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
腹外疝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主要有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白线疝等,其中以腹股沟疝最为常见。常见症状为人体在站立、行走、劳动或腹压增高时体表可见肿块突出,质地一般较为柔软,患者休息、平卧或用手推肿块即可消失。
就诊科室: 普外科 是否医保: 否 英文名称: external abdominal hernia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肠梗阻、脓毒症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可复性肿块、腹胀、腹痛 好发人群: 年老体弱者、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者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腹股沟斜疝、脂肪瘤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 疾病分类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
易复性疝
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
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应状者,称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
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展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嵌顿性疝如不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按腹外疝的发生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大腿根部三角形区域)的腹外疝,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
股疝
疝囊经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
其他腹外疝
包括切口疝(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的疝)、脐疝(疝囊通过脐环突出的疝)、白线疝(发生于腹壁正中线的疝)。
病因腹外疝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包括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
主要病因腹壁强度降低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
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遗传因素、长期吸烟等可能与腹外疝的发生有关,吸烟的直疝病人血浆中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可导致腹壁强度降低。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腹内压持续或瞬时的增高是产生腹外疝的诱因。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则不致发生疝。
诱发因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容易诱发腹外疝。
举重物、妊娠、腹水、长期慢性咳嗽、便秘可导致腹压增加,易诱发腹外疝。
流行病学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各种疝病的75%~90%。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腹股沟直疝常见于老年体弱者,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
好发人群老年体弱者,由于腹壁强度降低容易发生腹外疝。
长期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者,由于腹内压持续或突然增加,易发生腹外疝。
婴幼儿腹壁肌肉薄弱,易在哭闹时使腹部压力升高,出现脐疝、腹股沟疝。
腹外疝主要表现为腹部不定时出现肿块,常与站立时或腹压增加时肿块突出,早期通过平卧或用手按压后可消失或变小。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肠粘连、肠梗阻,少数患者出现嵌顿,未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绞窄,甚至感染。
典型症状腹股沟斜疝
易复性斜疝
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难复性斜疝
除胀痛稍重外,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斜疝
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绞窄性疝。
绞窄性斜疝
临床症状多较严重,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缓解。
腹股沟直疝
常见于年老体弱者,主要表现为病人站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平卧后疝块多能自行回纳腹腔而消失,极少发生嵌顿。
股疝
平时无症状,多偶然发现。疝块往往不大,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突起。
切口疝
多数病人无特殊不适,如果切口疝较大,可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
脐疝
小儿脐疝
患儿啼哭时出现脐部肿块,安静平卧时肿块消失,极少发生嵌顿和绞窄。
成人脐疝
因疝环狭小,成人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如果是孕妇或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有时会发生自发性或外伤性穿破。
并发症肠梗阻
嵌顿内容物为肠道时容易伴发肠梗阻。
肠穿孔
发生嵌顿疝时,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展为绞窄性疝,可发生肠穿孔,表现为剧烈腹痛。
脓毒症
绞窄时间较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可发生脓毒血症,表现为寒战、高热等毒血症状。
就医部分腹外疝患者只有可复性包块突出表现,无疼痛等其他不适,容易忽略,但腹外疝病情进站后,会带来疼痛不适,故建议患者出现时隐时现的包块,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腹壁出现时有时无、或大或小的包块时应及时就医。
既往腹壁可复性包块,出现不能还纳,伴或不伴有局部疼痛及腹痛,需及时就医。
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怀疑是腹股沟疝嵌顿,需立即就医。
已经确诊的腹外疝患者,出现嵌顿情况,亦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患者需就诊于普外科。
医生询问病情有什么症状?持续多长时间?变换体位后有什么变化?
包块突出时有没有疼痛感?
包块有没有不能还纳的情况?
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
平素身体状况如何?参加锻炼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根据可复性包块的症状和体征基本可做出诊断,若诊断不明确或有困难时可辅以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B超可明确诊断,并判断疝气类型、大小、缺损等。
腹部CT
可明确疝环具体位置和缺损大小,并了解疝内容物。
腹部立位平片
如出现疝内容物嵌顿,可了解嵌顿肠管梗阻情况。
钡剂造影
如考虑疝内容物为肠管,并有粘连,可行此检查。
诊断标准医生根据患者可复性包块的症状及体征,大多情况下即可确诊。进一步明确诊断需完善B超检查,同时判断腹外疝的具体类型。
鉴别诊断腹股沟疝可与以下疾病鉴别:
股疝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治疗腹外疝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手术是治愈成人疝气的唯一有效手段。婴幼儿有自愈可能,只要没有发生嵌顿,可暂时保守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短期手术治疗即可,手术时间多在0.5~2个小时。 手术治疗2岁以上小儿腹股沟疝无自愈趋势者,宜行手术高位结扎疝囊。
少年、儿童较小的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后,修补时无需将精索移位。青壮年应将精索移位至腹外斜肌腱膜下;老年和巨大的腹股沟斜疝,必须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修复,并将精索移位至皮下。
股疝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或下方做切口,切勿损伤疝内容物,将疝囊切除缝扎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陷窝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以关闭股环。疑有绞窄疝时,以做腹股沟韧带上方切口为宜。
嵌顿性或绞窄性疝应立即手术,通常采取单纯疝囊高位结扎,避免施行修补手术;腹壁的缺损应在以后另作择期手术以加强之;但如在术前用药或麻醉后自行复位,应严密观察24小时,根据病情决定手术时间。除2岁以下小儿发病在4小时内可试行手法复位外,不应强行复位。
腹白线疝如有疼痛者,宜修补白线裂孔,切口疝应手术修补。
其他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年老体弱或佳在其他严重疾病面禁忌手木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内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但要注意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
预后腹外疝通常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预后多良好。如果未及时处理,延误治疗时机,肠管受压或绞窄,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甚至脓毒血症等,危及生命。
能否治愈该病经规范手术治疗能治愈。
能活多久规范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再次出现相同的临床症状应及时诊治。
饮食腹外疝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粗纤维食物及蔬菜、水果,忌食生冷、刺激和油腻之品,防止引起便秘。
饮食调理主食方面,可多吃些粗粮杂粮,可以助于消化,便于排便。
平常多吃助消化的的水果、蔬菜,比如苹果、葡萄、橙子、猕猴桃、西红柿、茄子等。
建议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淡盐水、睡前可以喝一杯蜂蜜,以保持排便通畅。
护理腹外疝患者的护理以避免导致疾病的高危因素为主,术后还需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发生感染。
日常护理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腹内压持续或突然增高。
患者应避免搬运重物、重体力活。
术后避免伤口沾水,应保证伤口的清洁。
病情监测观察腹股沟区是否出现肿块,肿块是否有增大的趋势,是否存在胀痛感,如果出现上述情况,需及时复诊。
若患者出现急性、剧烈腹痛,说明可能出现嵌顿性疝或绞窄性疝,需立即就医。
预防由于腹内压增高会诱导腹外疝的发生,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预防措施有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应及时就诊,治疗原发病。
避免长时间做重体力活,防止腹内压突然增高。
均衡饮食,适当食用易消化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证大便通畅。
婴幼儿易发生腹外疝,故在护理婴幼儿时,多加关注孩子的腹股沟或阴囊处是否有异常包块,同时需避免宝宝大声哭闹,不宜让孩子过早站立。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忠.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