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单纯性疱疹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黏膜病,临床上以口唇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易复发。受此感染者较广泛,幼年时受感染后即具有抗体,但缺乏终身免疫。病毒潜伏在正常体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发病,如感冒、肺炎等发热疾患常并发本病。
就诊科室: 口腔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herpes simplex of oral cavity 疾病别称: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复发性唇疱疹、疱疹性口炎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治疗周期: 1~2周 临床症状: 成簇状小水疱、大面积糜烂、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破溃糜烂、疱疹 好发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精神压力过大者、发热感冒者 常用药物: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利巴韦林、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复方硼酸洛液、阿昔洛韦软膏、西瓜霜粉剂 常用检查: 水疱组织涂片、病毒分离培养、荧光素标记单克隆抗体、体格检查、原位核酸杂交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 疾病分类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初次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原发的疱疹性口炎,可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发生成簇小水疱,渐渐发展成大面积糜烂。常伴有全身症状,多发生于儿童。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愈合后复发而导致,损害多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族的疱,单个疱较少见。多见于初次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的位置。
病因口腔单纯性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通常由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方式感染。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环境改变等可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易于发病。
主要病因口腔单纯性疱疹主要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当机体遇到各种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环境等改变时,可使体内潜伏的病毒活化,疱疹复发。
诱发因素生活因素
劳累、情绪波动、环境改变、受到过多紫外线照射等。
全身疾病
如感冒发烧、感染性疾病、胃肠功能紊乱等。
妊娠
妊娠期间抵抗力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相对容易出现口腔单纯性疱疹。
流行病学约30%~90%的居民血清中有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说明曾发生过或正在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约1%~10%的成人在唾液中周期性播散病毒,其中原发性疱疹性口炎以六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24个月更多,约30%~50%的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
传播途径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传染方式主要为直接经呼吸道、口腔、鼻、眼结膜、生殖器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好发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
单纯疱疹病毒可在体内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精神压力过大者
劳累、情绪、环境等改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活化体内潜伏的病毒,造成疱疹复发。
发热感冒者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活化体内潜伏的病毒即可发病,如感冒、肺炎等发热疾患常并发本病。
症状口腔单纯性疱疹早期症状表现为痒、刺痛或烧灼感,继之黏膜充血、水肿,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极易破溃形成浅层溃疡,彼此融合,表面有黄白色假膜覆盖。
典型症状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多数原发感染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若进展为严重的龈口炎,会有如下表现:
前驱期
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发病前常有接触疱疹病损患者的历史。潜伏期为4~7天,以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经过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
水疱期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特别是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更明显。水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糜烂期
尽管水疱较小,但汇集成簇,破溃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并能造成继发感染,上覆黄色假膜。除口腔内的损害外,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疱破渍后形成痂壳。
愈合期
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需7~10天。但未经适当治疗者,恢复较缓慢。患病期间,抗病毒抗体在血液中出现,发病的14~21天最高,之后抗体下降到较低的水平,虽可保持终生,但不能防止复发。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故又称复发性唇疱疹。复发的口唇损害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族的疱,单个的疱较少见;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过的位置。复发的前驱阶段,患者可感到轻微的疲乏与不适,病损区有刺激痛、灼痛、痒、张力增加等症状。大约在10多小时以内出现水疱,周围有轻度的红斑。一般情况下,痛可持续24小时随后破裂,接着是糜烂、结痂。从开始到愈合约10天,但继发感染常延缓愈合的过程,并使病损处出现小脓疱,愈合后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着。
其他症状牙龈和硬腭疱疹
在复发性唇疱疹中,虽然唇部病损最为常见,但少数复发损害可影响到牙龈和硬腭,这些口腔内的复发性疱疹感染仍有自限性。
全身反应
可表现为疲劳无力、肌肉疼痛等,但在复发的疱疹损害中由于机体的免疫性使病损局限,全身反应较轻。
并发症极少数病例,单纯疱疹病毒会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就医体弱者或婴幼儿如果出现相应的口腔疱疹症状,如口腔黏膜出现广泛水疱、持续高热不退或进食收到影响,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当发现口腔黏膜疱疹反复发作,发作周期短,疼痛影响生活质量时,应及时就医。
当发现口腔黏膜有广泛水疱、溃疡;口腔黏膜疱疹伴有发热、全身肌肉疼痛、咽喉肿痛,甚至伴发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急性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或口腔黏膜科就诊。
若患者出并发症现脑炎脑膜炎,可至神经内科就诊等。
若14岁以下儿童出现口腔单纯性疱疹,可到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症状出现几天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口腔黏膜水疱、溃疡等)
是否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
是否存在以下诱因?(近期精神压力大、肺炎、感冒发热、晒太阳、嘴唇碰伤等)
以前是否口腔部位是否发过小水疱?
需要做的检查体格检查
问诊
询问是否有急性发作症状,全身反应程度;询问病情进展过程,是否有小水疱、溃疡、痂壳等。
视诊
仔细观察口腔黏膜和口唇周围是否成簇小水疱、大面积浅溃疡,或口周皮肤形成痂壳。
水疱组织涂片
为非特异的疱疹病毒检查,水疱组织涂片染色后,观察有无含嗜酸性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电镜检查受损细胞中是否含有不成熟的病毒颗粒等。
病毒分离培养
为特异的单纯疱疹病毒检查,接种于人胚肾、人羊膜或兔肾等易感细胞,经1~2天的培养后,细胞出现肿大、变圆、形成融合细胞等病变,然后用免疫学的方法如用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做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荧光素标记或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为特异的单纯疱疹病毒检查,直接对病损涂片进行染色。
原位核酸杂交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
为特异的单纯疱疹病毒检查,检测标本中的疱疹病毒DNA,以区分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
诊断标准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和口唇周围可出现成簇的小水疱;随后,口腔黏膜形成浅溃疡,口周皮肤形成痂壳。
复发性感染成人多见,全身反应轻。但口角、唇缘及皮肤仍出现典型的成簇小水疱,常与诱发因素有关,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鉴别诊断疱疹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疱疹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好发于成人,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有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损害仅限于口腔的非角化黏膜,无皮肤损害。而口腔单纯性疱疹可伴皮肤损害,损害遍及口腔黏膜各处包括牙龈、上腭、舌、颊和唇黏膜,为成促小水疱,疱破后成为大片表浅溃疡,可以此鉴别。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疼痛剧烈损害,甚至愈合后在一段时期内仍有疼痛。水疱较大,疱疹聚集成簇,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但不超过中线。而口腔单纯性疱疹有痒、刺痛、灼热感,是成簇小水疱,疱破后成为大片表浅溃疡,可通过疼痛症状来鉴别。
手足口病
因感染柯萨奇病毒A16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病,但口腔损害比皮肤重。手足口病可在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与斑疹,斑疹数量不等。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其中央为小水疱,皮肤的水疱数日后干燥结痂。
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病毒A4所引起的口腔疱疹损害,临床表现前驱期症状和全身反应都较轻;病损的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部,如软腭、腭垂(悬雍垂)、扁桃体处,为丛集成簇的小水疱,不久溃破成溃疡,损害很少发生于口腔前部,牙龈不受损害。
多形性红斑
该病是一组累及皮肤和黏膜,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病。口腔黏膜表现最常见的病变为大面积糜烂,由于黏膜水疱很快破溃造成,糜烂表面有大量渗出物形成厚的假膜。病损易出血,在唇部常形成较厚的黑紫色血痂。皮损常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臂,损害为红斑、丘疹、水疱、大疱或血疱等。斑疹为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卵圆形,可向周围扩展,中央为暗紫红色,衬以鲜红色边缘,若中央水肿吸收凹陷成为盘状者,称为靶形红斑,通过发病部位和体征即可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可进行全身抗病毒治疗、局部治疗与对症和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 一般需治疗1~2周。 一般治疗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如感冒、发热。劳逸结合,心理调节,避免压力过大。
支持疗法
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保证饮入量,维持体液平衡。进食困难者可静脉输液,补充维生素B、C等。
对症处理
疼痛剧烈者局部用麻醉剂涂擦,婴幼儿患者高热者可用水杨酸类药退烧。
药物治疗全身抗病毒治疗
核苷类抗病毒药
目前认为核苷类药物是抗单纯疱疹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主要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和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对病毒DNA多聚酶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不良反应有注射处静脉炎、暂时性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伐昔洛韦口服吸收快,在体内迅速转化成阿昔洛韦,血药浓度较口服阿昔洛韦高3倍;泛昔洛韦口服吸收快,在体内可转化成喷昔洛韦,后者作用机制与阿昔洛韦相似,组织中浓度高。
利巴韦林
又称病毒唑,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病毒核酸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对多种DNA病毒或RNA病毒有效。
局部治疗
口腔黏膜用药对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单纯性疱疹是不可缺少的,常使用的制剂有溶液、糊剂、散剂及含片。常见药物有0.1%~0.2%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复方硼酸洛液、0.1%依沙吖啶溶液漱口、3%阿昔洛韦软膏、酞丁安软膏、锡类散、养阴生肌散、西瓜霜粉剂、葡萄糖酸氯己定含片、溶菌酶片、华素片。当唇疱疹继发感染时,可用温的生理盐水、0.1%~0.2%氯己定液或0.01%硫酸锌液湿敷。锌可抑制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进而直接影响病毒的复制。同时,可用抗生素糊剂,如5%金霉素甘油糊剂或5%四环素甘油糊剂。
手术治疗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口腔单纯疱疹的复发感染可用氦氖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可有止痛效果,并使病灶局限和上皮形成加快。
中医治疗外感风热、内火炽盛
本型表现在口腔单纯性疱疹发病的早期,主证为恶寒、发热,体温可升达到38℃以上,头身重痛、口渴心烦;小儿有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等;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或有成簇与散在小水疱,舌质淡或微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有力。治则为疏风、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方例为加味银翘散。同时,此期可服用中成药,如抗病毒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脾胃积热,心火上炎
本型在临床上多见,并多发生于口腔单纯性疱疹的中期,其主证为口渴思饮、心烦不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且短少、口痛流涎,口腔黏膜各处可见成簇与散在水疱破溃后形成的糜烂,并可融合成片。口周或口唇水疱破溃后可有渗出结痂,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洪大而数。治则为清心胃热、养阴利湿,方例如加味导赤白虎汤;中成药可服用口炎颗粒。
心脾积热、阴液亏损
主证:面色憔悴、咽喉干痛、盗汗或大便艰涩、低热或手足心热、心烦、心悸,口腔黏膜仍有糜烂,上覆黄色假膜,舌质红、舌苔少或无苔、少津,脉细或兼细数。本型见于口腔单纯疱疹之晚期,是由于疾病中心脾积热未尽而正气已衰的表现。治则为清心脾积热、滋阴养液,方例如甘露饮加减。
预后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单纯性疱疹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极少数播散性感染的患者或幼儿可引起疱疹性脑膜炎。
能否治愈能治愈,但存在诱发因素时会反复发作复发性唇疱疹。
能活多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当出现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影响生活质量,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或病毒播散至口腔外其他区域时需进行复诊,对疱疹进行治疗。
饮食饮食清淡,使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忌辛辣、温热、肥甘、油腻、忌酸涩收敛之物。
饮食调理饮食清淡,食用易消化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能清热解毒的食物,如苦瓜、冬瓜、黄瓜、西瓜、西红柿、扁豆、薏米、荸荠、白菜、空心菜、菠萝、枇杷、梨等;对于婴幼儿可使用布丁和酸奶等易咀嚼、易消化食物。
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
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有粗粮、黄豆、猪瘦肉等;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有粗粮、核桃仁、扁豆、葡萄干、豆制品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有谷麦胚芽、玉米、燕麦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豆类、芝麻、植物油等。
忌辛辣食物
如酒、辣椒、羊肉、牛肉等。
忌肥甘油腻食物
如饴糖、肥肉等。
护理合理用药,注意观察;清淡饮食,调配合理;保持乐观,劳逸结合;加强起居,强身健体;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单纯疱疹传染。
日常护理合理用药
了解各类漱口水、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
清淡饮食
多吃新鲜瓜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辣椒等。
心理调节
对于精神压力大的患者要多加安慰,调节情绪,保持乐观。
调整作息
平时多闭目休息,保障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保持口腔卫生
三餐后漱口,起床睡前刷牙,使用漱口水漱口,防止单纯疱疹发感染
特殊注意事项防止单纯疱疹传染,不与他人公用餐具与洗脸用具,衣物及时清洗,以免交叉感染。
预防对于预防口腔单纯性疱疹,要避免接触单纯疱疹患者与有单纯疱疹病史的人群,注意自我防护。对于复发性单纯疱疹,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复发的方法,主要应消除导致复发的刺激因素。
预防措施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洗脸用具,勤洗手。单纯疱疹病毒的活动感染患者与无症状的排毒者,他们的唾液、粪便中皆有病毒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同时勤洗手,加强自我防护。
防止紫外线过度照射,避免日光曝晒,注意遮阳防护。
治疗全身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感冒、肺炎等发热疾病。
保证充足与高质量的睡眠,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度操劳,保持乐观平稳心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与情绪低落,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
[2]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0.
[3]张学军,陆洪光,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