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是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会反复发作。抑郁性神经症的年患病率为1.5%,终身患病率为3.1%。抑郁性神经症可分为破坏性心境失调抑郁性神经症、重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持续性抑郁性神经症、经前期烦躁抑郁性神经症、物质或药物所致的抑郁性神经症等。本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一般以心理疏导为主。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depressive neurosis 疾病别称: 神经症性抑郁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消化不良、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心境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受损 好发人群: 性格缺陷者、精神受刺激者、有家族史者 常用药物: 异丙肼、氟西汀、帕罗西汀 常用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脑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破坏性心境失调抑郁性神经症
此型表现为严重而反复的脾气爆发,主要体现在言语和(或)行为上,其强度或持续时间与所处情境或激怒原因完全不成比例。
重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
此型的主要表现包括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内情绪低落、对活动的兴趣或乐趣显著下降、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日间疲乏或精力不足、出现无价值感或过度的不恰当的内疚。
持续性抑郁性神经症
此型表现为至少2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情绪低落、食欲下降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精力不足或疲劳、自尊心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做决定及感到绝望。
经前期烦躁抑郁性神经症
此型抑郁障碍患者常在月经开始前一周出现以下症状
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易怒或人际冲突增加,情绪低落、绝望感或自我否定,焦虑、紧张和(或)感到烦躁。
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下降,主观感觉注意力集中困难,萎靡不振、易疲劳或明显的精力下降,明显的食欲变化、暴食或对特定食物的渴求,嗜睡或失眠,感到不知所措或失控;
躯体症状,如乳房压痛或肿胀、关节或肌肉疼痛、“肿胀”感或体重增加。月经开始后的几天内症状开始好转,月经后的一周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物质或药物所致的抑郁性神经症
此型患者常常在物质中毒或戒断的过程中或之后不久,或接触某种药物后,表现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紊乱,以情绪低落和对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和乐趣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
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性神经症
此型患者所表现的抑郁症状与躯体疾病明显相关,突出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对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和乐趣显著下降。
病因抑郁性神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生物、心理与环境等诸多因素,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神经生化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此外,躯体因素、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以及药物因素等也与发病有关。
主要病因遗传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一级亲属患病概率约高出一般人群2~4倍,并且抑郁性神经症家系遗传具有发病年龄逐代减小和疾病严重程度逐代增加的特征。初次发病年龄小、反复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等的抑郁性神经症先证者,其家族遗传性更明显。双生子研究提示抑
神经生化
抑郁性神经症的神经生化机制主要涉及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三个主要的神经递质,且这三个单胺能神经递质系统协同发挥作用。
神经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可能有HPA轴功能障碍,表现为血浆、脑脊液、尿液中皮质醇水平升高,其昼夜节律也发生变化,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功能丧失。此外,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也有升高。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
研究发现,约25%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血浆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而游离T4水平显著升高。部分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反应不敏感,该反应可随症状缓解而逐渐恢复正常。
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
女性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雌激素水平较同龄健康女性低。产后性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可能是抑郁性神经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男性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可出现睾酮水平下降,睾酮替代疗法虽有抗抑郁效果但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HPGH)轴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生长激素系统对可乐定刺激的反应显著低于正常人。部分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生长激素系统对地昔帕明和胰岛素的反应性下降。
社会心理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愤怒情绪受到压抑会导致抑郁,被压抑的愤怒导向内部,进而转为自责和自我怨恨。
社会环境
已婚者的抑郁性神经症发生率较低,但离婚后抑郁性神经症发生率会大大增加。丧偶、婚姻不和谐、失业等负性生活事件均可增加患抑郁性神经症的风险。在老年人群中丧偶与抑郁性神经症的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在亲人丧失后的2~3个月内,患抑郁性神经症的风险大大增加。儿童期的负性生活事件是成年期发生抑郁性神经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儿童期双亲的丧失、缺乏双亲的关爱、受到虐待(特别是性虐待)、长期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失去朋友或不能与成年人保持良好关系和进行正常交流等。
躯体因素
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帕金森病、癫痫、脑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病、艾滋病和慢性疼痛等常常导致抑郁性神经症。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以成为抑郁性神经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常见的有合成类固醇、皮质固醇类、洋地黄、抗帕金森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降压药和抗肿瘤药等。在常规治疗量下,这些药物即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抑郁性神经症的症状。停用中枢兴奋剂可引起抑郁。
诱发因素性别
抑郁性神经症在女性中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这可能与激素水平、心理社会应激以及应激应对模式的差异有关。造成女性患抑郁性神经症风险增加的因素包括生育控制和怀孕、工作与养育孩子间的冲突、婚姻冲突、性虐待、身体虐待以及贫穷等。
年龄
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病年龄多在21~50岁,平均30岁左右。近年来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病有低龄化趋势。
社会经济地位
一般低社会阶层者患抑郁性神经症的风险比高社会阶层者高,城市比乡村高。
人格特征
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较明显的个体易发生抑郁性神经症。
流行病学抑郁性神经症的年患病率为1.5%,终身患病率为3.1%。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病依国家和地区不同存在差异,在美国的年患病率大约为7%,欧洲为2.2%~5%,非洲为1%~7%,我国约为2.1%。
好发人群性格缺陷者
尤其好发于性格内向、敏感者。
精神受刺激者
未成年时受到精神创伤者发生抑郁性神经症的概率升高。
有家族史者
研究显示遗传也可能是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病原因,有家族史者发病率升高。
症状抑郁性神经症的典型症状包括心境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受损等,部分患者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消化不良、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等。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
心境低落是抑郁性神经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悲观。轻度抑郁患者会闷闷不乐,缺乏愉快感,兴趣缺失,做事没有干劲,重度抑郁患者可感到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
思维障碍
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联想障碍
思维联想活动量方面,患者往往感觉思维受抑制、考虑问题和联想困难,与人交往时,常觉得无话可说或不知该说什么好。思维速度方面,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反应迟钝;交谈时,主动言语较少,语速较慢,对答困难,严重者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思维内容障碍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思维内容多悲观消极,与其抑郁情绪明显相关。患者自我评价过低,觉得自己无能力、无作为、无价值;并认为凡事都对自己不利,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不会有好事降临。患者常对过去不重要的、不诚实的行为产生罪恶感,对将来则感到前途渺茫、无希望,并预见自己工作失败、经济崩溃、家庭不幸和健康恶化等。严重时患者可因躯体不适而疑病,怀疑自己患有癌症等;亦可出现关系、贫穷、被害等妄想;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幻觉,常为听幻觉。
意志活动减退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意志活动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制。临床可见生活被动、疏懒,行为迟缓,常独坐、疏远亲友、回避与人接触和交往;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不想工作或外出,不愿参加以前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严重时患者可能不顾吃、喝和个人卫生,甚至不语、不动、不食,发展为木僵状态(“抑郁性木僵”),其痛苦抑郁情绪需经仔细的精神检查发现。
认知功能损害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异常,包括近事记忆力降低,如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下的东西等;也可能表现出负性记忆增强,如难忘既往让自己难过的事情等。其次是注意力障碍,如注意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注意事物很难持久,导致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下降;或表现为注意固定,常将注意力固定于病态观念或妄想而难以自拔。认知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远期预后。
躯体症状
此类症状在抑郁发作时较为常见。患者的睡眠障碍以早醒常见,早醒时间一般为2~3小时,且醒后难以再入睡,是抑郁发作的典型表现之一;有些患者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或多梦;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睡眠过多。患者的体重下降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其他症状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人格解体表现为患者的自我关注增强,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遥远或虚假的,因而常常自我否定。现实解体时,患者会觉得周围环境变得不真实、陌生,看待周围的事物就像看电影,自己像在梦中。患者的强迫症状多以强迫性思维为主,反复想一些不好的事,明知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并发症消化不良
部分患者消化系统出现紊乱。进食后感到腹部饱胀、嗳气,常有便秘或腹泻,伴有消瘦。
睡眠障碍
患者的睡眠障碍以早醒常见,早醒时间一般为2~3小时,且醒后难以再入睡。有些患者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或多梦,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睡眠过多。
记忆力下降
包括近事记忆力降低,如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下的东西等。
就医当出现心境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受损的情况应立即就诊精神科,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脑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注意和躯体疾病相关的抑郁、痴呆等疾病鉴别。
就医指征当出现心境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受损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抑郁性神经症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应及时就医。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有自杀倾向的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心境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受损)
心境低落出现多久了?
既往有无精神创伤史、精神疾病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
睡眠脑电图
绝大多数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有早醒、入睡困难和夜间易醒等睡眠障碍,多出现睡眠结构改变和高觉醒,发生睡眠片段化,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其睡眠脑电异常主要表现为总睡眠时间减少,入睡潜伏期延长,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及早醒。有15%~20%的抑郁障碍患者出现嗜睡。有证据表明,具有这些睡眠结构改变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好于心理治疗。
脑电图(EEG)
约30%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EEG存在异常,主要出现在右侧大脑半球,表现为右半球α波相对降低、激活性增加,这种激活性增加主要出现在额区,可能与抑郁情绪有关。
脑影像学检查
脑MRI
研究发现,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海马体积显著缩小,并与疾病的慢性化程度和患者脱离治疗时间呈负相关。抗抑郁药治疗一年后仍未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左右侧海马体积均比基线水平进一步减小。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损伤、黑质神经元变性均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老年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中,眶额叶皮层灰质、脑室旁白质均发生变化,并伴有脑室体积扩大。
脑部血流图
研究显示,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左侧额叶和前扣带回的局部脑血流量降低,而且前额叶区活动的降低程度与抑郁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脑血流灌注的降低情况更为严重。
诊断标准患者出现抑郁性神经症典型症状:心境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受损。
患者的抑郁症状至少持续1年以上。
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脑部影像学见到抑郁性神经症表现。
鉴别诊断 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周期 抑郁性神经症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药物治疗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物
这类药物因为其副作用相对较大而目前均作为二线抗抑郁药使用。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有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和多塞平,主要用于抑郁发作的治疗,对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障碍疗效较差。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主要包括异丙肼、苯乙肼和反苯环丙胺等,曾用于非典型抑郁症的治疗,因其肝脏毒性目前极少使用。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目前用于临床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疗效与丙米嗪或阿米替林相当,但起效慢,约需2~4周。不良反应明显少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及性功能障碍,偶尔出现皮疹,在少数患者中可能诱发躁狂。耐受性好,使用安全方便。
手术治疗本病无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电抽搐治疗
给予中枢神经系统适量的电流刺激,引发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同步化,引起患者短暂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对精神症状有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电刺激前给予静脉麻醉并注射适量肌肉松弛剂,可使抽搐发作不明显,称为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是目前使用的主要形式。MECT可改善患者的情绪,可快速有效地治疗重性抑郁性神经症,并可明显降低患者自杀死亡率,其疗效可达86.7%~94%,优于三环类药物。治疗后,患者能够正常工作,对生活影响较小。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通过线圈产生高磁场,在脑内特定区域产生感应电流,使神经细胞发生去极化,从而产生功能改变。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是抑郁性神经症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无创性而得到逐步推广。
深部脑刺激(DBS)
通常用来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率为40%~70%。对于多种药物、心理和ECT治疗效果均差的慢性抑郁性神经症者,DBS可使三分之一此类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虽然DBS给难治性抑郁障碍患者带来希望,但目前尚处于试验性治疗阶段。
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具体包括:
积极倾听: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述说问题,通过耐心的倾听,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理解;
引导患者觉察自己的情绪,并鼓励患者表达其情绪,以减轻苦恼和心理压抑;
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心理或精神问题,从而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增强患者的信心,鼓励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帮助患者找到配合常规治疗和保持良好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点。
人际心理治疗
识别抑郁的促发因素,处理患者当前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使患者学会把情绪与人际交往联系起来,通过适当的人际关系调整和改善来减轻抑郁,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该疗法起效较慢,可能需经过数月的治疗甚至治疗结束后数月,患者的社会功能才得以改善。
认知行为治疗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情感压力,达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应对能力、最终降低疾病复发率的目的。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CBT可有效缓解其急性期症状。
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
抑郁障碍患者常有婚姻和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后果,也可能是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因素,还可能延误患者的康复。婚姻治疗以促进良好的配偶关系为目标,重点为发现和解决夫妻之间的问题;治疗原则是积极主动、兼顾平衡、保持中立、重在调试和非包办。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目标是改善家庭的应对功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抑郁发作带来的压力,并防止复发。
预后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预后较差,部分轻症患可以治愈。抑郁性神经症疾病本身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患者的自杀率约为10%~15%,其中15%~25%自杀成功。抑郁性神经症一般无后遗症。
能否治愈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预后较差,部分轻症患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抑郁性神经症疾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自杀率约为10%~15%,其中15%~25%自杀成功,首次发作后5年间自杀率最高。
后遗症抑郁性神经症一般无后遗症。
复诊抑郁性神经症注意每年定期复查神经电生理学和头部影像学检查。
饮食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营养为主。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海鲜、烧烤、火锅等刺激性食物,戒烟忌酒。
饮食调理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辣椒和生姜之类,容易导致身体上火的食物,也不能吃羊肉和狗肉等温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很容易导致身体上火,就会影响患者的情绪。
尽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和烧烤类的食物,这些食物也是会出现上火症状,而且会影响肠胃的吸收消化功能。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不要吸烟、喝酒,吸烟、喝酒只能缓解一时的症状。长期吸烟、喝酒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宜多吃含糖类食物:糖类食物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多吃糖类可以提高脑部是氨酸的含量,具有安定的效果。在平时可以多吃葡萄糖和麦芽糖等食物,这些糖类一般在薯类和豆类食物中。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在平时多吃一些含钙的食物,就可以增进食欲,可以促进肠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够让人保持愉快的精神面目,特别是应该多喝一些牛奶。
宜补充镁元素,镁元素能够起到抑制神经应激性的作用,当人体缺镁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人出现郁郁寡欢的情绪,而且情绪比较消极,甚至会发生惊厥的现象,所以在平时有心情郁郁的时候应该多吃杂粮和粗粮,粗粮和杂粮搭配食用能够补充镁元素。
护理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护理应以促进症状恢复、减轻不适症状为主,日常生活中注意与人沟通和适度运动。平时关注患者情绪、思维及认知活动有无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心理疏导。
日常护理与人沟通
日常可以与家人多沟通,说出心情状态、身体不适。在交流谈话的过程中,对放松心情、转变思维有一定的益处。
日常运动
平时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转移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有一定好处。
病情监测平时关注患者情绪、思维及认知活动有无变化。
心理护理在生活中,患者家属应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严重,家属在看护患者时要多留意其有无自杀意图,及早制止。
预防抑郁性神经症的预防主要从避免应激事件刺激、改变不良习惯、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对于有抑郁倾向的高危人群应作精神心理评估早期筛查。
早期筛查对于有抑郁倾向的高危人群应作精神心理评估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保持心情开朗,多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等。多增加一些爱好,尽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自己充实起来。多与家人交谈,倾诉心中的烦恼。
做最感兴趣的事,如果事业上没有获得成功,想办法增进自己的技能,从最感兴趣的事入手;或者再寻找其他成功的机会。有计划地做些能够获得快乐和自信的活动,尤其在周末,譬如打扫房间、骑赛车、写信、听音乐、逛街等。
积极参加运动,每天都应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散步、踢毽、体操等,坚持1-2个小时,可以排解阴霾的心情。
保证睡眠充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规律的作息,这样可以避免抑郁情绪带来更多的生理紊乱。
戒烟、忌酒,酗酒、吸烟都与抑郁症有紧密的关联。一方面酗酒、吸烟都有可能引发抑郁,另一方面抑郁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酗酒和吸烟。
参考文献
[1]万礼艳.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人格特点规律及心理护理指导[J].安徽医药,2016.
[2]张大千,陈远岭,王东林,等.抑郁性神经症功能失调状况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