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

概述

黑热病是白蛉叮咬传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主要临床症状为慢性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血细胞三系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多。临床上常应用药物治疗,当多种治疗无效时可能采取手术治疗,该疾病治愈后可有持久的免疫力。

黑热病

就诊科室: 感染科、呼吸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kala-azar 疾病别称: 内脏利什曼病、内脏利什曼原虫病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继发细菌性感染、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6个月~1年 临床症状: 不规则的发热、消瘦、肝脾肿大、贫血 好发人群: 儿童、外地新入疫区的成年人、免疫缺陷者、户外工作者、易受蚊虫叮咬的人 常用药物: 葡萄糖酸锑钠、戊烷脒、两性霉素B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测 疾病分类

人源型

主要见于平原地区,以较大儿童及青壮年发病居多。

犬源型

主要见于丘陵山区,1~10岁患儿占81%以上。

自然疫源型

主要分布于中亚荒漠地区。

病因

黑热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白蛉叮咬或接触患者或者病犬引起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或病犬,雌性白蛉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或逗留史及长期野外活动史的人患病几率更高。

主要病因

人源型

平原地区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常因直接接触黑热病病人或被感染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叮咬引起流行,此称为人源型。

犬源型

西北丘陵地区病犬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多通过直接接触黑热病病犬被感染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叮咬,从而受到感染,此型多为散发病例。

自然疫源型

在内蒙古、新疆等荒漠地区,患者常因直接接触患病野生动物或被感染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叮咬引起黑热病。

诱发因素

近期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或逗留史

曾去过我国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中,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市郊等16个省市自治区。

近期有野外活动史

特别是活动在新疆和内蒙古的某些荒漠地区,更容易受白蛉叮咬而感染。

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被感染的几率越大。

免疫缺陷

身体有免疫缺陷更容易感染此病。

流行病学

黑热病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很广,亚、非、欧、美等地区均有本病流行。我国黑热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潜伏期长短不一,起病缓慢,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农村较城市多发。我国每年会新发该疾病400余例,其中新疆、甘肃、四川所占比重较大。

传播途径

雌性白蛉叮咬是黑热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可经口腔黏膜、破损皮肤、胎盘、母婴传播或输血传播。

好发人群

儿童及外地新入疫区的成年人。

免疫缺陷者,如器官移植及接受其他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户外工作者、易受蚊虫叮咬的人等。

男性较女性更易患病。

症状

黑热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脾、肝及淋巴结肿大,贫血、营养不良等,严重者可并发继发细菌性感染、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其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个月。

典型症状

发热

多数患者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

肝脾淋巴结肿大

脾脏呈进行性增大,肝轻度至中度增大,质软。淋巴结亦为轻度至中度肿大。

贫血及消瘦

部分患者晚期会出现贫血、体重下降。

症状反复发作

部分患者病程中可出现缓解期,表现为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血常规好转,持续数周后又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数月。

其他症状

皮损

见于皮肤性黑热病患者中,皮损类型为结节、斑丘疹,结节为肉芽肿样,可连成片,不破溃亦很少自愈,面颈部多见。

浅表淋巴结大

见于淋巴性黑热病患者中,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浅表淋巴结大,尤以腹股沟部多见,其大小不一,为花生米或蚕豆样大小,无红肿或压痛。

并发症

继发细菌性感染

易并发肺部炎症、细菌性痢疾、齿龈溃烂、走马疳等,不同的感染表现不同。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表现为高热、极度衰竭、口咽部溃疡、坏死、局部淋巴结肿胀,外周血象中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就医

来自或曾到过本病流行区的人,如果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肝脾肿大以及贫血,应及时去感染科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注意与疟疾、霍奇金病鉴别。

就医指征

来自或曾到过本病流行区的长期发热患者,应怀疑本病并进一步就医检查。

患者出现反复的慢性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肝脾肿大以及贫血,检查发现血细胞三系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者,高度怀疑是黑热病时,应及时进行治疗。

已确诊为黑热病,症状缓解后又出现发热、肝脾大等症状者,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并发肺炎等,可到呼吸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最近是否接触过黑热病患者?

最近是否有过高热史?

近期有无黑热病高发区居住史?(如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村)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

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需要做的检查

问诊及临床表现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曾有再流行区居住、逗留史;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肝脾肿大现象。

血常规检查

黑热病病人表现为血细胞三系减少,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但不能确诊黑热病。

肝功能检查

检查患者肝功能中转氨酶偶是否升高,以及球蛋白、白蛋白、A/G情况,肝功能检查对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病原学检查

涂片法

以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此法最为常用,原虫检出率为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为46%~87%。也可做淋巴结活检,脾脏和肝脏穿刺涂片阳性率高达90%~99%,但因为有一定危险性而很少采用。

培养法

如原虫量少涂片检查阴性,可将穿刺物做利什曼原虫培养。可进行培养法,若查见活动的前鞭毛体,则判为阳性结果,该方法比涂片法更为敏感。

血清免疫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原

可用于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可有假阳性。

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

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可重复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单克隆抗体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可检测循环抗原,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检测时间,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用于早期诊断,亦可用于疗效评估。

诊断标准

患者有流行区居住或逗留史,多因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就诊,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

怀疑为黑热病时,应尽早行骨髓、淋巴结或脾、肝组织穿刺涂片,找到病原体是确诊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其他长期发热、脾大及白细胞减低的疾病鉴别。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潜伏期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7~30天不等,疟疾在潜伏期无症状,典型症状是呈周期性、规律性发作的寒战、高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全身乏力酸痛等,间日疟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隔两日发作一次,而恶性疟发作无规律性。由于两种疾病的病原体不同,因此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霍奇金病

即霍奇金病淋巴瘤,是淋巴瘤的一种独特类型,为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霍奇金淋巴瘤病因至今不明,90%患者以淋巴结肿大就诊,大多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和纵隔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饮酒后出现疼痛是淋巴瘤诊断相对特异的表现。大多数黑热病患者无淋巴肿大表现,可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病原体可以与霍奇金病进行鉴别。

治疗

黑热病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脾高度肿大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患者应配合医护人员积极进行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

治疗周期 黑热病患者治疗周期一般在半年到1年,具体时间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一般治疗

黑热病患者发热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整洁,经常通风换气,病人宜穿透气、棉制衣服,避免衣服过厚而阻碍散热,若有寒战应保暖。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给予输血或输注粒细胞以及抗感染治疗。

药物治疗

锑剂治疗

静脉或肌内注射葡萄糖酸锑钠为首选药物,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本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偶可引起肝肾损害,诱发糖尿病,如治疗中血白细胞尤其中性粒细胞继续减少,则暂停治疗,有心脏病、肝病者慎用。

戊烷脒、两性霉素B

其疗程长、复发率高、毒副作用较大、疗效较差,故仅用于锑剂过敏、无效或并有粒细胞缺乏症者。

手术治疗

多种治疗无效,病原体仍可查到,脾明显肿大并伴脾功能亢进者,应行脾切除术,术后再用锑剂治疗,以达到根治目的。主要手术方式为脾切除术,脾切除术广泛应用于脾破裂、游走脾、脾局部感染或肿瘤、囊肿、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等,引起充血性脾肿大等疾病。全身状况很差的患者,常需适当延长手术准备时间,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禁忌手术治疗。

预后

黑热病病死率高,其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死率高达95%,早期发现采用特效治疗后病死率可下降至1%左右,黑热病经积极治疗可以治愈,治愈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无后遗症状,不影响寿命。

能否治愈

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黑热病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如果患者未予以治疗,2~3年内患者会因发病而死亡,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后,多数可治愈,治愈后不影响寿命。

后遗症

黑热病患者治愈后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少数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会有肝脾肿大、贫血。

复诊

易至少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复查一年以上。

本病常在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在此期间内如出现发热等不适,需及时就诊。

饮食

黑热病患者宜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多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减少脂肪摄入,忌食辛辣、温热食物。

饮食调理

以富含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如胡萝卜、白菜、菜花、圆白菜、香蕉、芒果等。

避免食用雪糕、辣椒等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低脂饮食、低胆固醇饮食,减少动物脂肪特别是动物油的摄入。

护理

黑热病患者的护理以保持正常的营养供应,增强机体抵抗力为主,还需避免发生继发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日常护理

黑热病患者发热期应卧床休息。

患者应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禁烟、戒酒,勤刷牙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发现龋齿及时诊治。

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可遵医嘱前往医院行病原学检查,主要监测体内是否有病原体,以确定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

黑热病与其它内科疾病相比最大特点是对周围人群具有传染性,容易使别人产生恐惧心理,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针对这种心理,家属要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疏导,稳定患者情绪,给予理解和同情,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特殊注意事项

黑热病患者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家属探视,做好隔离工作,防止传染源的传播,切断传染途径。

预防

黑热病是传染性疾病,所以主要避免在流行季节到流行区旅行或居住,在野外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发生感染要主动与他人隔离,切断传播途径。

早期筛查

有疫区居住史或逗留史的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近期接触的人群中有黑热病患者,应该去医院排查是否感染。

预防措施

一旦怀疑患有高热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同时消灭贮存宿主犬,喷洒杀虫剂消灭白蛉,疫区家庭用细孔纱门、纱窗做好家庭防护。

对自然疫源型黑热病的控制比较困难,主要在于消灭野生白蛉以及做好个人防护。野外工作时在身体暴露部位可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抹,以防白蛉叮咬。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9.

[2]穆少丽.黑热病的治疗及护理(附2例报告)[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009):1152-115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4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