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和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内脏器官。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jogren syndrome,SS 疾病别称: 舍格伦综合征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有遗传倾向 并发疾病: 肺间质病变、桥本甲状腺炎、淋巴瘤 治疗周期: 终身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口腔黏膜干燥、眼干、烧灼感、皮肤脱屑、干咳 好发人群: 感染EB病毒、逆转录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者,直系亲属有干燥综合征病史者 常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羟基氯喹 常用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免疫血清学检查、眼科检查、唇腺活检 疾病分类根据病因学分型体系,将干燥综合征分为以下两大类: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指单纯性干燥综合征,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常表现为眼干、眼痒、口干等症状。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指继发于另一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或其他疾病者,干燥综合征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干燥综合征的病因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的干燥综合征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遗传、感染、环境等多因素均可参与发病。
主要病因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遗传因素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多为HLA-DR3遗传素质,提示遗传因素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
已知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有关的病毒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继发性患者与HLA-DR4密切相关,提示遗传因素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等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
已发现外周血T细胞减少、B细胞过度增殖是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病人免疫异常的最突出特点。异常增殖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尤其是抗SSA和SSB抗体。
诱发因素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异常
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外周组织或肺部组织等,进而易导致干燥综合征。
免疫力低下
当年龄增长、体力活动不足、长时期不运动的生活习惯,大部分人群免疫力低下,易导致干燥综合征。
流行病学干燥综合征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干燥综合征的患病率与发病率不断攀升。
据估测我国干燥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29%~0.77%,老年人的患病率为2%~4.8%。
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9~1:10。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年龄为30~60岁,是一种较常见的风湿性疾病。
好发人群感染EB病毒、逆转录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者
由于干燥综合征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病毒感染有可能会导致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增加患干燥综合征的几率。
HLA-B8、DR3和DRw52基因阳性率高的人群
研究显示,此类人群患病危险性高于正常人群。
直系亲属有干燥综合征病史者
直系亲属患有干燥综合征的人群患病率比平常人高。
症状干燥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就是口腔黏膜干燥、眼干、烧灼感、皮肤脱屑、干咳、皮疹、关节痛。起病多呈隐袭和慢性进行性,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40%~50%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发热,长期疲劳乏力是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主诉之一。
典型症状口干燥症症状
有70%~80%患者诉有口干,但不一定都是首诊症状或主诉,严重者因口腔黏膜、牙齿和舌发黏以致在讲话时需频频饮水,进固体食物时必须伴水或流食送下,有时夜间需起床饮水等。
猖獗性龋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约50%的患者出现多个难以控制发展的龋齿,表现为牙齿逐渐变黑,继而小片脱落,最终只留残根。
50%患者表现有间歇性交替性腮腺肿痛,累及单侧或双侧。大部分在10天左右可以自行消退,但有时持续肿大。少数有颌下腺肿大,舌下腺肿大较少。
舌部表现为舌痛、舌面干裂、舌乳头萎缩而光滑。
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或继发感染。
干燥性角结膜炎症状
因泪腺分泌的黏蛋白减少而出现眼干涩、异物感、泪少等症状,严重者痛哭无泪。部分患者有眼睑缘反复化脓性感染、结膜炎、角膜炎等。
伴随症状皮肤黏膜症状
约1/4的病人出现皮疹,可为高出皮面的紫癜样皮疹,多见于下肢,为米粒大小、边界清楚的丘疹,压之不褪色,分批出现,反复发作者可遗留色素沉着。还可有荨麻疹样皮疹、结节红斑等。
肌肉骨骼症状
约80%的病人有关节痛,其中10%者有关节肿,多不严重,多数可自行缓解,发生关节破坏者极少;有些病人的关节表现和类风湿关节炎非常相似。3%~14%的病人有肌炎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
上、下呼吸系统均可受累,表现为鼻干、干燥性咽喉炎、干燥性气管、支气管炎,引起干咳,小气道受累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消化系统症状
因黏膜层外分泌腺体破坏出现食管黏膜萎缩、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等非特异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累及,以周围神经损害多见,可出现感觉、运动神经异常,偏瘫,横断性脊髓炎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舌红、唇裂,口角干燥皲裂,口腔疼痛并影响味觉和嗅觉。可伴有荨麻疹样皮疹、结节红斑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症状,部分患者因并发症就诊时才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并发症肺间质病变
主要表现为咳嗽、活动后气喘,胸部高分辨CT显示肺部呈磨玻璃样改变,严重者形成肺纤维化。
桥本甲状腺炎
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异常,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下降,甲状腺相关抗体如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TGAb)阳性,B超发现甲状腺结节。
淋巴瘤
表现为唾液腺体、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内脏淋巴结及脾脏肿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淋巴结组织活检能明确诊断。
肾小球肾炎
干燥综合征患者病灶有可能会累及肾部,出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一系列症状。
就医干燥综合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干燥综合征家族史、已感染病毒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自身是否存在疑似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若出现疑似症状,如长期口干、眼干涩等,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一般体格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干燥综合征的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眼干、眼睛烧灼感、口干等症状,高度怀疑干燥综合征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干燥综合征的患者,若出现周身不适、紫癜样皮疹及关节痛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风湿免疫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也可到相关科室就诊,如眼干、眼睛烧灼感,可到眼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什么时候出现的口腔黏膜干燥、眼干症状?
最近尿量有没有增多或减少?
自己父亲或者母亲有此类症状吗?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紫癜样皮疹、关节痛、干咳、持续腮腺肿大等症状)
抵抗力怎么样,平时爱得病吗?
需要做的检查影像学检查
可以通过B超或者CT检查观察患者的唾液腺,观察它形态、大小以及位置是否改变。
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球蛋白增高,伴胆汁性肝硬化者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增高、转氨酶增高、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增高,当存在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时可出现低血钾。
免疫血清学检查
血清球蛋白增加,IgG、IgA及IgM水平都较高,多数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有的有冷球蛋白血症。抗核抗体常存在,主要为均质型及斑点型。Ro/SSA、La/SSB自身抗体在本病中高频出现。
泪腺功能检测
泪液滤纸浸湿试验Ⅰ(Schirmertest)、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试验结果异常,结膜活检见灶性淋巴细胞浸润。
Schirmer试验:以5mm×35mm滤纸在5mm处折弯成直角,高温消毒后放入结膜囊内观察泪液湿润滤纸的长度,≤5mm/5min为阳性。
泪膜破碎时间(BUT试验) :< 10秒为不正常。
角膜染色指数用:2%荧光素或1%孟加拉红做角膜活体染色,可使无泪膜形成的角膜区着色,在裂隙灯下检查染色斑点的强度及形态,若≥4为阳性。
涎腺功能检测
唾液流率测定:用中空导管相连的小吸盘以负压吸附于单侧腮腺导管开口处,收集唾液分泌量,正常人>0.5ml/min。若≤1. 5ml/15min为阳性。
腮腺造影:观察碘油的分布和停留时间,明确腮腺及其导管的形态。
涎腺同位素扫描:观察99mm锝化合物的摄取、浓缩和排泄能力。
唇腺活检
唇腺组织中聚集的淋巴细胞50个以上为一个病灶,计数4mm^2组织中的病灶数,若≥1个病灶为阳性,是诊断本病的一种敏感而又特异的方法。
诊断标准典型干燥综合征症状:口腔黏膜干燥、眼干、眼睛烧灼感、紫癜样皮疹、关节痛、干咳、持续腮腺肿大等症状。
血清球蛋白增高、IgG、IgA及IgM水平都较高。
唇腺活检常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浸润灶。
ANA阳性,抗SSA抗体阳性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好发于青年女性,常伴发热、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脱发、关节肿痛,血尿、蛋白尿常见,血清学检查有特征性的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低补体血症,出现明显口眼干症状、肾小管酸中毒者少见,干燥综合征一般只出现口眼干燥的症状,不会出现面部红斑。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以对称性多关节肿痛、晨僵为突出特点,除类风湿因子阳性外,还会检测到特异性较高的抗CCP抗体,关节病变呈进展性,X线检查能看到关节破坏,晚期可出现特征性的关节畸形;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病人的关节症状远不如类风湿关节炎明显和严重,极少有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受限。
治疗由于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因此尚无根治方法,主要目标是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和防治继发感染。
治疗周期 干燥综合征目前尚不能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 一般治疗口干燥症
减轻口干较为困难,人工涎液的效果不理想。目前较为实用的是补充水分,使用含氟的漱口液,保持口腔清洁,减少龋齿和口腔继发感染的可能。
干燥性角结膜炎
人工泪液:人工泪液可以治疗眼干燥症,一种是0.9%的生理盐水和其他电解质,代替泪液中的水分;另一种是具有固水作用的羧甲基纤维素或葡聚糖以增加人工泪液的黏性,可在眼球表层形成一层薄膜,延长人工泪液的保湿时间,从而减少人工泪液的使用次数,含有透明质酸钠的人工泪液可以改善眼干燥症,加速眼球表面的损伤修复。
增加空气湿度: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有助于保持眼睛湿润,最好使用蒸馏水。另有特制的含水眼罩可以减轻眼睛水分的蒸发。另外,干燥综合征患者应该避免使用抗胆碱能和抗组胺类药物。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
对合并有神经系统、肾小球肾炎、肺间质性病变、肝脏损害、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血小板减低、肌炎等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剂量应根据病情轻重决定,肾小管酸中毒的患者首选替代疗法,但是如果是新发病例,或者是肾脏病理显示为小管及其周围以炎性病变为主的,也可以考虑激素或加免疫抑制剂治疗。
羟基氯喹
可以降低干燥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在一些研究中也可以改善涎腺功能。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当患者除口、眼干的症状外,还出现关节肌肉疼痛、乏力以及低热等全身症状时,羟氯喹是一个合理的治疗选择。
其他免疫抑制剂
对于病情进展迅速者可合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出现恶性淋巴瘤者,宜积极及时的进行联合化疗;对于出现神经系统受累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同时应用环磷酰胺,可静脉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连用3~5天,需要时可以重复使用;对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者应使用熊脱氧胆酸。
生物制剂
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异常激活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利妥昔单抗最早被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行B细胞清除治疗可以改善干燥综合征病情,对干燥综合征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且对于有严重的关节炎、血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相关的淋巴瘤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手术治疗干燥综合征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眼内异物感、或灼或痒或痛、双目干涩、少泪或无泪、目红、目珠频繁眨动、舌红少苔、脉沉细涩或数,多提示肝肾阴虚,需养肝滋肾、润燥明目,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口腔干燥、气短乏力、纳差、腹胀、肢体酸软、便稀、或低热、嗅觉欠敏、易感冒、舌红少苔、脉虚无力,多提示气虚津伤,需益气养阴润燥,可用生脉散加减。
形瘦肤干、眼眶黧黑、关节疼痛固定、舌紫暗少津、脉沉涩,多提示瘀血阻络,需活血化瘀通络,常用大黄虫丸加减。
预后干燥综合征为慢性病程,口、眼干燥症状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病变仅局限于唾液腺、泪腺、皮肤黏膜等外分泌腺体者预后良好。内脏损害中出现进行性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中枢神经病变、肾小管酸中毒、急性胰腺炎和淋巴瘤者,则预后较差。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后大多病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但停止治疗又可复发。
能否治愈干燥综合征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干燥综合征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干燥综合征治疗刚开始,至少每1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可6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干燥综合征无特殊饮食宜忌,适量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鱼类、肝、水果、蔬菜,避免刺激性食物,忌饮酒、吸烟、浓茶等即可。
宜吃
阿胶 海鲜 燕窝 枣 核桃 红枣 枸杞 甘蔗 香菇 查看更多>少吃
牛肉 茶慎吃
红参 葱 胡椒 油炸食物 羊肉 狗肉 肉桂 蒜 辣椒 查看更多> 护理干燥综合征会出现乏力、低热,以及溃疡等症状。患者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上要保持耐心,要加强饮食调理,注意保暖,避免到到人群密集的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居室环境也要保持安静、整洁、卫生,以及勤通风换气、保证空气的流通,另外也要注意室内的温湿度适宜,做好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的护理和保养,避免用手经常揉搓眼睛、过度劳累、长时间看手机和电脑。
日常护理增加空气湿度: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有助于保持眼睛湿润,最好使用蒸馏水。另有特制的含水眼罩可以减轻眼睛水分的蒸发。
干燥综合征患者应该避免使用抗胆碱能和抗组胺类药物。
注意防护眼睛,一旦出现不适应滴眼药改善。
使自己皮肤不要太干燥,保持湿润。
避免过于暴晒,可以适当涂抹防晒霜。
特殊注意事项患者要保持口腔清洁,多漱口,因为唾液分泌的减少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甚至反复产生霉菌感染。对于眼干,患者要反复点眼药水,使用人工泪液,但建议选用小包装眼药水。
预防由于干燥综合征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
预防措施暂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34-438.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29-832.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645-2647.
[4]《中华医学研究精览文库》编委会.中华医学研究精览文库内科卷(下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80.
[5]汤毅.石学敏中医技法临证精讲丛书-石学敏膏方临证精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45.
[6]山东省卫生厅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