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癌

概述

口底癌是原发于口底黏膜的鳞状细胞癌,属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此病常由吸烟、过热饮食等不良习惯诱发,早期表现为口底黏膜粗糙的白斑,以后发展为乳头状或溃疡型,或二者混合出现,其中又以溃疡型最为多见,早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口底癌

就诊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carcinoma of the floor of mouth 疾病别称: 口底鳞状细胞癌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语言障碍、吞咽困难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口底溃疡、口底白色斑块、口底菜花状肿物、口底疼痛 好发人群: 有吸烟、饮酒、嚼槟榔等不良嗜好者,口腔卫生习惯差者、营养不良的人群 常用药物: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博莱霉素、长春新碱 常用检查: 增强CT检查、增强MRI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疾病分类

早期口底癌

肿瘤局限在局部,而且浸润范围比较浅,肿瘤大小应该在4cm以下,没有侵犯邻近组织,没有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口底癌

患者往往会出现淋巴结的转移,侵犯邻近舌部组织颌骨,或者出现远处转移。

病因

口底癌是由于口底的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增殖所致,研究认为口底癌的致病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酗酒,烟、酒之间有很强的协同作用。

主要病因

黏膜上皮细胞突变、恶性增殖,在各种危险因素的诱导下,口底黏膜上皮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上皮细胞发生恶性的无限增殖。

诱发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

吸烟是全世界流行的与肺癌及相关疾病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烟草的烟雾中含有四千多种化合物,一支香烟燃烧产生大约500mg的气体和微粒,其中的1~35mg是焦油(芳烃),而焦油中最强的致癌物质是亚硝基去甲烟碱和4-N-亚硝基甲基氨-1-(3-吡啶基)丁酮,吸烟时有害物质侵入上皮,破坏上皮细胞功能,引起机体分子结构的变化而致病。

嚼槟榔

中国部分地区有嚼槟榔的习惯,从而导致口腔癌发病率增高。在有嚼槟榔习惯的人群中,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患病率为30.3%。槟榔嚼物一般由槟榔果、老花藤和锻石灰组成,有些地区在其中加烤烟及香料等,主要致癌因子来自于其添加剂,如槟榔子、石灰、丁香和烟叶,它们会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和白斑的发生,并可转化为口腔癌。口腔癌发生与嚼槟榔时间、槟榔在口腔的滞留时间呈正相关。

饮酒

研究发现饮酒的量与口腔癌发生相关,但适度饮酒并不会增加患口腔癌的危险。

环境因素

核辐射

对人与动物均有诱发癌的作用,是由于涉嫌对人体易敏感的作用,常见白血病和淋巴瘤放射治疗后的患者。

空气污染

也为致病因素,如高度工业化所造成的煤烟污染、纺织工业中纤维刺激等,如英国两个主要的纺织工业区,发现女性口腔癌病例多且无其他诱发因素。

生物因素

口腔感染与局部刺激

口腔卫生不良、尖锐牙尖及不良修复体的长期刺激,是一种慢性、反复刺激和感染的诱发过程。

病毒

病毒与癌症有密切的关系,能感染口腔组织又具有潜在致癌作用的病毒有两种,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

其他因素

长期过热饮食

过热饮食可刺激并损伤口腔黏膜。

口腔尖锐异物

可反复损伤口腔黏膜。

流行病学

此病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烟酒嗜好者,男性多见。口底癌所属的口腔癌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在我国2005年口腔癌患病率约为3.27/10万,且有缓慢上升趋势。我国口腔癌患者中口底癌较为少见,占口腔癌的第六位。

好发人群

有吸烟、饮酒、嚼槟榔等不良嗜好者

烟、酒、槟榔中的有害成分会导致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引起口底癌。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此类人群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可能较易突变,更易引起疾病。

免疫力低下者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无法在细胞癌化初期发现并消灭它们,而使其有可乘之机,发展为癌。

营养不良的人群

长期缺乏维生素,可导致上皮细胞的结构被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

口腔卫生环境差者

会更容易残留细菌等物质,促进口底癌的发生。

症状

口底癌早期表现为口底黏膜白斑,表面粗糙,以后发展为乳头状或溃疡型,或二者混合出现,其中又以溃疡型为最多见,癌症继续发展可导致其他功能障碍。

典型症状

口底黏膜白斑

早期常常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出现红色斑块、红白相间斑块或者白色斑块,在不同的人群中变化很大。

口底溃疡

口底癌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由于癌细胞新陈代谢快,需要营养多,故癌肿中心常常由于过度生长营养不足导致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口底菜花状肿物

菜花状肿物边缘常外翻。

并发症

语言障碍、吞咽困难

当口底癌进一步发展,向深层组织浸润,可发生疼痛、口涎增多、舌运动受限、语言障碍及吞咽困难等。

颈部肿大

当口底癌发生进一步淋巴结转移时,可发生颈部肿大。

就医

口底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疾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嚼槟榔者、长期过热饮食者等),要定期进行口底癌的筛查。

就医指征

若患者发现口底有黏膜白斑,或有溃疡等表现时,优先考虑到口腔颌面外科进行就诊。

若口腔科有专科门诊,可优先至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科就诊。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若口腔科有专科门诊,可优先至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舌头活动困难、吞咽困难、发音困难、颈部肿大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吸烟、饮酒、嚼槟榔等不良习惯?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或治疗史?

平时是否挑食?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观察斑块、溃疡、肿物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色泽、质地、边缘、硬度、压痛、活动度等。

增强CT检查

观察恶性组织占位大小、浸润深度、侵犯组织与转移情况。

增强MRI检查

观察恶性组织占位大小、浸润深度、侵犯组织与转移情况。

活体组织检查

从病变部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的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这是目前比较准确、可靠的,也是结论性的诊断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也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

口底黏膜表面白色斑块,不能被擦去,口底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基底硬,边缘不规则,口底有菜花状肿物,边缘外翻,活动度差。

CT影像学检查

CT显示的口底癌多为软组织异常增生和肿块形成,造影剂静脉注入后,肿块多有强化表象,进而显示其和周围组织的分界,口底癌可使位于下颌舌骨肌和颏舌肌的舌下间隙消失。

MRI影像学检查

口底癌的软组织肿块信号在T1加权像,多与周围肌组织信号相等,故不易将其同周围舌肌相区分。T2加权像,口底癌病变多呈混合信号或高信号改变,造影剂注入后病变增强。

活体组织检查

显微镜下观察

分化好的癌细胞的细胞间还可以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交化物,称为角化珠或者癌珠。分化差的癌细胞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象。

鉴别诊断

口底癌

治疗

口底癌患者一般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强调以手术为主,配合放疗与化疗。可辅以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与营养治疗,提高口腔癌治疗疗效。

治疗周期 口底癌需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细胞毒素类

主要药物是氮芥、环磷酰胺,该类药物对于快速分裂的细胞杀伤作用很强,可以有效杀灭癌细胞。

抗代谢类

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岭、氟尿嘧啶等,该药物可以有效影响或是拮抗代谢,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

抗生素类

常用药物有博莱霉素、平阳霉素、阿奇霉素、阿霉素等,可有效杀灭体内的细菌。

手术治疗

口底癌原发灶手术切除:手术时必须遵循肿瘤外科原则,对恶性肿瘤必须完全、彻底的切除。

对可能有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还应施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以将其所属区域的淋巴组织彻底清除。

口底缺损区组织修复:可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腓骨肌皮瓣修复或胸大肌皮瓣修复,视原发灶大小决定。

放射治疗

患有口底癌的患者,还可以适当采用放疗的手段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手术切缘有癌组织残留或接近癌组织,癌症侵犯周围神经或是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用放疗还可以有效杀灭亚临床的转移灶。

营养治疗

给患者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可使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却明显提高。手术后的患者,在给予高营养液补充后恢复快,创口愈合加速。高营养补充后肿瘤虽加速增殖,但对化学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可提高疗效,对于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也有增加。有些患者因营养不良而无法进行较大剂量抗癌治疗,在高营养治疗后体质改善,能忍受抗癌治疗。因此,营养疗法已成为抗癌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一般在补充高营养后1~2周施行抗癌药化疗或放射治疗,效果较佳。

中医治疗

中草药

如人参、黄芪、女贞子等,也可通过调节机体自身功能而实现治疗效用。中药中有不少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均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

其他治疗

免疫治疗

此类药物有细菌菌苗、胸腺素、单克隆抗体、淋巴因子、转移因子以及免疫核糖核酸等,可提高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能力,但疗效不稳定。

细胞因子治疗

此类药物有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干扰素等,它们是在细胞因子水平上进行所谓的生物应答调节,具有只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机体正常细胞的特点,但仍不常用。

分子靶向治疗

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临床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是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类药物,如西妥昔单抗和尼妥珠单抗。它们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肿瘤细胞内部的蛋白分子、基因片段或基因产物),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的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正常组织细胞,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

预后

口底癌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进行彻底治疗可能治愈,口底癌晚期患者与手术切除不彻底者不能治愈。预后与癌肿大小、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的淋巴结是否存在胞膜外浸润、癌细胞侵犯结构、癌肿切除是否彻底、口底癌是否为复发型等有关。

能否治愈

早期口底癌经过彻底治疗后可能治愈,而口底癌手术切除不彻底、晚期患者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一般情况下,口底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早期癌症经过彻底治疗后可能不影响生存期,治疗存在不彻底、淋巴结转移、口腔癌晚期等,可导致患者生存期大大缩短。

复诊

在术后两周复诊拆线。

可在术后1月、3月、6月、12月随访,观察癌是否复发或转移,终身需定期随访。

饮食

口底癌患者易清淡饮食,尽量进食软食,少量多餐,避免过热、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全面补充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糖类等。

饮食调理

手术前的饮食指导

饮食宜清淡、半流质,少量多餐,有的口底癌患者因癌肿部位溃疡常伴有疼痛或伸舌不便,使患者不敢或难以进食,可能体内已经有明显的水、电解质代谢失平衡和营养不良,应结合每个患者的病情,给予合理饮食指导。采用流质、半流质饮食,既适用于患者,又能被患者所接受的高蛋白食物,防止体内蛋白质过度消耗。术前12小时应该禁食,术前4~6小时开始禁水,以防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手术后的饮食指导

由于口底癌手术本身可造成组织损伤、破坏或出血,以及伤口引流等导致蛋白质丢失。另外,术后患者体内的代谢反应增高。因此,对能量和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需要量明显增加。术后鼻饲工作由护士按鼻饲法执行,约进行7~10天。如果患者皮瓣颜色良好、体温正常,可开始口服饮食。口服饮食前一天先嘱患者用吸管吸温开水,让患者闭紧上下唇,观察温开水是否外溢,目的是观察是否有吻合口瘘,如无以上征象,可嘱患者把温开水慢慢地咽下。第二天进流质,第三天进半流质,饮食选择原则为便于吸入,不需要咀嚼,建议食物质地细软、少渣浮、少粗纤维、无刺激性,以便于吞咽。

放疗期间饮食指导

口底癌术后外照射治疗过程中会引起放射性口腔炎,造成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溃疡而引起进食疼痛,可选择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蜂蜜等经常食用,鼓励病人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铁质饮食。

化疗期间饮食指导

胃口欠佳时,可选择容易消化且新鲜的食品,消化不良时可选择陈米煮饭或粥,喝些山楂冲剂帮助消化、开胃。调味品中常用些醋,有助于肉食消化。补气益血食品,如花生、红枣等均可食用。

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去除局部尖锐牙尖,戒烟、戒酒,术后行高营养液以补充、治疗、改善体质。恢复期合理饮食,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如发音训练等,对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辅导。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定期放疗化疗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定期至医院行化疗与放疗,防止残留癌细胞生长。

伤口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可口腔护理2~3次,根据情况增加次数。轻型的患者术后可用漱口液洗漱口腔,再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洗牙齿和伤口。即使吸出口鼻分泌物,口腔癌术后由于口腔结构改变,舌头活动障碍,口腔内会有很多死角,故必要时可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清除死角处的分泌物,动作宜轻柔。

功能训练

进行吞咽训练,同时管理摄食细节,选择大小适中的餐具,掌握进食时张口大小,控制进食速度,避免食物进入呼吸道。进行发音和嗓音的复健,有条件者可至医院语音训练室进行发音训练,对于失语者可配备发声器。

病情监测

遵照医嘱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可拍CT观察癌是否转移或复发,颈部可行超声,观察颈部是否有癌的淋巴结转移。

特殊注意事项

口底癌患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语言功能,常常可出现心理问题,家属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关爱,鼓励其保持乐观情绪,如有抑郁,应尽早进行心理治疗。

预防

口底癌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漫长发生过程,患者需从提高保健知识、矫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检查等方面对口腔癌进行预防。口腔癌疗效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发现早期癌症,对癌前病变进行阻断和逆转,对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早期筛查

若出现口底有两周以上未愈合的溃疡;口底黏膜有白色、红色和发暗的斑;口底与颈部有不明原因的肿胀和淋巴结肿大;口底内有不明原因的反复出血;面部、口腔、咽部和颈部有不明原因的麻木和疼痛,要及时就诊,以明确病因。

预防措施

戒除吸烟、饮酒、嚼槟榔等不良嗜好。

避免过热饮食。

避免口腔不良刺激,如义齿锐利的边缘,防止对软组织反复刺激,并保持口腔良好卫生。

定期至口腔医生处进行口腔全科检查,并进行健康咨询。

进行自我检查,在充足的照明下,患者面对镜子,用舌舔上腭部,以观察颜色与形态的变化,然后用食指触摸口底,从耳后触摸至锁骨,检查左右两侧颈部,注意触摸时是否有疼痛与肿块。

参考文献

[1]张志愿,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6.

[2]胡德渝.口腔预防医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9.

[3]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0.

[4]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0.

[5]孙传政,陈福进.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放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0,45(1):58-61.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851.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