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下出血

概述

结膜下出血是结膜下小血管破裂或者其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强时,血液进入结膜下组织间隙中,表现为出血早期白眼球处鲜红色外观。随着出血逐渐消散变为棕黄色,最后完全吸收消散。两天以内可以考虑冷敷,阻止出血继续发生,两天以上可以考虑热敷,促进出血吸收痊愈。由于球结膜组织疏松,出血后容易积聚成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中老年人多见,一般半月以上自行恢复正常,预后好,不影响视力。

结膜下出血

就诊科室: 眼科、急诊科、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SCH 疾病别称: 球结膜下出血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无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眼睛畏光、流泪、异物感、出血 好发人群: 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患者、结膜炎症患者、血液疾病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肾炎患者 常用药物: 人工泪液滴眼液、抗生素滴眼液 常用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可能的病因分为原发性结膜下出血和继发性结膜下出血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

不伴明显原因的结膜下出血。临床极少能找到结膜下出血原因。

继发性结膜下出血

伴发于炎症、外伤、剧烈咳嗽、呕吐、胸腹压升高以及影响凝血系统功能的全身疾病等引起的球结膜下出血。

病因

结膜下出血的病因极为复杂,有原发性结膜下出血和继发性结膜下出血。临床上以原发性结膜下出血最为常见,极少能够找到确切原因。继发性结膜下出血可能由炎症、外伤、剧烈咳嗽、呕吐、胸腹压升高引起。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可由年龄老化、血管脆弱等因素诱发。

主要病因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原因不明,该类型是临床常见类型,平时所说的结膜下出血属于此类。

继发性结膜下出血

继发性结膜下出血有一定病因可查,如用力揉、碰、撞眼能使结膜下小血管破裂、出血。另外,剧烈地咳嗽、大便用力、高血压、动脉硬化、炎症、血液疾病患者或结膜下注射药物等都可发生结膜下出血。

诱发因素

年龄老化、血管脆弱,容易诱发结膜下出血。

流行病学

结膜下出血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各年龄段均可以发生,以中、老年人多见,具体的发病率目前无确切数据。

好发人群

高血压病患者

因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其血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在腹腔或是胸腔压力突然增大时,容易发生结膜下出血。

动脉硬化患者

因血管弹性的减弱以及脆性的增加,容易发生破裂,导致结膜下出血。

结膜炎症患者

结膜的炎症可使结膜下血管扩张、血管渗出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大,继而容易发生该病。

血液疾病患者

如血友病、白血病等患者,其出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较普通人更易发生结膜下出血。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可是血液凝集时间延长,从而易发生结膜下出血。

肾炎患者

肾炎合并重度贫血时,可导致其他部位出血。

症状

结膜下出血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有的人偶有异物感、酸胀。都有典型体征,早期白眼球处鲜红出血,随着时间推移中晚期表现棕黄色出血,最后出血吸收消失。不影响视力,无并发症发生,继发性结膜下出血可以伴有原发病症状体征。

典型症状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

典型体征

早期白眼球处鲜红出血,随着时间推移,中晚期表现棕黄色出血,最后出血吸收消失。

其他症状

可伴有眼睛异物感、酸胀不适等,无明显可以查出的病因。

继发性结膜下出血

原发病是主要典型症状,如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具有传染性,可以引起广泛流行。眼睛可出现畏光、流泪、异物感等症状,可见水样眼分泌物,结膜出血呈现点状片状,从上方球结膜开始向下方球结膜蔓延,睑结膜可见淋巴滤泡,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其他症状

继发性细菌性结膜下出血可以有眼睑疼痛,角膜点状浸润或者溃疡形成体征。

就医

结膜下出血患者如出现怕光、流泪、疼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眼科检查,使用眼科仪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本病需要与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等鉴别。

就医指征

对于中老年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眼科体检,确保眼睛安全。

在眼科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白眼球处出血,偶有异物感、酸胀不适等症状,高度怀疑结膜下出血时,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怕光、流泪、疼痛,应立即就医,排除继发性结膜下出血。

就诊科室

结膜下出血一般就诊于眼科。

若患者外伤引起的,可能就诊于外科或者急诊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出血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异物感、酸胀等)

其他部位是否有出血?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进行过眼部手术?

需要做的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裂隙灯下可见结膜下出血,无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等结膜炎表现。出血早期白眼球处鲜红色,随着时间推移,变为棕黄色,最后出血吸收消失。

荧光素染色试验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荧光素无染色。

血常规

目的为明确患者有无血液相关疾病,判断结膜下出血的病因。

诊断标准

患者存在结膜下出血的相关症状,即眼睛异物感、酸胀不适、畏光、流泪等。裂隙灯检查发现结膜下出血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一般不需要治疗,观察就可以。可以考虑早期2天以内冷敷阻止出血再次发生,2天以后热敷加速出血吸收痊愈,部分有眼球异物感患者可通过人工泪液滴眼液治疗。

治疗周期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半月以上自行吸收痊愈。 一般治疗

结膜下出血患者两天以内冷敷,阻止再次出血,两天以上热敷加速出血吸收痊愈。

药物治疗

结膜下出血患者出现眼部异物感时可以考虑人工泪液滴眼液或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手术治疗

结膜下出血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结膜下出血预后好,也不影响视力,一般半月以上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寿命。患者可以考虑每周行裂隙灯显微镜复查一次。

能否治愈

结膜下出血一般半月以上自行吸收痊愈,预后较好。

能活多久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半月以上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寿命。

复诊

原发性结膜下出血早期可以考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排除继发性结膜下出血引起,以后可以考虑每周复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结膜下出血患者无需进行特殊饮食调理。

护理

结膜下出血患者日常要注意避免外力、暴力刺激眼部以及注意眼睛休息,避免长时间用眼导致眼疲劳。本病患者日常要注意出血症状的监测,同时要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等可能引起结膜下出血复发的情况。

日常护理

结膜下出血患者不要揉眼睛,避免外力、暴力刺激。

注意眼睛休息,避免长时间用眼导致眼疲劳。

特殊注意事项

防止结膜下出血再次发生,如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等。

预防 早期筛查

对于成年人的结膜下出血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裂隙灯显微镜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预防措施

日常避免暴力揉眼,避免剧烈呕吐、咳嗽等。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注意积极治疗。

存在动脉硬化者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并注意适当的身体锻炼,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容易发生便秘的患者应注意饮食的合理,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发生便秘时可考虑应用相关药物,避免过度用力排便。

参考文献

[1]葛坚,王宁利.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张旭东.实用眼科学[M].科学出版社,201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402.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