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如果脑膜同时受累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该病是小儿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夏秋季,约70%的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发生于6~11月。引起急性脑炎较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某些传染病病毒等。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毒性脑炎的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大多数患者病程呈自限性,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留有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小儿病毒性脑炎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Viral encephalitis in children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脑疝、肢体瘫痪、癫痫 治疗周期: 病情不同治疗周期不同 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意识障碍 好发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儿童 常用药物: 阿昔洛韦、甘露醇、苯巴比妥、安定 常用检查: 脑电图、头颅CT、MRI、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病毒培养 疾病分类

由于病毒种类不同,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表现也多种多样,肠道病毒引起称为肠道病毒脑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虫媒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因

小儿病毒性脑炎其中约80%由肠道病毒引起,其次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由蚊虫传播所致,并且会因饮食不洁、个人卫生不洁或者居住环境湿热脏乱而诱发。

主要病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大部分病毒在消化道发生最初的感染,肠道细胞上有与肠道病毒结合的特殊受体,病毒经肠道入血,产生病毒血症,再经脉络丛侵犯,引发脑部炎症改变。

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首先在口腔和呼吸道或生殖器引起原发感染,机体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而康复,但不能彻底消灭病毒,病毒以潜伏状态长期存在,而不引起临床症状。当人体受到各种非特异性刺激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病毒再度活化,经三叉神经轴突进入脑内,引起颅内感染。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我国和亚洲常见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本病的病原体为乙脑病毒,猪和水禽是重要的自然宿主。乙脑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在外周组织中扩增,随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及血脑屏障的破坏。

诱发因素

饮食不洁

瓜果蔬菜未清洗干净即食,食用未熟透的肉食,肠道病毒易通过瓜果生蔬侵入人体。

个人卫生不洁

肠道病毒通过口鼻及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居处环境湿热脏乱

造成蚊虫增多,滋生细菌,蚊虫叮咬传播病毒;同时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

流行病学

在我国肠道病毒脑炎最常见,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则高度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可感染所有年龄人群。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为寄生病毒感染,多由其他疾病或感染诱发。患者和健康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与性接触传播,亦可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蚊虫叮咬途径传播。

好发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儿童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发病者少,多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故患病者大多为儿童。儿童免疫力低下,使潜伏单纯疱疹病毒再度活化,引起颅内感染。

新生儿

新生儿通过产道时被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

症状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头痛、呕吐、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惊厥多呈全身性,但也有局灶性发作,严重者呈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可有嗜睡、昏睡、昏迷、深度昏迷,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典型症状

前驱症状

可有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恶心、呕吐、腹痛、肌痛等。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颅内压增高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婴儿前囟饱满等。

意识障碍

轻者无意识障碍,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和异常行为。出现深度昏迷,甚至去皮质状态。

惊厥

反复惊厥,常出现全身性或局灶性抽搐。

其他症状

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呈现去脑强直状态。

病理征和脑膜刺激征均可阳性。

其他系统症状:如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可伴有口唇或角膜疱疹,肠道病毒脑炎可伴有心肌炎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皮疹,腮腺炎脑炎常伴有腮腺肿大等。

精神情绪异常:若脑部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表现为如躁狂、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记忆力与计算力障碍等。

并发症

脑疝

小儿病毒性脑炎引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由于颅内各腔室间压力不均衡,以致推压某些部分的脑组织向靠近的解剖间隙移位,突出而形成脑疝。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的可能性。

瘫痪

部分患儿尚伴偏瘫或肢体瘫痪表现,以偏瘫、单瘫、四肢瘫和各种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一侧大脑血管病变为主者可出现小儿急性偏瘫;小脑受累明显时可出现共济失调;脑干受累明显时可出现交叉性偏瘫和中枢性呼吸衰竭;后组颅神经受累明显则出现吞咽困难、声音低微;基底神经节受累明显则出现手足徐动、舞蹈动作和扭转痉挛等。

癫痫

1/3患者出现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伴以躯干和四肢的伸直性强直性收缩,部分患儿发作后神志迅速恢复。

就医

小儿一旦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恶心、呕吐,需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出现,应立即就医,可通过血常规、脑电图检查及脑电图检查等明确病情。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须及时就医:

儿童高热、呕吐、头痛、意识障碍明显。

年长儿常以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起病。

婴幼儿多以发热、惊厥起病。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小儿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如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外科等。

若患者出现并发症癫痫,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发热抽搐持续了多长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嗜睡、昏睡、昏迷、抽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不高。

脑电图检查

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复合波,对诊断有参考价值。需要强调的是脑炎的脑电图变化是非特异性的,亦可见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部疾病,必须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分析判断。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分类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之后逐渐转为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大多正常或轻度增高,涂片或培养均无细菌发现。

病毒学检查

病毒分离与鉴定

从脑脊液、脑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具有确诊价值。

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是从脑脊液中测得病毒特异性抗体(IgM或IgG)阳性。

分子生物学技术

采用DNA杂交、PCR技术可从患儿脑组织和脑脊液中检出病毒DNA序列,从而确定病原。

影像学检查

严重病例CT和MRI均可显示炎性病灶,表现为大小不等、界限不清、不规则低密度或高密度影灶。MRI对显示病变比CT更有优势,可发现弥漫性脑水肿,皮质、基底节、脑桥、小脑的局灶性异常,但轻症病脑患儿和病毒性脑炎的早期多不能发现明显异常改变。

诊断标准

典型小儿病毒性脑炎症状: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恶心、呕吐。

血清学检查中测得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

鉴别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

经过不规则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其脑脊液改变可以与病毒性脑炎相似,应结合病史、治疗经过、特别是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

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可以急性起病,而且脑脊液细胞总数及分类与病毒性脑炎相似,有时容易混淆。但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均低,常可问到结核接触史,身体其他部位常有结核灶,再结合PPD试验和血沉等,可以鉴别。

真菌性脑膜炎

起病较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明显,头痛剧烈,脑脊液墨汁染色可确立诊断。

治疗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自限性疾病,以综合治疗为主。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对于高热患儿要控制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儿,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吸氧吸痰。

治疗周期 本病病程大多2~3周,多数患者完全康复,重症患儿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保证营养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重症患儿有条件时应在PICU监护治疗。 

药物治疗

脱水类药物

甘露醇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使用,静脉注射甘露醇后,该药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不易被重吸收,产生利尿作用,是目前降低颅内压安全有效的首选药。

镇静催眠类药物

如苯巴比妥、安定等,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又可用于防止癫痫大发作及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抗病毒类药物

阿昔洛韦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之一,是治疗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头痛与皮疹;静脉注射可引起静脉炎。

中医治疗

对于重症恢复期患儿或留有后遗症者,可给予针灸、推拿等康复措施,以促进恢复。

其他治疗

对于重症恢复期患儿或留有后遗症者,应进行康复治疗。可给予功能训练高压氧等康复措施,以促进各种功能的恢复。

预后

本病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不良预后与病变严重程度、病毒种类、患儿年龄(<2岁幼儿)相关。临床病情重、全脑弥漫性病变者预后差,往往遗留惊厥及智力、运动、心理行为、视力及听力残疾。

能否治愈

多数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能治愈,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能活多久

小儿病毒性脑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小儿病毒性脑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导致新生儿患上记忆力衰退,智力发育不健全,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的出现。

复诊

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结束14~21天,多数患者完全恢复。应该依据病变严重程度追踪治疗,在巩固治疗的第3个月复查。

饮食

由于风疹、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减毒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些病毒引起的脑炎已明显减少,但有些病毒(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尚不能用疫苗预防。因此教育儿童,加强保证饮食洁净等,对预防病毒性脑炎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饮食调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少食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高营养。

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给予高维生素饮食。

忌辛辣食物,不暴饮暴食。

忌饮含兴奋剂饮料。

护理

随时观察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神志、瞳孔、脉搏、呼吸、面色的变化、惊厥发作过程、间隔时间并记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干扰,避免过度兴奋与疲劳。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类抗惊厥、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应遵医嘱正确服用。

日常护理

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锻炼。

病情监测

复诊时做真菌涂片及真菌培养,检查是否还有菌丝存在繁殖。

特殊注意事项

高热患者应及时物理降温,重症及昏迷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压疮、肺炎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

引起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部分病毒,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尚不能用疫苗预防。因此,教育儿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开展卫生运动,积极消灭蚊虫,保证饮食洁净等,对预防病毒性脑炎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预防措施

按时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可有效防止流行性乙型脑炎。

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注意饮食卫生。

蚊虫过多的湿热地带,应采取驱蚊降温措施,以防止病毒传播。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罗政宝主编.新编临床内科诊疗基础精要,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7.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61.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