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

概述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病变多位于颈髓,亦可累及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与延髓空洞症可单独发生或并发,典型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等。

脊髓空洞症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yringomyelia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霍纳综合征、全脊髓空洞、肺部感染、扁平颅底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营养障碍 好发人群: 20岁~3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常用药物: B族维生素、肌苷 常用检查: 脑脊液检查、X线检查、MRI、延迟脊髓CT扫描 疾病分类

脊髓空洞症可根据其病理改变分为四型。

Ⅰ型

该型是指脊髓空洞症伴枕骨大孔梗阻和中央管扩张。

Ⅰ-A型伴Amold-Chiari畸形(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

Ⅰ-B型伴其他类型的枕骨大孔梗阻性病变。

Ⅱ型

该型是指脊髓空洞症不伴枕骨大孔梗阻(自发型)。

Ⅲ型

脊髓空洞症伴脊髓其他疾病。

Ⅲ-A型伴脊髓肿瘤(通常是髓内的)。

Ⅲ-B型伴外伤性脊髓病。

Ⅲ-C型伴脊髓蛛网膜炎和硬脊膜炎。

Ⅲ-D型由于(肿瘤、椎关节强直)压迫继发脊髓软化。

Ⅳ型

Ⅳ型是单纯的脊髓积水,通常伴脑积水。

根据Barnett的分型,临床上可将脊髓空洞症分为四型

脊髓空洞伴第四脑室正中孔堵塞和中央管扩大合并Ⅰ型Chiari畸形,或由后颅窝囊肿、肿瘤﹑蛛网膜炎等所致第四脑室正中孔阻塞。

特发性脊髓空洞症。

继发性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外伤、脊髓蛛网膜炎和硬脊膜炎所致。

单纯性脊髓积水或伴脑积水。

病因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脊髓空洞症非单一病因所致,而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所造成的。

主要病因

先天性发育异常

本病常合并扁平颅底、小脑扁桃体下疝、脊柱裂、脑积水、颈肋、弓形足等畸形,故认为脊髓空洞症是脊髓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脑脊液动力学异常

由于颈枕区先天性异常可造成第四脑室出口处闭塞,影响脑脊液正常循环,结果脉络丛所产生的脑脊液压力的搏动波,不断冲击脊髓中央管而导致中央管扩张。

血液循环异常

认为脊髓空洞症是继发于脊髓血管畸形、脊髓损伤及脊髓炎,伴中央管软化扩张及蛛网膜炎引起的脊髓血液循环异常,产生髓内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诱发因素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导致脊髓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空洞形成。

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

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颈肋、脊柱侧弯、环枕部畸形等其他先天性异常。

后天性病因

多由脊髓肿瘤、蛛网膜炎及外伤等因素引起,外伤可使脊髓中心部坏死,由于髓内压力升高,可破坏周围组织,使空洞逐渐扩大。

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引起脊髓缺血、坏死、软化,形成空洞。

肿瘤及占位病变

髓内肿瘤血管内液体的渗出,肿瘤细胞的分解物以及部分肿瘤的高分泌状态,使细胞外液蛋白含量增多影响脑脊液流动。

炎症病变

细菌性、结核性蛛网膜炎等炎症病变改变脊髓血液循环,最终形成空洞。

流行病学

国外数据表明,每10万人群中约2人~8人发病,男女比例约为3∶1。

好发人群

20~30岁人群,尤其是有先天畸形或脊髓疾病的患者。

症状

脊髓空洞症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根据脊髓受累范围及空洞大小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典型症状

感觉障碍

最早出现的症状常是单侧的痛觉,温度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相对正常,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典型分布为两侧上肢及胸背部呈短上衣样痛温觉障碍。患者常在手发生灼伤或刺伤后才发现痛温觉缺损。

运动障碍

空洞扩大累及前角细胞,可出现病变相应节段的肌肉萎缩无力、肌束颤动,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空洞继续扩大尚可侵及锥体束,出现肌张力增高及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阳性。

其他症状

神经营养性障碍及其他症状

皮肤营养障碍可见皮肤增厚、过度角化,痛觉消失区的表皮烫伤、外伤可造成顽固性溃疡及瘢痕形成,甚至指、趾节末端无痛性坏死脱落,称为莫旺综合征。关节痛觉缺失可引起关节磨损萎缩和畸形,关节肿大、活动度增加、运动时有摩擦音而无痛觉,即夏科关节,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并发症

霍纳综合征

脊髓空洞症病变发展损及锥体束及锥体外束后,下肢逐渐出现痉挛性瘫痪,同时双下肢锥体束征阳性,当一侧颈髓受损后,破坏了下行的交感纤维,同侧可出现霍纳综合征。

全脊髓空洞

如果处理不及时,脊髓空洞可以进行性发展为全脊髓空洞,从而出现肢体麻木、疼痛、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肢体和躯干的痛觉和温度觉丧失,严重者面部的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夏科氏关节炎,肢体瘫痪等。

肺部感染、肺不张

一旦脊髓空洞影响到呼吸肌,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呼吸肌的无力,不能及时咳嗽,痰液在肺内聚集,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张等等。

扁平颅底

尤其对于颈髓的脊髓空洞相对比较常见,包括压迫了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的脑积水等等。

多汗、少汗

该疾病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汗液分泌和皮肤营养的障碍,从而出现多汗、少汗。

就医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应尽早就医,可以通过X线检查或MRI检查进行确诊,同时需要与脊髓肿瘤、颈椎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对于有血管畸形、脊髓损伤及脊髓炎症或先天畸形的高危人群,定期复查非常有必要,一旦怀疑脊髓空洞症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不明原因出现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高度怀疑脊髓空洞症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脊髓空洞症的患者,若出现肌力明显下降、痛温觉减退增快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就诊。

若患者未出现明显症状或未达到手术指征时,可去神经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肌肉萎缩无力、肌束颤动、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等)

局部疼痛或感觉障碍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来医院之前有没有做过检查?

有没有服用过药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脊髓炎、脊髓外伤等)

需要做的检查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常无特征性改变,较大空洞可引起椎管部分梗阻和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X线片有助于发现骨骼畸形,如脊柱侧突、隐性脊柱裂、颈枕区畸形和Charcot关节等。

延迟脊髓CT扫描(DMCT)

延迟脊髓CT扫描即在蛛网膜下腔注入水溶性造影剂,在注射后6小时、12小时、18小时、24小时后分别进行脊髓CT检查,可清晰显示出高密度的空洞影像。

MRI检查

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空洞的位置、大小、范围以及是否合并Arnold-Chiari畸形等,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有助于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设计手术方案。

诊断标准

根据多为青壮年隐袭起病,缓慢进展,常合并其他先天畸形,特征性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肌无力和肌萎缩,皮肤和关节营养障碍,结合核磁共振或延迟脊髓CT扫描发现空洞则可确诊。

鉴别诊断

脊髓肿瘤

髓内肿瘤进展较快,所累及脊髓病变节段较短,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出现早,锥体束征多为双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脊髓造影及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脑干肿瘤

脑干肿瘤常起自脑桥下部,进展较快,临床早期表现脑神经损害,以展神经、面神经麻痹多见。晚期可出现交叉性瘫痪,MRI检查可鉴别。

颈椎病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神经根痛常见,感觉障碍多呈根性分布,手及上肢出现轻度肌无力及肌萎缩,颈部活动受限或后仰时疼痛,颈椎CT、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在中年起病,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严重的肌无力、肌萎缩与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并存,无感觉障碍和营养障碍,MRI无特异性发现。

治疗

脊髓空洞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近期手术疗效明显,但手术亦非根治性手术。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可给予B族维生素、肌苷、辅酶A等维持神经功能、提高机体能量代谢,伴有疼痛者可给予镇痛剂。

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是一种营养神经的药物,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常用的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

肌苷

肌苷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及蛋白质的合成,提高各种酶的活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力,同时还有增强白细胞增生的作用。

镇痛药

镇痛药的应用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消除因疼痛而产生的恐惧不安的不安情绪,其中包括阿司匹林和吗啡等药物,而药物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而确定。

手术治疗

较大空洞伴椎管梗阻可行上颈段椎板切除减压术,合并颈枕区畸形及小脑扁桃体下疝可行枕骨下减压,手术矫治颅骨及神经组织畸形。继发于创伤、感染的脊髓空洞及张力性空洞可行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合并Arnold-Chiari畸形的患者应先考虑脑脊液分流,部分患者术后症状可有所改善;脊髓内肿瘤所致空洞可行肿瘤切除术;囊性空洞行减压术后压力可暂时解除,但常见复发。

预后

脊髓空洞症预后主要与潜在病因、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脊髓空洞位置、范围以及术后有无出现并发症有关,而大多数患者疼痛的感觉可以得到改善,但感觉障碍一般改善不明显。

能否治愈

目前暂时不能完全治愈,早期手术可最大限度减少功能缺陷,获得更好的预后,但是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能活多久

脊髓空洞症患者积极治疗,延缓病程发展,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后遗症

晚期患者由于神经功能难以恢复,容易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或瘫痪。

复诊

暂时无症状的脊髓空洞症患者,可定期体格检查及连续影像学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复查MRI,后间隔1年长期随访。

饮食

脊髓空洞症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易于消化的饮食,注意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

饮食调理

食用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肉、鸡肉、豆类等,以及香蕉、草莓、柚子、苹果、西瓜、猕猴桃等。

避免饮用过热的开水,以免烫伤。

戒烟限酒。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等。

宜吃
面片 猪骨髓 豆浆 海参 榛子 核桃 羊肉 煮玉米 田螺 查看更多>
少吃
炸串 腌肉 火腿 孜然粉
慎吃
干辣椒 护理

脊髓空洞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重在护理,需要根据每位患者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的不同,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及不便。

日常护理

要留意手脚的保护,劳动或者工作时戴手套,在拿热的杯子、水壶、金属勺子时,要用手套、厚棉布或毯子包着拿,以免温度过高而烫伤。

卧床病人应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渣屑,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

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持续时间、运动频率以及运动速度,鼓励进行主动活动,逐步训练抗阻力活动。

防止坠床和跌倒,确保安全。床铺高度适中,应有保护性床栏。

降温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肢体冻伤。

病情监测

暂时无症状的脊髓空洞症患者,日常中注意有无出现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可定期体格检查及连续影像学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监测术后临床症状有无减轻或加重,有无手术并发症的出现,如感染、出血、空洞复发等,定期复查核磁共振。

心理护理

脊髓空洞症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或烦躁情绪,在日常中应注意给予患者适当的关心及沟通,帮助患者克服困难,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脊髓空洞症伴大小便障碍的患者,如果有导尿管,需定期更换导管,防止尿路感染。

长期卧床患者需要适当活动肢体,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或坠积性肺炎。

预防

脊髓空洞症起病隐匿,早期难以预防,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筛查,确诊后重在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及缓解其带来的危害。

早期筛查

本身患有脊髓病变或先天畸形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定期筛查,主要筛查方法是MRI检查。

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烫伤、摔伤,预防流感,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冻伤。

患有脊髓外伤、脊髓炎、脊髓肿瘤等患者需积极治疗,以免继发脊髓空洞症。

留置导尿的患者,需定期更换导管,预防尿路感染。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29-331.

[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41-346.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334-1351.

[4]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79-381.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6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