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水肿

概述

喉水肿又称急性喉水肿,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喉腔黏膜的肿胀或充血水肿,儿童的喉水肿常位于声门下区,可产生呼吸困难,是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其发病急骤,短时间即可造成窒息、死亡,应高度重视并迅速有效抢救。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紧急情况下气管切开,以缓解呼吸困难。喉水肿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喉水肿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Laryngeal edema 疾病别称: 急性喉水肿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部分遗传 并发疾病: 窒息、低氧血症、死亡 治疗周期: 1~2周 临床症状: 声嘶、喉喘鸣、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好发人群: 过敏体质者、反复咽喉部感染的人群 常用药物: 青霉素、头孢哌酮、地塞米松 常用检查: 喉镜检查、实验室检查 病因

喉水肿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有感染性的喉水肿、变态反应导致的喉水肿,还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受伤所致,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喉水肿,好发于长期工作、生活压力大,处于紧张、疲劳状态,情绪不佳的人群、过敏体质者、吸烟和大量饮酒的人群。

主要病因

变态反应

药物过敏,如注射青霉素、口服碘化钾、阿司匹林等。过敏体质患者食用致敏的食物,如蟹、虾等易引起变应性喉水肿。

单纯性炎症

即所谓的喉炎,一般先由病毒侵入而后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急性传染病性炎症

指并发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猩红热及腮腺炎等,其中以麻疹并发的喉炎病情较为严重。

遗传性神经血管性喉水肿

是多系统损害的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累及喉黏膜而出现喉水肿,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系家族遗传性病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存在遗传性补体缺陷。患者血中C1酯酶抑制物缺乏或功能缺陷,常反复发作喉水肿。

创伤

如喉部手术损伤、喉挫伤、开放性喉外伤、气管内插管的喉创伤等,均可引起喉黏膜的水肿。

理化因素

某些化学气体或物质的吸入,热力或蒸气的吸入产生喉水肿。放射线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时,喉黏膜由于接受放射线产生的水肿。

其他疾病

心脏病、肾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黏液性水肿等全身性疾病,纵隔、颈部较大肿瘤的压迫等也可引起喉黏膜水肿。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过敏、吸烟、饮酒、刺激性气体、粉尘等为诱发喉水肿因素。

流行病学

喉水肿临床上常见,暂无具体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好发人群

长期工作、生活压力大,处于紧张、疲劳状态,情绪不佳的人群。

过敏体质者,用药和食用海鲜容易发生喉水肿。

吸烟和大量饮酒的人群。

工作或者生活环境差的人群,长期接触刺激性、有害气体或粉尘。

反复咽喉部感染者,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引起扁桃体炎的患者,发生喉水肿的风险高。

症状

喉水肿患者主要的症状是突然出现咳嗽、声音嘶哑、喉喘鸣、吸气性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有缺氧的表现,也可伴有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症状,其并发症主要为窒息、死亡、低氧血症。

典型症状

喉水肿发病急促,以变应性、遗传血管性者发作更快。患者常能具体指出接触某种药物、某种刺激后发病,迅速出现声嘶、语音含糊、咽喉梗阻感、呼吸困难、喉鸣,甚至窒息。因杓会厌襞、杓间区肿胀,出现喉部异物感及吞咽困难。感染性喉水肿可在数小时内出现喉痛和相关症状,表现不同程度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

其他症状

喉水肿患者可伴有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

并发症

窒息、死亡

严重的喉水肿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抢救不及时可引起窒息、死亡。

低氧血症

严重的喉水肿患者血液中含氧不足,动脉血氧分压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

就医

普通人群出现咳嗽、声音嘶哑、喉喘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到医院就诊并做相关的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需注意与喉异物、喉痉挛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出现咳嗽、声音嘶哑、喉喘鸣、喉部异物感等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

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喉水肿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喉部有什么症状?严重程度如何?

有没有喉喘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是否吸烟、大量饮酒?

工作生活环境有没有长期接触刺激性、有害气体或粉尘?

既往有无过敏等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全身检査

一般情况注意体温、脉搏及呼吸,有无哮吼样咳嗽、喉喘鸣、鼻翼扇动或三凹征。若有呼吸困难应注意呼吸困难的程度,是否伴有缺氧表现,如烦躁不安、不能入睡、口周及四肢末梢发绀、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喉镜检査

较大的儿童和成人可用间接喉镜检査,检查不满意时也可用纤维喉镜检査。但多数儿童不能合作,必要时需用直接喉镜检查,检查时注意喉部黏膜水肿的部位、是真、假声带水肿,杓状软骨水肿或是声门下水肿,水肿的程度、是否伴有充血,分泌物的性质、量、是否有伪膜形成等,在检查中应尽量吸净分泌物,可改善呼吸状况,减轻呼吸困难及缺氧。

实验室检査

血白细胞在急性炎症引起的喉炎早期计数可不高,后期可升高并有核左移。炎症性喉水肿可以作喉拭子培养及敏感试验,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诊断标准

通过以下内容可诊断喉水肿并明确病因:

通过明确的病史,出现咳嗽、声音嘶哑、喉喘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喉镜检查发现喉部黏膜水肿,可伴有充血。

变应性、遗传性血管神经性多突然发作,伴有面部水肿及发痒,有反复发作史。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在急性炎症引起的喉炎早期计数可不高,后期可升高并有核左移。

鉴别诊断

喉异物

以呼吸困难就诊者,有时可能是喉异物。喉异物常有异物误吸史,喉镜检查可发现卡于喉部的异物。喉水肿没有卡于喉部的异物。

喉痉挛

喉部受刺激之际,如喉镜检查、汤水误吸入喉时,会突然发生喉肌痉挛,表现为呼吸困难、喉鸣及发绀,这些症状可以自行缓解,但可反复发作。喉水肿经喉镜检查可发现喉部黏膜水肿,可伴有充血,喉痉挛一般不伴有喉部黏膜水肿。

治疗

喉水肿的治疗关键是解除喉阻塞,此外,还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喉水肿一旦发生,应禁食,并随时清除咽喉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间断吸氧,尽早建立输液通道以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立即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备好急救用品。在未出现三度呼吸困难之前,尽快查出病因,采用对因治疗。

治疗周期 根据喉水肿患者病史及病情程度不同治疗时间不固定,一般为1~2周。 药物治疗

使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哌酮,控制感染,加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也可行雾化治疗,可以迅速减轻水肿。但需注意的是,如果怀疑药物过敏所导致的喉水肿,需要仔细甄别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避免使用。

手术治疗

喉水肿患者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利用创伤性的气管切开,及时给患者进行机械通气,这是关键时刻挽救其生命的重要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气管切开时,切忌让患者屏住呼吸,或者不要在患者咳嗽时切开,因为用尖刀划开气管后,只需要刺入2~3mm即可,否则很容易损伤气管的后壁。

预后

喉水肿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通常能治愈,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也不会有后遗症产生,建议患者治疗后一般1个月或3个月复诊。

能否治愈

喉水肿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喉水肿患者积极治疗、无并发症发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喉水肿患者治疗后一般1个月或3个月复诊。复诊时需注意观察患者喉部黏膜恢复情况,是否已经去除致病因素,以便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饮食

喉水肿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高热量饮食,保证水分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中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并注意饮食。

摒弃不良饮食习惯,如嗜好辛辣、刺激、过热、过冷、腌制的食物,嗜饮烈酒、浓茶,进食过快、暴饮暴食。

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促进炎症代谢。

宜吃
包菜 黑糖 红薯 莲藕 排骨 松子 鱼油
少吃
黄鱼 坚果 卤肉 螺蛳 酸菜 羊肉
慎吃
海鲜 酒酿 辣椒 生姜 酸菜鱼 护理

喉水肿患者要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生活环境卫生,避免伤口感染,同时家属要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等情况。

日常护理

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生活环境卫生,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多开窗通风。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过度疲劳。

术后患者应注意伤口保护,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规律生活,合理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尽量通过鼻子呼吸,注意保护咽喉部。

病情监测

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及有无异常分泌物现象,口中有分泌物时嘱患者及时吐出。服用敏感抗生素时,要观察作用及副反应。

预防

喉水肿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善可有效预防,平时要加强锻炼,远离粉尘、有害气体,同时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应当远离过敏原,减少喉部感染的发生。

预防措施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如身边出现呼吸道感染者,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疫情高峰期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室内多通风。

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应当远离过敏原。

多饮水、多刷牙,保持口腔清洁,积极治疗牙周疾病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等。

戒烟、戒酒,远离二手烟,保持环境舒适、清洁。

远离粉尘、有害气体,可佩戴口罩以免咽喉受到刺激。

参考文献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9-171.

[2]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6-257.

[3]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88-389.

[4]田道法,李云英主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新世纪[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8):170-171.

[5]孙虹,张罗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2-35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831.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