斜、鼻背塌陷和畸形,鼻畸形常被肿胀所掩盖。可嘱患者一周后复诊,待肿胀消退后观察外鼻畸形情况。
鼻出血
鼻腔黏膜撕裂可致鼻出血,量多少不一定,可自行止住。
鼻塞
鼻腔黏膜肿胀、鼻中隔血肿、鼻中隔明显偏曲移位都能导致一侧或双侧鼻塞。
外鼻及周围组织肿胀
鼻中隔撕裂或脱位可出现鼻中隔血肿,皮下出血可发生瘀斑或血肿,鼻中隔明显偏曲移位或血肿形成。
其他症状由于儿童鼻骨支架大部由软骨构成,仅部分骨化,外伤多造成不完全骨折或青枝骨折可不伴有移位。
部分患者有鼻清水样物质流出,提示脑脊液鼻漏。
鼻骨骨折导致颅内损伤者可出现头痛、意识丧失。
并发症外鼻畸形
部分严重鼻骨骨折患者未及时治疗或无法复位会出现外鼻畸形。
视力障碍
鼻骨骨折累及眶壁神经或视神经会出现视力下降、复视等视力障碍。
颅内感染
鼻骨骨折累及颅内损伤易合并颅内感染。
就医当面部外伤后出现鼻部疼痛、外鼻变形、鼻出血、鼻塞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行影像学检查、鼻镜检查、体格检查明确诊断。鼻骨骨折注意和额窦骨折、颧骨骨折、面中部骨折鉴别。
就医指征当面部外伤后出现鼻部疼痛、外鼻变形、鼻出血、鼻塞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确诊鼻骨骨折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
鼻骨骨折合并脑脊液外漏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鼻骨骨折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鼻部疼痛、外鼻变形、鼻出血、鼻塞)
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如视力下降、复视、鼻清水样物质流出)
是否面部受到外力撞击?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
鼻骨侧位片可显示鼻骨骨折线,上下有无移位情况,鼻颏位可显示鼻背有无塌陷。
CT
CT能准确判断有无鼻骨骨折和骨折的位置、部位、类型、有无合并邻近组织损伤,特别是鼻及颅面区复合骨折,使诊断率明显提高。
超声
有文献报道高频灰阶超声可以显示鼻骨0.1mm的骨折线。
鼻镜检查
鼻镜检查能够看到有无鼻黏膜破损、鼻中隔偏曲、有无血肿、脑脊液漏等。
体格检查
视诊可见外鼻畸形、鼻中隔偏曲、鼻部及周围组织肿胀、鼻出血、眼眶周围有无受累。触诊鼻部有疼痛,有骨擦感,触及皮下气肿有捻发感。
诊断标准鼻骨骨折典型症状:鼻部疼痛、肿胀、外鼻变形、鼻出血、鼻塞。
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鼻镜检查可以看到鼻骨骨折表现。
鉴别诊断额窦骨折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眉间和眶上缘软组织裂伤、前额部凹陷、眶周淤血、结膜下出血、眶上和滑车上神经分布区域皮肤麻木或感觉异常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与鼻骨骨折鉴别。
颧骨骨折
颧骨、颧弓骨折后多发生内陷移位、面部塌陷。由于骨折块发生内陷移位,下颌骨喙突、颞肌和咬肌受压,导致张口疼痛和受限。颧骨骨折移位后,因眼球移位、外展肌和下斜肌受累致眼球运动受限而出现复视。若颧骨骨折损伤眶下神经,可致该神经支配区域有麻木感。如损伤面神经颧支,则发生眼睑闭合不全。颧骨骨折时常可合并上颌窦外侧壁损伤,窦内出血常从鼻腔流出。鼻骨骨折一般不伴有面部塌陷,通过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面中部骨折
面中部骨折不仅上颌骨会发生骨折,可同时伴发鼻骨、颧骨等相连诸骨的鼻颌面复合骨折。可同时出现眼、口腔和鼻的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与鼻骨骨折鉴别。
治疗鼻骨骨折主要是送往医院途中的急症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鼻骨骨折程度选择手术方式,如鼻骨骨折复位术、鼻中隔血肿和脓肿手术、开放鼻骨复位术和鼻中隔手术。鼻骨骨折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4天。
治疗周期 鼻骨骨折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4天。 急症治疗鼻外伤后送往医院过程中用冰袋等对鼻背部冷敷,避免用力按压。若合并鼻腔出血、流脑脊液,可捏住双侧鼻翼,同时低头,以防止液体流向咽部。
药物治疗该疾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为矫正鼻部畸形和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鼻骨骨折复位术
刚发生的闭合性鼻骨骨折,伴有明显鼻畸形,在充分检查和评估后,应即刻行鼻骨复位术。若伤后来诊时鼻部已明显肿胀,为不影响复位效果,可嘱患者在外伤后1周左右,肿胀消退后复诊手术,不宜超过2周。超过2周由于骨痂的形成,增加了整复难度。小儿全麻、成人局部麻醉或全麻下手术。单侧鼻骨骨折伴塌陷时,将剥离子伸入塌陷的鼻骨下方,将其抬起复位,常能感到或听到骨擦音。双侧骨折时,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向前上轻轻用力抬起鼻骨,用另一只手在鼻外协助复位。医生在复位后会仔细观察和触摸,确保鼻骨完全复位。
鼻中隔血肿和脓肿手术
鼻中隔血肿宜尽早手术清除,以避免发生软骨坏死和继发感染。血肿切开可放置引流并行鼻腔填塞,脓肿切开引流后无需填塞,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避免发生软骨坏死、穿孔、鞍鼻畸形等并发症。
开放鼻骨复位术和鼻中隔手术
外伤后数周或更长,鼻骨骨折端骨痂形成,鼻内复位困难,此时施行开放鼻骨复位及整形术。对于伴有明显鼻中隔偏曲,影响鼻腔通气者,可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预后鼻骨骨折经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几乎都能治愈。鼻骨骨折若不累及颅内损伤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部分患者会有鼻部畸形。本病患者注意术后一个月复查鼻部影像学和鼻镜。
能否治愈鼻骨骨折经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几乎都能治愈。
能活多久鼻骨骨折若不累及颅内损伤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若合并有严重颅内损伤可致死。
后遗症鼻骨骨折部分患者会有鼻部畸形。
复诊鼻骨骨折患者需要注意术后一个月复查鼻部影像学和鼻镜。
饮食鼻骨骨折患者的饮食术后可以流食为主,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宜高蛋白低脂肪饮食,补充营养,忌辛辣刺激饮食以及忌吸烟、饮酒。
饮食调理鼻骨骨折患者前两周进食不方便可以流食为主,如牛奶、骨头汤、鱼汤等,既有营养又方便进食。
鼻骨骨折术后患者宜高蛋白、低脂肪饮食,术后患者需要能量较正常人高,可以多补充营养,如瘦肉、鱼、蛋等食物都有较高的蛋白含量。
鼻骨骨折术后患者忌辛辣刺激饮食,辛辣刺激食物可能使鼻黏膜及血管扩张,加重鼻塞、呼吸困难。
鼻骨骨折术后患者忌吸烟、饮酒,烟酒可能使鼻黏膜及血管扩张,不利于术后恢复。
护理鼻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以卧床休息和鼻部护理为主,尤其是术后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每天观察患处肿胀有无减轻,术后一个月复查鼻部影像学和鼻镜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心理疏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术后恢复期间要避免触碰鼻部,以免影响恢复。
日常护理卧床休息
鼻骨骨折术后患者注意卧床休息,鼻塞严重者可以垫高头部缓解症状,平时减少活动。注意室内温度,避免感冒出现流涕、打喷嚏等触碰鼻部动作。
鼻部护理
鼻骨骨折术后患者尽量避免触碰患处,近视患者不要戴眼镜。洗脸时避开鼻部,保持室内湿度,避免鼻黏膜干燥出血,鼻腔不适者可用棉签蘸水轻轻触碰。
病情监测每天观察患处肿胀有无减轻,术后一个月复查鼻部影像学和鼻镜检查骨折愈合情况。
心理护理在生活中,患者家属应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鼻骨骨折患者若恢复不好极易出现鼻骨畸形,因此术后恢复期间一定避免触碰鼻部。
预防鼻骨骨折的预防主要时根据病因预防,避免鼻部外伤。平时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避免摔倒面部着地,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打架,运动员和工人等高危职业注意防护。鼻骨骨折一般无早期筛查方法。
早期筛查鼻骨骨折一般无早期筛查方法。
预防措施平时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避免摔倒面部着地。
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打架,尤其要避免打伤面部。
运动员和工人等高危职业注意防护。
参考文献
[1]王炳良.鼻骨骨折急诊期的诊断和整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06):23-24.
[2]于凡.鼻骨骨折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11):2605-2606.
[3]孟新,刘业海.内镜下鼻骨骨折复位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外伤性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的疗效分析[J].安徽医学,2018,39(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