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
胰腺癌是发生于胰腺外分泌腺的恶性肿瘤。胰腺恶性肿瘤可来自胰腺外分泌腺、内分泌腺或非上皮组织,其中95%为胰腺癌,该疾病预后最差,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主要是使用药物、手术、放化疗等方法治疗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要改正不良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尽量不要过度劳累,不要暴饮暴食,注意以清淡饮食为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肿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ancreatic cancer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出血、胰瘘 治疗周期: 胰腺癌早期可以手术短期治疗,晚期需要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上腹不适、腹泻、食欲减退、腹痛、黄疸 好发人群: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 常用药物: 曲马多缓释片、5-氟尿嘧啶、顺铂 常用检查: X线检查、腹部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疾病分类根据发病部位分型
胰头癌,在胰腺癌中较常见,占所有类型胰腺癌中的60%。
胰尾癌,占20%。
弥漫性癌,约占10%。
根据组织学分型
导管细胞腺癌,占胰腺癌的90%以上,多数为高分化腺癌。
胰腺细胞癌,占少数。
其他癌,如腺样鳞状细胞癌、黏液性囊腺癌、胰母细胞癌及胰岛细胞癌等。
其他类型的外分泌胰腺癌
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巨细胞未分化癌等。
病因胰腺癌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长期大量吸烟、长期饮酒、高胆固醇饮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有关,还与长期接触N-亚硝基甲胺、烃化物等化学物质有关。
主要病因胰腺癌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与多种因素有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癌基因激活与抑癌基因失活以及DNA修复基因的异常在胰腺癌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重要基因发生突变率p16为95%、K-ras为90%、p53为75%、DPC4为55%,K-ras突变可能为胰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该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如一级亲属有胰腺癌病史者,得病的几率会更高;还有一些就是并非是真正的癌,只是腺导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这属于癌前病变。
诱发因素吸烟
长年吸烟人员易患胰腺癌,其患病率是不吸烟人员的两倍。
酗酒
如果长期过量饮酒,胰腺癌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过胖
体重超重或过于肥胖的患者也易患胰腺癌,其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15%。但若体重正常,但腰围超出正常值也易患胰腺癌。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更易患胰腺癌,病因尚不明确。
年龄
老年患者多见。
性别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遗传因素
具有家族史者更易患胰腺癌。
接触有毒化学物质
因工作内容等原因需要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如长期接触N-亚硝基甲胺、烃化物等化学物质等,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慢性胰腺炎
存在慢性胰腺炎症的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相应升高。
种族
非裔美国人比白人更容易罹患胰腺癌。
其他
还有久坐不动、病毒感染、饮食不当等都易发生胰腺癌。
流行病学近20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其恶性程度高,发现多为中晚期,预后较差。发病年龄以45~70岁居多,40岁以下患者<2%,男女比约为1.3~1.8:1。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胰腺癌位列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第10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在男性和女性死因中位居第6和第7位。
好发人群长期大量吸烟、饮酒、饮咖啡者。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的患者,如β-萘酸铵、联苯胺、烃化物等。
糖尿病患者。
慢性胰腺炎患者。
症状胰腺癌起病隐匿,常无症状,相对来说胰头癌比胰体尾癌出现症状更早,即使晚期出现的症状也常为非特异性的,需与胃肠、肝胆疾病鉴别,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侵犯或压迫毗邻器官有关。
典型症状腹痛
60%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病程中有90%患者出现腹痛。早期腹痛常位于中上腹,其次为左侧季肋部,后期常伴有腰背部放射性疼痛。胰头癌常向右侧腰背部放射,胰体尾癌则多向左侧腰背部放射。仰卧与脊柱伸展时疼痛加剧,弯腰前倾坐位或屈膝侧卧时可稍缓解。当癌肿压迫或浸润腹膜后神经丛时,可引起严重的持续性腰背痛。
黄疸
黄疸是胰头部癌的突出症状,可伴有腹痛,也可表现为无痛性黄疸。多由胰头癌压迫或浸润胆总管引起,也可是肝内、肝门、胆总管淋巴结肿大所致。
体重减轻
在黄疸之前常有短期内显著的体重减轻,晚期呈恶病质。
早期症状早期无明显体征,可有消瘦、黄疸和上腹压痛。当扪及无压痛肿大胆囊时为胆总管渐进阻塞征,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体征。胆汁淤积、肝转移癌可致肝大,胰腺癌压迫脾静脉可致脾大。
晚期症状晚期有腹部包块、腹水和远处转移征象等。
其他症状消化道症状
会导致患者表现出消化道症状,例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脂肪泻等。
胰源性糖尿病
只会发生在少数患者身上,甚至可为首发症状。
血管症状
部分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动脉血栓、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栓形成,后者可致脾大、腹水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个性改变等。
胆道症状
如肿瘤较大压迫胆道时,会出现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
并发症出血
胰腺癌患者术后常会表现为腹痛、呕血、黑便及脉速、血压下降等。
胰瘘
临床上胰腺癌患者会并发胰瘘,会出现明显的腹痛,还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的症状。胰瘘会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感染的症状,一定要重视胰瘘的发生。
就医胰腺癌诊断应该强调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而诊断早期病灶十分困难。当出现腹痛、消瘦、阻塞性黄疸、腹部包块、无痛性胆囊肿大时,影像学检查多可发现病灶,确定胰腺癌诊断并无困难,但此时已属晚期,丧失根治手术机会。
就医指征因胰腺位于人体深处部位,所以出现胰腺癌早期很难发现。若患者出现黄疸、腹背疼痛、不明原因消瘦等情况,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此外,若≥40岁的人群有以下任何表现,需高度怀疑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去医院就医。
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等;
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如果患者是嗜烟者应加倍怀疑。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黄疸等,确诊为肿瘤后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肿瘤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腹部有没有不适?
最近有过大便吗?大便的颜色和量有无变化?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是否有以下表现?(如皮肤呈浅黄色、陶土样便等表现)
既往有无出现过类似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钡餐造影、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可显示肿瘤压迫的间接征象,即十二指肠曲增宽、降部内侧呈“反3"征象。
腹部超声
作为初筛检查,可显示直径>2cm的肿瘤病灶胰管扩张、狭窄或中断。
CT检查
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可发现最小直径为1cm的病灶,特别是高分辨薄层螺旋CT能获得不同时相的影像,从而清晰地观察到胰腺癌的部位,判断是否侵袭周围组织以及血管受累情况,进行较精确的分期。
磁共振检查
对胰腺癌的诊断与CT相当,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非侵入性了解胆管和胰管情况的好方法。
PET-CT检查
PET检测可以发现胰腺病灶,对腹腔和远处转移有明显的优势。
CT血管重建
替代选择性腹腔血管造影显示胰内及胰周血管的状况,判断有无肿瘤侵犯。
选择性动脉造影
经腹腔动脉做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脾动脉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显示胰体尾癌可能比超声和CT更有效。其显示胰腺肿块和血管推压移位征象,对于小胰癌(<2cm)诊断准确性可达88%,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内镜检查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
造影可显示胰管梗阻、狭窄、扩张和截然中断,主胰管和胆总管同时截断后呈双管征(double-ductsign)。ERCP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5%,但并非每个患者都需要做ERCP,病史典型、CT明确诊断者则不需要做。
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检测
EU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CT,可发现<2cm肿瘤。目前认为对于CT发现可能切除的病灶后应再行EUS检查,因为后者对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门脉血管浸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分期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EUS与ERCP配合能够显示<1cm的肿瘤。
腹腔镜
直视下可发现癌肿病灶、腹膜和腹腔脏器转移灶。
肿瘤标志物检测
CA199检测
目前用来诊断胰腺癌的各项肿瘤标志物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一项指标,但当胰腺癌<1cm时常为阴性,在其他消化道系统肿瘤如胃癌、胆管癌、大肠癌和良性疾病如肝硬化、胆管炎时也可升高。对于术前糖类抗原199升高的患者,它可作为监测术后复发和对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指标。
癌胚抗原检测
当患者患有胰腺癌时,通过该检查可以确定检查结果可能为阳性。
CA50检测
诊断胰腺癌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与CA199类似,阳性还可见于胆囊癌、肝癌、卵巢癌、乳腺癌等。
CA242检测
唾液酸化的鞘糖脂抗原,是胰腺癌和结肠癌的标志物。
胰液和大便中K-ras检测
基因突变检查为诊断提供了新的前景,但仍需大量工作。
血尿粪检查
早期无异常发现,黄疸发生时结合胆红素可明显高于良性梗阻,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约40%患者有血糖升高或糖耐量试验异常,约80%患者可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约5%患者早期可有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晚期因胰腺萎缩而降至正常。
病理组织学检查
十二指肠镜下可直接观察肿瘤在壶腹部有无浸润,通过活检取得病理组织,通过细胞刷得到脱落细胞。腹腔镜直视下可进行活检并收集脱落细胞,CT、EUS定位和引导下行细针穿刺可得到胰腺组织。
诊断标准X线检测为十二指肠曲增宽、降部内侧呈“反3"征象等。
腹部超声可显示直径>2cm的肿瘤病灶,胰管扩张、狭窄或中断等。
鉴别诊断慢性胰腺炎
病程长、反复发作且黄疸少见,病情非进行性,而X线腹部平片、B超或CT等可见胰腺钙化点,细胞学检查无肿瘤细胞可见。
Vater壶腹癌和胆总管癌
较胰头癌少见,通过影像学检查,一般可做出鉴别,必要时可剖腹探查。
胆总管结石
主要变现为腹痛、黄疸、发热症状,病史较长,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史即可鉴别。
胰腺其他病变
如胰腺并发的其他疾病胰腺假性囊肿、腺瘤等疾病,需要根据腹部B超或者CT等影像学来进行鉴别。
治疗胰腺癌的治疗仍以争取手术切除为主,对不能手术者常做姑息性短路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治疗。
治疗周期 胰腺癌早期可以手术短期治疗,晚期需要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胰腺癌患者的支持治疗,使患者后期能够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
镇痛药物
胰腺癌患者可根据疼痛程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镇痛三阶梯治疗方案。即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控释片;中度疼痛可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重度疼痛则应使用强阿片类,口服药物如磷酸吗啡(美施康定),剂量可逐渐增加;注射剂可选用哌替啶、吗啡等。晚期胰腺癌患者腹痛十分顽固,可采用50%酒精行腹腔神经丛注射或椎管内注射吗啡等镇痛。
抗感染
若出现胆道的感染,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控制血糖
胰腺癌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值波动较大,患者应接受相关降糖药物的治疗。
手术治疗早期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有效的措施,但出现症状后手术切除率在5%~22%。根治性手术目前主要为Whipple术、扩大根治术,在术中发现无根治手术条件的患者应做相应的姑息性治疗,以解除症状,近年来有研究认为术前放疗、化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
放射治疗胰腺癌放疗的疗效不及化疗,对于化疗效果不佳者可作为次要选择或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癌性疼痛,延长患者生命。放疗的方法主要有适形调强放射治疗、γ刀和125碘粒子短程放疗,主要针对于手术没有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可用放疗进一步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单个化疗药物或联合的化疗方案,可延长胰腺癌患者的生命或改善生活质量。常用化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静脉化疗
常用的药物有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顺铂、泰素帝、草酸铂、阿瓦斯汀、卡培他滨等。其中,吉西他滨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而成为胰腺癌化疗的最常用药物。
辅助化疗
对于病灶比较大,手术没有办法切除的患者,可在术前先使用此疗法,减小病灶,为手术治疗打下基础。还适用于术后患者,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支持治疗
胰腺癌的支持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疼痛、改善恶病质等,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疼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给药过程中注意及时处理口服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头痛等。对于纳差的患者,可用甲羟孕酮或甲地孕酮以改善食欲,注意营养支持,及时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营养吸收障碍患者给予必要营养,对于不能饮食的患者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治疗疾病晚期出现恶病质的患者,应根据自身胃肠道功能和全身营养情况,给予肠内外营养制剂支持。
其他治疗内窥治疗
作为姑息治疗解决胰腺癌患者的胆总管梗阻状态,可通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在胆总管内放置支架,内引流解除黄疸。若不能置入支架,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外引流减轻黄疸。
预后胰腺癌预后较差,在症状出现后平均寿命较短,死亡率高。扩大根治术治疗的存活率为4%,近年来采用全胰切除术生存期有所延长,但是治疗周期较长,易转移至肝脏。
能否治愈胰腺癌为恶性肿瘤,目前尚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胰腺癌预后甚差,症状出现后平均存活<1年,不治疗的患者仅生存4~6个月,根治术后5年存活率在10%~25%之间,平均10~20个月,但小胰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41%。
复诊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发生糖尿病时给予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每3~6个月复诊一次,若出现进行性消瘦、贫血、发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饮食对于胰腺癌的治疗,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简单、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患者应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
饮食调理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药、菜豆、香菇、大枣等。
宜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饮食,少吃多餐,如稀藕粉、豆浆等。
宜吃谷类及瘦肉、鸡、鱼、蛋以及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忌油腻性食物及高动物脂肪食物,如肥肉、羊肉等。
忌坚硬、黏滞、不易消化食物。
忌暴饮暴食、饮食过饱,蛋白质、糖也要适当控制。
忌烟、酒及酸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姜、花椒、辣椒等。
护理胰腺癌患者的护理以恢复患者正常体重并保持稳定为主,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饮食方式,注意妥善固定引流管,同时还需避免感染的发生,不慎出现感染时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
日常护理皮肤护理
每日用温水擦洗1~2次,擦洗后涂抹止痒剂,瘙痒部位尽量不用肥皂清洗。若出现皮肤瘙痒时可用手拍打,切记用手搔抓。
饮食护理
应根据患者喜好给予其喜欢的食物,对于有摄入障碍的患者,应给予补液,补充营养物质。若患者进食后出现消化不良,要服用助消化的药物。
术后护理
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不可过早下地活动,尤其是年龄较大和心血管功能减退的患者,可能会因体位变化,引起心脑血管破裂。
病情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伤口和引流管,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出院返家后要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将血糖控制在8.4~11.2mmol/L。
心理护理胰腺癌患者多有有焦虑、恐惧的心理,家属和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多沟通,疏导患者不安情绪。患者也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特殊注意事项患者出院后除要适当休息和避免受凉外,还要注意,若因胰腺内分泌功能不足而表现为糖尿病的患者,应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如果行胰腺全切者,则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同时要定时监测血糖和尿糖。此外,还要严格控制主食的摄入量,不吃或少吃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多进食蔬菜,注意适度锻炼。
预防由于胰腺癌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40岁以上,短期内出现持续上腹疼痛、食欲明显减退、消瘦者,应注意对胰腺做进一步检查。
吸烟、饮酒、慢性胰腺炎、糖耐量异常、有肿瘤家族史者,在怀疑是否有胰腺癌时可到医院行超声或磁共振检查。
预防措施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长期饮用咖啡、吃刺激性的食物等,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抽烟、饮酒是胰腺癌诱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应该戒烟、戒酒。
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39-440.
[2]王诗恒,刘剑锋,秦培洁.刘剑锋教授治疗晚期胰腺癌思路及医案简述[J/OL].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09.
[3]徐振晔,常见肿瘤的中医预防和护养[J].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0).9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