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儿于出疹前1周至出疹后5 天均有病毒排出,它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强。多见于幼儿,冬、春两季容易发病。孕妇在妊娠早期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可以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出现心脏、眼、耳等器官畸形。
就诊科室: 感染科、儿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rubella 疾病别称: 德国麻疹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糖尿病、进行性风疹全脑炎、甲状腺功能障碍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斑丘疹或皮疹、淋巴结肿大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及成人 常用药物: 利巴韦林、板蓝根颗粒、氨溴索 常用检查: 血常规、风疹血凝抑制(HI)抗体、咽拭子检查、风疹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 疾病分类先天性风疹
先天性风疹是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所致的先天性疾病,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可导致死胎、流产或早产,但更多表现为各种畸形或多脏器损害如视网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等。
后天性风疹(获得性风疹)
后天感染风疹病毒所致的疾病,潜伏期为14~21日,平均18日,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
病因目前多认为皮疹是由于风疹病毒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真皮上层的毛细血管炎所致。先天性风疹的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总的来说,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发病。此病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好发于胎儿期、1~9岁的儿童以及成年男性,主要由接触传染以及孕妇感染诱发。
主要病因病毒感染
目前已知的是患者感染风疹后,由于风疹病毒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真皮上层的毛细血管炎所致,先天性发病机制不明。
诱发因素服用免疫抑制剂
多见于老人、儿童服用免疫抑制剂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接触风疹病毒后极易发生此病。
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患者因为艾滋病病毒破坏体内免疫系统,导致其体内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风疹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胎儿期或半岁以上人群的易感性高,但由于免疫力随着年龄增长升高,故易患年龄在1~9岁之间,发病年龄以1~5岁为多,成人亦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
风疹呈世界性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温带地区以冬春季发病最高。在风疹疫苗使用以前,大多数国家风疹呈周期性流行,一般间隔3~4年。风疹病毒的传染性不如麻疹强,感染后约1/3的人群发病。风疹病毒抗体的阳性率在各地区间有一定差别,在我国小于5岁的各年龄组风疹病毒抗体阳性率调查中发现,农村儿童高于城市儿童,各地差异波动在87%~100%之间。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咳嗽、喷嚏及活动等方式,飞沫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亦可通过污染了患者粪便及尿的食具、衣物及生活用品等发生接触感染,通过胎盘及母乳亦可传播,以妊娠早期为最髙。
好发人群胎儿期或年龄在1~9岁的人
因为胎儿或小孩的免疫系统仍未发育完善,所以免疫力低下或不完全,在进入人群聚集地接触风疹患者及隐性患者后极易感染风疹病毒。
成人中以男性人群
原因机制不明,可能与人口暴露有关。
症状风疹的症状根据不同类型的风疹有不同的表现,如获得性风疹有咳嗽、咽痛等症状,一般新生儿患者出生时就有先天性风疹的症状,伴随患儿生长,还可出现肝、肾、眼损害的症状。风疹可能并发糖尿病、进行性风疹全脑炎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
典型症状获得性风疹
前驱期
持续1~2天,3天以上者少见。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低热或中度发热,伴咳嗽、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和眼结膜炎,耳后、后颈部和枕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伴轻压痛。部分患者可在软腭及咽部附近见到充血性斑疹,大小如针尖或稍大,但无黏膜斑。
出疹期
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呈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样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始于面部,迅速向颈部、躯干和四肢发展,24小时内波及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2~3天内全部消退,退疹后不留色素沉着或脱屑。在出疹前4~10天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耳后、颈后、枕后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肿大的淋巴结有压痛,但不融合不化脓,可伴脾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先天性风疹
胎儿感染风疹病毒后可在宫内死亡、流产、早产,也可以发生先天性畸形,轻者表现为胎儿发育迟缓,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均比正常新生儿低,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先天性畸形,常见有白内障、视网膜病、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神经性耳聋、前庭损害、中耳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坏死、高血压、间质肺炎、巨细胞肝炎、肾小球硬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脑炎、脑膜炎、小头畸形、智力障碍等。
其他症状多数患儿出生时即具临床症状,也可于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进行性症状和新的畸形。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死亡率高,出生后一年内死亡者达10%~20%,存活婴儿,随年龄增长,可出现肝、肾、眼器官损害。
并发症糖尿病
最常见的先天性风疹晚期表现,发病多在11~30岁,所有病例均有耳聋及其他缺损。
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疾患,常见于11~30岁之间发病,潜伏期约12年。患者感染先天性风疹后,病情一度稳定,继而发展为进行性脑病,出现智力衰退、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强直性痉挛、构音障碍、眼球震颤,最终病情恶化死亡。
甲状腺功能障碍
是晚期表现之一,偶见生长激素缺乏症,可能由于慢性及进行性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
就医本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极其重要,尤其对于胎儿,1~9周岁的人及时发现并尽早到感染科、内分泌科以及血液科,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病毒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确诊。同时该病情需要与麻疹、猩红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病情相鉴别。
就医指征头痛、咽痛、淋巴结肿大情况,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呼吸异常、少尿及时就医。
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及隐性患者,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优先考虑去感染科。
出现耳聋、发育迟缓症状去内分泌科。
出现眼睑皮肤苍白、心悸症状去血液科。
如果是小孩患有此病,可以选择去儿科。
医生询问病情皮疹出现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呼吸困难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既往有无接触风疹病人或接触过风疹病毒携带者的病史?
有没有其他基础性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查体
患者可有体表皮疹,触摸时可伴有疼痛,医生可以通过视诊、触诊初步判断皮疹类型。
常规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病毒学检查检查
于出疹前4~5天至疹后1~2天取咽拭子行病毒分离,阳性率较高。由于风疹病毒血症时间较短,故血液中分离病毒阳性率很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可采集血、尿、眼泪、脑脊液及骨髓分离病毒。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风疹病毒RNA,方便、快捷、灵敏度高、结果可靠。
血清学检查
对可疑患者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检测,效价增长4倍以上为阳性。近年来广泛使用ELISA法检测风疹IgM抗体,以疹后5~14天阳性率最高,阳性表示患者近期感染,对于风疹早期诊断以及决定孕妇患者是否要终止妊娠至关重要。测定风疹IgG抗体,可了解人群风疹隐性感染水平和考核疫苗的免疫效果。
诊断标准获得性风疹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前有与确诊风疹患者接触史即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或不典型病例诊断需依据血清学抗体检查,即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或恢复期患者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或分离得到风疹病毒。先天性风疹患者诊断依据患儿出生后表现的先天性畸形体征,结合经实验室确诊患儿母亲在妊娠早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史,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则需有实验室依据,即婴儿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或风疹IgG抗体水平持续升高,并超过母体被动获得的抗体水平(4倍以上),或婴儿咽拭子、血、尿、脑脊液或脏器活检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RNA。
鉴别诊断后天获得性风疹与以下疾病鉴别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在颊黏膜见柯氏斑,高热达40℃,有厌食、鼻卡他及咳嗽,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咽拭子检查可以显示麻疹病毒阳性,两者可以通过咽拭子或尿液检查进行鉴别。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皮疹始于头颈部,按压变白,有草莓舌,咽拭子可鉴别。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的儿童,又称婴儿玫瑰疹,3~5日高热后骤退,随之出现皮疹,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两者可以通过临床表现的不同进行鉴别。
先天性风疹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出现听力损失、瘀点、黄疸,实验室检查可多见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及血小板减少,CT多见颅内钙化。
先天性弓形虫病
先天性弓形虫病是新生儿出生前感染弓形虫而引起的疾病,母体通常无症状,胎儿超声提示颅内高回声灶或脑室扩张,两者可以通过超声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风疹感染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及支持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发热、头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针对风疹儿童,也需要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以及中医治疗来改善患儿的预后。
治疗周期 本病需短期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发热、头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及时补充电解质,尤其是在出汗、发热后,防止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同时保持室内环境清洁,以及保持患者的干净卫生。
药物治疗板蓝根颗粒
板蓝根颗粒具有解毒散热,缓解头痛、发热,但如过服用板蓝根颗粒则要忌烟酒,同时有高血压以及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给药。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以及传播,配合退热镇痛药物,能减轻病情,使用改药物可能出现贫血、乏力等不良反应。如果反应强烈应立即停药,而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氨溴索
主要作用是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来降低痰液粘稠度,起到祛痰的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痛、腹泻等。如过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该药对于妊娠期妇女以及妇乳期妇女禁用。
非甾体药物
非甾体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欣、尼美舒利等,具有解热、镇痛、消炎的作用,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失眠等。
手术治疗该病多无需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先天性风疹患者应做好护理、教养,帮助患儿学习生活知识,培养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克服因先天缺陷的自卑心理。密切观察患儿生长发育状况。
中医治疗针对风疹的患者,建议在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预后后天获得性风疹预后良好,极少数并发脑膜脑炎,血小板减少所致颅内出血者可导致死亡。孕妇感染对胎儿危害大,而非孕妇本人。妊娠3个月内患风疹,其胎儿可发生先天性风疹,导致流产、死产、早产或各种先天畸形等。成人感染一般不复发,但儿童感染痊愈后还需要定期复诊,避免复查。
能否治愈后天获得性风疹预后良好,极少数并发脑膜脑炎,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发现及时,处理得当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血小板减少所致颅内出血者可导致死亡。
后遗症先天性风疹
若处理不当不及时可导致胎儿流产死亡,或出生后不可逆脑损伤。
后天性风疹
极少出现后遗症。
复诊成人感染痊愈后获得免疫力,一般不在复发。幼儿感染痊愈后需定期就诊,复查血生化、脑电图等。
饮食 饮食调理该病与饮食相关性不大,建议患者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即可。
护理以避免直接接触病人及其代谢物,处理好病人排泄物等,做好防护措施及污水、器械等处理,谨防二次污染。同时做好病情监测,针对各个系统可能出现的症状重点注意,避免加重或诱发病情,该病情需要重点注意自己是否为不宜接种疫苗的人群。
日常护理注意休息及多饮水,防止患者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流行季节避免到人群集中地游玩。
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遵医嘱合理用药。
对于饮食应选择清淡的半流食或流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减轻胃肠的负担。
保持房间干净整洁,通风良好,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病情监测对于风疹高危人群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病毒核酸、颅脑MRI等,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针对发烧时注意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避免病情加重。
患病期间或皮疹消退几周内,要注意是否有皮肤瘀点、瘀斑的表现。
风疹患者应注意有无心脏不适的症状,避免诱发病毒性心肌炎。
针对风疹患者要注意精神状态,如有没有出现神志模糊等,避免诱发脑炎。
风疹患者要注意有无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
心理护理主要针对先天性风疹患儿做好护理、教养,帮助患儿学习生活知识,培养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克服因先天缺陷的自卑心理,密切观察患儿生长发育状况。
特殊注意事项以下人群不接种风疹疫苗:
孕妇,因风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因此孕妇不宜接种疫苗,避免引起胎儿感染。
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避免引起感染。
过敏体质者,该疫苗诱发过敏的可能性比较高。
预防本病隐性感染者多,不易做到全部隔离及早期筛查,主要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及主动和被动免疫。
早期筛查本病隐性感染者多,不易做到全部隔离及早期筛查,主要以预防为主。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但本病症状轻微,隐性感染者多,故易被忽略,不易做到全部隔离。一般接触者可不进行检疫,但妊娠期,特别妊娠早期的孕妇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
由于本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在流行期间应少到公共场所,特别是孕妇在妊娠早期。
保护易感人群
针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或者儿童,避免接触风疹患者,或在流行期间少到公共场所。
主动免疫
对儿童和高危人群应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大于12月龄易感者接种单剂风疹疫苗后,95%以上的人的可产生抗体,此抗体可长期存在达20年。患白血病、淋巴瘤或恶性肿瘤患者或采用皮质激素、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或放疗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不应接种疫苗。因疫苗病毒可通过胎盘致胚胎感染,孕妇不宜接种风疹疫苗,育龄妇女接种疫苗至少1个月后方可怀孕,过敏体质者慎用。
被动免疫
已确诊为风疹的早期孕妇,应建议终止妊娠。接触风疹者注射免疫球蛋白,如人丙种球蛋白,做被动免疫,可减轻或抑制症状。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传染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13-116.
[2]杨绍基.传染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64.
[3]王宇明.感染病[M]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5-148.
[4]刘克洲,陈智.人类病毒性疾病[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