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其基本临床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和外周血中三系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以及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危险性很高。
就诊科室: 血液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疾病别称: 白血病前期综合征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贫血性心脏病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贫血、感染、出血 好发人群: 有家族遗传倾向者、接触工业反应剂及化学药品等职业相关人群、有化疗病史者、合并其他血液科疾病者 常用药物: 司坦唑醉、全反式维A酸、阿糖胞苷 常用检查: 血常规、骨髓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 疾病分类FAB分型
难治性贫血
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
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
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RS>15%有核红细胞。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
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转化中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
外周血:原始细胞≥5%,原始细胞见到棒状小体;骨髓:原始细胞>20%~30%,原始细胞见到棒状小体。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原始细胞<5%,单核细胞>1×10^9/L;骨髓:原始细胞<20%。
WHO分型
难治性贫血(RA)
外周血:贫血,无或罕见原始细胞;骨髓:仅有红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环状铁粒幼细胞<15%。
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
贫血,无原始细胞;骨髓:仅有红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环状铁粒幼细胞≥15%。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
外周血:二到三系血细胞减少,无或罕见原始细胞,无棒状小体,单核细胞<1X10^9/L;骨髓:二到三系髓系细胞各有≥10%细胞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环状铁粒幼细胞<15%,无棒状小体。
环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I>RS)
外周血:同RCMD;骨髓:环状铁粒幼细胞≥15%,余同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Ⅰ(RAEB-Ⅰ)
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原始细胞<5%,无棒状小体,单核细胞<1X109/L;骨髓: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9%,无棒状小体。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Ⅱ(RAEB-Ⅱ)
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原始细胞5%~19%,有或无棒状小体,单核细胞<1X109/L;骨髓: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10%~19%,有或无棒状小体。
5q-综合征
外周血:贫血,原始细胞<5%,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伴有核分叶减少,原始细胞<5%,无棒状小体,单纯del(5q)。
MDS不能分类(MDS-U)
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无或罕见原始细胞,无棒状小体;骨髓:粒系或巨核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无棒状小体。
病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因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生物、化学或物理等因素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使某个恶变的细胞克隆性增生。有家族遗传倾向者,接触工业反应剂及化学药品,既往有化疗病史和患其他血液病者等相关人群易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由于某些遗传病或基因突变诱发。
主要病因诱变剂的致癌作用,如病毒、某些药物,包括化疗药、电离辐射;如放疗、工业反应剂,包括苯、聚氯乙烯以及环境污染等可有致癌作用。诱变剂可引起染色体重排或基因重排,也可能只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诱发因素某些遗传疾病
如范科尼贫血、1型神经纤维瘤病,其家系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约1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有fms基因突变,5%~1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p53基因突变。
流行病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是高龄者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血液病之一,70%以上的病例在50岁以上发病,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男:女为(1.1~1.5):1。
好发人群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
家族中有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通过基因遗传,后代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几率增大。
职业相关性人群
一些工业反应剂及化学药品等有致癌作用。
接受过化疗的病人
相关药物有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氮芥等。
其他血液疾病
患其他血液疾病者,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风险更高,包括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先天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是各类血细胞减少的反映。早期患者一般以顽固性贫血的相关表现为主,出血与感染并发症较为少见,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晚期患者则除贫血表现以外,还可有出血和感染并发症。少数病例可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有表皮血管炎和关节炎等。
典型症状贫血
临床表现为疲劳、乏力、心悸、头晕、头痛,以及因贫血而表现出黏膜不同程度的苍白。
血小板减少
临床表现为瘀斑增加、出血、皮疹。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临床表现为频繁感染、口腔溃疡、发热或疾病迁延不愈。
其他症状尿崩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下丘脑功能不全导致多尿、多饮等尿崩症表现。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表现为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多、红斑性痛性皮肤斑块,常位于上肢、头颈,真皮有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并发症急性髓系白血病
病情严重者可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后病程短促、疗效甚差。
贫血性心脏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引起贫血后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导致贫血性心脏的发生。
就医对于大多数病程平稳,以顽固性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而基本上没有恶性表征的患者,特别是对于低危和高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治疗目标应主要是提高血细胞数量和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支持治疗应是这些患者的主要甚至唯一治疗手段。对于有明确白血病基本表征的患者,可考虑采用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基本相同的治疗选择,目标是杀灭恶性克隆,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就医指征中老年人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易疲劳、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反复感染、发热应及时就医。
若有出血难以止住的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血液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症状,可到感染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皮疹、关节痛、黏膜干燥)
既往血象及骨髓象?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血常规
全血细胞减少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少数患者在病程早期可表现为贫血和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判断各系别有否发育异常的定量标准为该系有形态异常细胞的比例≥10%。
骨髓穿刺
穿刺液涂片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高或正常,原始细胞比例正常或增高,红系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巨核细胞数目正常或增多,淋巴细胞比例减低,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系细胞有明确的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常至少累及两系。
染色体核型分析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有无染色体异常以及异常的类型,对于诊断分型、评估预后和治疗决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诊断标准在排除可以成为血细胞减少、发育异常的原发原因的所有其他疾病后,细胞系别中一系或多系持续性减少,多≥6个月。
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中性粒细胞系或巨核细胞系,任何一系细胞中至少10%有发育异常,或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占5%~19%。
典型的染色体异常。
鉴别诊断巨幼细胞贫血
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均可见骨髓红系统巨幼样改变,一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的巨幼样变表现较巨幼细胞贫血的巨幼红细胞为轻。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中维生素B12、叶酸一般不减少,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血中叶酸或维生素B12多减少,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后有显著疗效,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则无效。
溶血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骨髓红系增多,血中网织红细胞可轻度升高,易与溶血性贫血混淆。但溶血性贫血可有相应病因发现,如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酸溶血试验阳性等,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则一般为阴性。从治疗反应来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先上升,然后血红蛋白再上升,而溶血性贫血则治疗后先网织红细胞下降,然后再血红蛋白上升。另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等改变,以供鉴别。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巨核细胞常增多,表现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巨核细胞也可增加,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伴有二系或三系病态造血。当出现极少数的仅累及单系病态造血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可依靠临床激素治疗是否有效、染色体有否异常等来鉴别。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
常为免疫反应介导,绝大部分患者骨髓增生良好,常规溶血试验阴性,无异常克隆造血证据,部分患者有骨髓病态造血,易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混淆。但该病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对糖皮质激素及(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良好,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则无此特点。
治疗对于大多数病程平稳,以顽固性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而基本上没有恶性表征的患者,特别是对于低危和高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治疗目标应主要是提高血细胞数量和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支持治疗应是这些患者的主要甚至唯一治疗手段。对于有明确白血病基本表征的患者,可考虑采用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基本相同的治疗选择,目标是杀灭恶性克隆,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治疗周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恶性血液病,需根据患者病情长期持续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无临床症状、不需输血、血红蛋白>100g/L、中性粒细胞>1×10^9/L、PLT>75×10^9/L的患者,可随诊观察,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估。
输血治疗现今尚无确定是否需要红细胞输注的血红蛋白界限值,主要根据贫血相关症状的临床判断。一般来说,当血红蛋白<80g/L时应考虑红细胞输注,当反复出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后应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只需观察而不必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计数<10×10^9/L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当有发热、感染时应提高到20×10^9/L。对于血小板无效输注或显著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考虑加用氨甲苯酸或其他抗纤溶药物。如果患者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SCT),所输血制品应在输注前进行照射。
感染的处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MDS患者,尚无证据支持应常规给予预防性抗细菌或真菌药物,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以考虑预防性小剂量G-CSF治疗以维持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有明确感染灶时采用静脉抗生素治疗。
药物治疗刺激造血
可用司坦唑醉、集落刺激因子(GM-CSF,G-CSF),白细胞介素-3(IL-3)等。
诱导分化
可选用顺式或全反式维A酸、α-干扰素、三尖杉酯碱或高三尖杉酯碱、骨化三醇等。
化疗
单药化疗
可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蒽环类药(阿柔比星、伊达比星),依托泊苷(VP16)等。
联合化疗
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T(DA十6-TG)及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HOAP(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泼尼松),DOAP及DHA或MA(米托蒽醒+阿糖胞苷)等。
手术治疗本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MDS的手段。供体的选择仍以人类淋巴细胞抗原匹配的同胞供体为主,其他依次为人类淋巴细胞抗原匹配的无关供体,人类淋巴细胞抗原部分匹配的家庭成员供体。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SCT)
Auto-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仍处于探索阶段,无合适供体或不适于做Allo-HSCT的高危MDS患者,Auto-SCT可以选择作为强烈化疗获缓解后的强化治疗手段。
预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愈率低,治疗目标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患者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诊,监测病情。
能否治愈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可能治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一种治疗方法,但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
能活多久病情稳定者,靠一般支持治疗可存活数年甚至十多年。
临床病程进展者,可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复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需长期治疗,要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复诊。
饮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容易出现贫血及营养不良,患者应合理搭配饮食,营养全面,对肉、蛋、奶、新鲜蔬菜等的摄取要全面,不要偏食。
饮食调理补充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降低感染的风险,患者应多摄入易消化、吸收率高的优质蛋白,如豆腐、豆浆等。
少食多餐、食物多样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多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等,此时应少食多餐、平衡膳食,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取。
忌辛辣油腻食物
食用辣火锅、炸鸡、烧烤等辛辣、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不适感,使消化系统症状加重。
饮食卫生
为了防止感染加重病情,饮食方面应该注意禁忌食用剩饭剩菜,或不干净的食物,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护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坚持用药、定期复查、保持乐观心态,如有出血、感染等症状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坚持服药,了解各种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出现不良症状及时就医。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更换衣物,屋内定期通风。
注意保暖,远离感冒的人群,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降低感染的几率。
餐具及日常用品要经常进行消毒。
病情监测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感染,定时测量体温,复诊时需要复查血常规、血涂片及骨髓穿刺,监测血细胞情况。
特殊注意事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因抵抗力较差,在家中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受凉或与感冒者接触,必要时戴口罩,如患者出现贫血加重、出血、感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在接触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品等有害物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老年人注意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愉悦心情,当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早期筛查有家族史的家人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措施合理饮食起居,宜低盐、低脂、定时、定量进餐,加强营养、适当锻炼、不吸烟,提高自身免疫力。
避免暴露于相关有害化学药品,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做好防护工作。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树基,罗明绮.内科症状鉴别诊断学[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王辰,王建安.内科学:上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黄晓军,吴德沛.内科学:血液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