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

概述

口腔白斑病是发生于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损害,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患(PMD)范畴,但不包括吸烟、摩擦等局部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病。白斑癌变率为3%~5%。

口腔白斑病

就诊科室: 口腔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Oral Leukoplakia,OLK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口腔鳞癌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口腔黏膜白斑、粗糙感、口腔黏膜糜烂、口腔溃疡 好发人群: 吸烟者、长期食用过烫或酸辣食物者、嚼槟榔者 常用药物: 维生素A、维生素A酸、维生素E 常用检查: 脱落细胞检查、甲苯胺蓝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均质型包括斑块状和皱纹纸状,非均质型包括颗粒状、疣状以及溃疡状。

根据组织病理学分类

上皮良性过角化,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上皮伴有异常增生,白斑伴有上皮异常增生时,其恶变潜能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病因

口腔白斑的发病与局部因素的长期刺激以及某些全身因素有关,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白斑未能查及明显的病因。

主要病因

局部因素

烟草是白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吸烟与白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饮酒、食用过烫或酸辣食物、嚼槟榔等局部理化刺激也与口腔白斑病的发生有关。

全身因素

微量元素、微循环改变、易感的遗传素质、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都与口腔白斑病的发生有关。

微量元素

机体中的微量元素锰(Mn)、锶(Sr)和钙(Ca)的含量与口腔白斑发病呈显著性负相关,其中锰的含量与口腔白斑病的关系更为密切。锰与酶的形成有关,而口腔白斑病的发生与组织代谢异常有联系。

微循环改变

口腔白斑病患者黏膜病损处存在微循环障碍,在使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改善了微循环状况后,病变缓解或消失,因而考虑口腔白斑病与机体微循环状况有关。

易感的遗传素质

研究者应用染色体技术方法,研究了口腔白斑病患者、正常人、口腔癌患者的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发现口腔白斑病与口腔癌患者SCE频率高于对照组。口腔白斑病患者(特别是不抽烟者)的SCE频率高于正常人,提示某些白斑患者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上皮代谢与维生素关系密切,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黏膜上皮过度角化,维生素E缺乏能造成上皮的角化异常,使之对刺激敏感而易患白斑。

诱发因素

口腔局部刺激

如咬颊习惯、牙齿错位、牙齿不均匀磨损后形成的锐尖利缘、残根残冠、牙结石等,均可刺伤口腔黏膜,诱发口腔白斑病。

流行病学

口腔白斑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高发年龄段在40~69岁。

口腔白斑病的发生率与吸烟史的长短及吸烟量成正比关系。

口腔白斑的发生率也与乙醇及食用过烫或酸辣食物、嚼槟榔等成正相关。

口腔白斑的高发区为龈、舌和颊部。

好发人群

吸烟者

烟草中的有毒物质会诱发口腔白斑病的发生。

长期食用过烫或酸辣食物者

高温及局部的理化刺激可以导致口腔白斑病。

嚼槟榔者

槟榔中含有有毒物质,可以加速口腔白斑病的发生。

症状

口腔白斑病可发生在口腔各部位黏膜,以颊、舌黏膜最为多见,患者常可无症状或者自觉局部粗糙、木涩,较周围黏膜硬,伴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刺激痛或者自发痛。

典型症状

斑块状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性斑块,斑块表面可有皲裂,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边界清楚,触之柔软,不粗糙或略粗糙,周围黏膜多正常,患者多无症状或有粗糙感。

皱纹纸状

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病损呈灰白色或白垩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但触之柔软、周围黏膜正常。患者除粗糙不适感外,亦可有刺激痛等症状。

颗粒状

亦称颗粒-结节状白斑,颊黏膜口角区多见。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致黏膜表面不平整,病损间杂黏膜充血,似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念珠菌感染。

疣状

损害呈灰白色,表面粗糙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明显高出黏膜,质稍硬。疣状损害多发生于口底、唇、腭等部位。增殖性疣状白斑是疣状白斑的一个亚型,多发生于老年女性,呈多病灶,易复发且持续进展,癌变风险高。

溃疡状

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患者可感疼痛。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在伴有溃疡或癌变时出现刺激痛或自发痛。

并发症

口腔鳞癌

口腔白斑属于癌前病变,口腔白斑病患者约3%~5%发生癌变。

就医

口腔白斑病虽无明显症状,但属于癌前病变,具有癌变的风险,尤其是好发人群,如抽烟者,长期食用过烫或酸辣食物者以及嚼槟榔者。对于有口腔白斑伴有癌变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必要时可进行多次组织活检。

就医指征

口腔内有不能擦去的白色损害,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白斑病损面积大于200mm×200mm或者出现多个白色或灰白色斑块,需及时就医。

白色斑块突然增大或出现刺激痛、自发痛,应警惕癌变风险,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黏膜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口腔鳞癌应到口腔颌面外科。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平常是否抽烟、饮酒、嚼槟榔等习惯?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溃疡、局部粗糙、疼痛等)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是否有过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手术切除部分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辅助诊断白斑以及预测癌变风险。

脱落细胞检查

刮取病变区表面细胞,经巴氏染色,可见早期癌变的脱落细胞,其特点是核增大1~5倍,核浆比例增加,核浓染,细胞异形性,胞质空泡形成,核膜模糊等。

甲苯胺蓝染色法

将1%甲苯胺蓝液涂于擦干的病损表面,20秒钟后再用1%醋酸洗去深蓝色的着色部位为可疑的癌变部位,此处可作为组织活检的部位。

自体荧光检查

自体荧光检查能辅助判断病损是否有癌变倾向,通常医生会使用特定仪器对准病损拍照,看是否出现自体荧光缺失。

诊断标准

口腔内有不能擦去的白色损害。

去除某些局部因素经2~4周观察后,损害无改善。

病理检查见上皮增生伴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伸长变粗,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中有炎细胞浸润。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角化。

鉴别诊断

白色海绵状斑痣

病损表现为灰白色的水波样皱褶或沟纹,有特殊的珠光色,表面呈小的滤泡状,形似海绵,扪之柔软,具有正常口腔黏膜的柔软与弹性,无发硬粗糙。皱褶有时可以刮去或揭去,揭去时无痛,不出血,下面为类似正常上皮的光滑面。病理变化为过度角化和不全角化,棘细胞增大,层次增多,可达40~50层以上,结缔组织中少量炎细胞浸润。

口腔扁平苔藓

斑块型扁平苔藓与白斑有时难以鉴别,特别是舌背上的扁平苔藓与白斑鉴别时较困难,有时需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来确诊。通常情况下斑片型扁平苔鲜多伴有口腔其他部位的病损,可见不规则白色线状花纹,病损变化较快,常有充血、糜烂,而口腔白斑多为独立病损,变化慢,结膜不充血。口腔扁平苔藓有时伴有皮肤病变,口腔白斑不伴有皮肤病变。

白色角化症

白色角化症又名良性过角化病,长期受到机械或化学因索的刺激而引起的黏膜白色角化斑块。临床表现为灰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除去刺激因素后病损逐渐变薄,最后可完全消退。组织病理为上皮过度角化,上皮层有轻度增厚或不增厚,固有层无炎细胞或轻度炎细胞浸润。根据病史、典型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鉴别。

黏膜下纤维化

黏膜下纤维化以颊、咽、软腭多见,初期为小水疱与溃疡,随后为淡白色斑纹,似云雾状,并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性条索,后期可出现舌运动及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自觉症状。病理检查可见过度不全角化、上皮萎缩、钉突消失,有时上皮增生及萎缩同时存在。部分患者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上皮下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通过典型症状不同一般即可进行鉴别,不明确者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

口腔白斑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其治疗原则是消除局部刺激因素、监测和预防癌变,主要的治疗药物为去角化药物,监测和预防癌变的重要手段是组织病理活检和定期随访。

治疗周期 口腔白斑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因此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尽早去除不良刺激,如戒烟酒、停止嚼槟榔等。另外,还应进行如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的治疗。

药物治疗

维生素A

维生素A能保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缺乏时会出现上皮干燥、增生和角化,症状改善后减量。

维生素A酸

维生素A酸是维生素A的代谢中间体,为细胞诱导分化药,可防止上皮过角化,仅用于角化程度较高的口腔白斑病。口服初始剂量宜小,若能耐受可逐步加大剂量。不良反应可致唇炎、口干、结膜炎、甲沟炎、脱发、对光过敏皮肤色素变化等。还可出现头痛、头晕、轻度腹泻、鼻出血,可引起肝功能损害,高脂血症,重者可诱发期前收缩,可致畸胎。注意事项是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冠心病、高脂血量者忌用,可致畸胎,因此孕妇禁用,育龄妇女、儿童慎用。

维生素E

维生素E属于抗氧化剂,在体内能保护其他易被氧化的物质免受氧化,减少过氧化脂质的生成。维生素E不但与维生素A有协同作用,能防止维生素A在消化道内氧化而利于吸收,还可延长维生素A在肝脏内的贮存时间。因此,可单用或配合维生素A酸类药物治疗白斑。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当存在大面积的白斑时,可手术切除后再进行游离皮片移植,覆盖创面。

手术适应症

对活检发现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及时手术;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1次,但临床有恶变倾向或位于危险区时,也可手术,特别是当除去可能的刺激因素及非手术治疗3~6周后仍未见明显好转者,应做手术;在观察、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也应及时手术切除并活检。

手术效果

界线清晰的局限性小范围病变,手术条件较好;病变区过大或周界不清,将影响手术的彻底性和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

激光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激光治疗之前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

预后

及早发现和趁早治疗口腔白斑病可以达到较好的预后,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永久的损害,口腔白斑病患者约3%~5%会发生癌变。

能否治愈

口腔白斑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能活多久

若未进展为癌变,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口腔白斑病一般无后遗症。

复诊

对于有癌变风险的患者,建议每3~6周复查一次。

饮食

口腔白斑病患者应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

饮食调理

宜多食蛋、肉、奶、蔬菜、水果等,补充蛋白质、能量、维生素、钾、钠及微量元素。肉含丰富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其在种类和比例上接近人体需要,利于消化吸收,属于优质蛋白质。

忌食腌制的食物,如咸鸡、咸蛋、咸鱼,避免进食过酸、过甜、过硬的食物。

忌烟、酒、咖啡、辛辣、霉变、油煎、肥腻食物,不吃盐腌,烟熏、火烤的食物,烧烤会破坏维生素和蛋白质,影响营养的吸收,同时也会产生致癌物质。

护理

口腔白斑病患者应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要过分紧张,注意要消除焦虑情绪以免加重病情,注意口腔卫生,常用漱口水。

日常护理

消除一切局部刺激因素,如清除牙结石拔除残根,摘除不良修复体,磨除龋洞锐缘等。

口服用药,了解各类药物的禁忌症,指导患者正确服用。

病情监测

对口腔白斑病人需追踪观察,争取病人的积极配合,一般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 ,以免疾病复发。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消除恐惧、焦虑情绪,使其能正确对待病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白色斑块突然增大或出现刺激痛、自发痛,应警惕癌变风险,应立即就医。

预防

对口腔白斑的预防,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上,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凡有癌变的倾向者应定期复查,合理用药、积极治疗,其为预防口腔白斑病的重要措施。

预防措施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是引发人们出现口腔白斑病的主要原因,应养成禁烟酒、戒嚼槟榔、少食酸辣刺激食物等好习惯。另外,还应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以此来帮助人体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促进身体健康发育,提高人体抵抗力,同时能避免身体发生感染,可有效预防口腔白斑病。  

注意口腔保护

如果出现牙齿断裂、戴假牙等情况,一定更加注意做好口腔清洁,注意口腔健康,避免不良修复体、残冠、残根等尖锐刺激诱发白斑病。

原发病治疗

积极及时治疗有诱因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

参考文献

[1]鄂殿君.口腔白斑病的护理[J].中国应用护理杂志,2009:102-102.

[2]吕凌,孙婉昕,李晓英.口腔白斑病光动力治疗术的护理程序及体会[J].健康大视野,2018:165-166.

[3]付荣刚.口腔白斑病的临床诊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65-166.

[4]凌均棨.口腔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339-34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850.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