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症

概述

臀肌挛缩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表现出特殊的症状、体征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多发于儿童,双侧多见,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和功能锻炼进行恢复。

臀肌挛缩症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疾病别称: 臀肌挛缩症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窦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骨盆倾斜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关节内旋、内收活动障碍 好发人群: 反复臀部肌肉注射的人群、先天性肌肉发育不良的人群、瘢痕体质的人群、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鉴别诊断: 急性肌萎缩、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菱缩 常用检查: X线、CT、核磁共振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病变组织涉及的部位,可将本病分为三型:单纯臀大肌挛缩型、单纯臀中肌挛缩型、复合挛缩型(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挛缩)。

病因

儿童属于臀肌挛缩症易感人群,主要有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见于遗传、瘢痕体质等,后天性因素可能和儿童特殊的免疫状态相关,还与外伤、感染、遗传以及臀部反复多次肌肉注射等原因有关。

主要病因

注射因素

儿童臀部注射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和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青霉素类药物,特别是苯甲醇作为溶解剂的青霉素,具有造成骨骼肌纤维变性的副作用,最终导致臀肌局部组织变性而发生挛缩。

免疫因素

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局部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缺氧,刺激局部产生成纤维细胞,使臀肌纤维变性、坏死。

外伤、感染等因素

臀部软组织感染后可向周围扩散,扩散至筋膜,可导致纤维瘢痕组织增生,大腿肌肉挛缩,此外臀部外伤后淤血、水肿,也可以造成局部组织挛缩。

遗传特发因素

比较少见,臀肌挛缩可能有一定的遗传性。

诱发因素

体型瘦削

在臀肌挛缩患儿中重度患儿往往以体型瘦削、体脂含量较少的居多,由于体型瘦削的人皮下脂肪少,在肌肉注射时不能有效地包裹吸收药液,从而使药物直接刺激到肌肉、肌膜以及筋膜组织,导致严重的挛缩病变。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可能与臀肌挛缩症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

臀肌挛缩症好发于儿童,其中以男性多见,国内儿童发病率为1.0%~2.4%。

好发人群

反复肌肉注射的患儿:体质虚弱且易出现呼吸道、肠道等感染,需反复肌肉注射治疗的患儿。

先天性肌肉发育不良的人群:部分学者认为本病是先天性肌肉发育不良所致。

其他:瘢痕体质、免疫功能异常及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能发生本病。

症状

臀肌挛缩症的典型症状为髋关节功能障碍,表现为特有的步态和体征,患儿常表现蹲坐时姿势异常、步态异常等,其并发症主要为术后并发症,如骨盆倾斜等。

典型症状

本病主要表现髋关节功能障碍,姿势和步态异常,如只能小步幅慢跑,快步时呈跳跃状;下蹲时双膝关节不能并拢,两腿分开呈蛙式位;严重时坐位屈膝屈髋90度,无法完成并膝或“翘二郎腿”;仰卧位时,上面那条腿膝盖放不到床上,双膝关节分开;站立时呈“外八字”,行走如鸭子,步履蹒跚。

其他症状

关节弹响

该症状常见于臀肌挛缩症,但不是特征性的表现,主要见于患儿屈髋或下蹲时,若将双手放在臀部骨头凸起处,可触及有有明显的条索状物(或块状物)在骨头表面滑动或发出响声。

并发症

窦道形成

患者因体质差、伤口血肿、感染、引流口不愈合,则容易形成慢性窦道。

坐骨神经损伤

导致该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如下:

切口偏后下,靠近坐骨神经体表投影。

选用小切口,在非直视下松解挛缩组织,手术盲目性大,易损伤坐骨神经。

手术粗暴,用钳夹、牵拉等刺激神经,可造成神经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

巨大血肿或疤痕压迫。

骨盆倾斜

双侧病变或挛缩程度不一致,导致双侧髂前上棘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双下肢出现假性不等长,跛行步态。

双侧分次手术间隔时间过长,超过半年以上。

就医

儿童有反复臀部肌肉注射、局部外伤、感染史并出现相应症状及体征者,需要及时就诊于儿科,进行X线、CT、核磁共振检查,臀肌挛缩症注意与急性肌萎缩、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相鉴别。

就医指征

男性儿童有反复臀部肌肉注射,局部外伤、感染史并出现相应症状及体征者,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儿童如出现姿势和步态异常,局部生理特征异常改变等,应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新生儿首先考虑去儿科就诊,有骨折病史者优先考虑去骨科。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有什么异常表现?(髋关节功能障碍、姿势和步态异常等症状)

症状持续有多久了?

既往有无臀部及髋关节部位其他病史?

既往有什么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本病?

需要做的检查

X线检查

一般多无特殊异常表现,部分患儿出现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的夹角增大,股骨头指数有所下降,后期出现并发症时可见骨盆畸形、脊柱侧弯等异常。

CT检查

前期由于炎症可能在臀部局部出现低密度区,后期由于肌肉筋膜组织纤维化,可见肌肉组织缩小、密度增高,肌间隙增宽,后期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

MRI检查

MRI常规及特殊序列不仅能显示病变处臀大肌、臀中肌的萎缩程度,观察肌间隔有无增宽,还能显示挛缩纤维带的信号情况,形态是否规则以及走向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为与其它异常发育性疾病鉴别,还需检测微量元素、生长激素及内分泌等检查,考虑手术之前还需做常规术前检查,比如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传染病等检查。

诊断标准

病史

患者有反复臀部肌肉注射、局部外伤、感染史。

症状

患者常有髋关节功能障碍,姿势和步态异常以及弹响髋。

X线检查

前期由于炎症可能在臀部局部出现低密度区成像,后期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

鉴别诊断

急性肌萎缩

包括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周围神经炎等,一般为神经源性萎缩,临床表现为肌萎缩先发生,瘫痪后发生,以瘫痪为主,发病速度与神经损害速度及程度相关。该病可根据症状及病史与本病进行鉴别。

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菱缩

常见疾病有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和进行性脊髓型肌肉萎缩症,此外,还有脊髓空洞症、慢性前角灰质炎、脊髓血管畸形和床风等。临床表现以四肢远端为主,两侧基本对称,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前。该病常为神经源性萎缩,可与臀肌挛缩症进行鉴别。

治疗

手术松解是臀肌挛缩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早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效果的有效保证,治疗周期一般为短期治疗。

治疗周期 臀肌挛缩症一般为短期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臀肌挛缩症患儿一般不采用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开放式手术治疗

开放式手术治疗就是传统的手术切开皮肤的治疗方式。在患肢皮肤做一切口,切开皮下达深筋膜,见白色硬性纤维条索,用剥离器沿其表面剥离,充分暴露挛缩范围,松解、切断挛缩的臀肌及筋膜组织,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加压包扎。手术切口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弧形切口、斜切口、直切口等,但开放式手术切口相对较大,术后容易遗留疤痕,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关节镜手术治疗

在很小的皮肤切口下,置入关节镜系统,使视野清晰,显示挛缩带轮廓,以射频汽化仪切割臀肌挛缩带,充分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加压包扎伤口。该方法创伤小,无需广泛肌肉分离,出血较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已逐渐成为主流,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臀肌挛缩将有更广阔的治疗前景。

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解术

对轻、中度臀肌挛缩症,采用经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顶端连线的下1/3的斜切口,显露挛缩带并分离。松解臀大肌上附着筋膜。

其他治疗

理疗后行手法按摩,患儿屈膝侧卧,采用主被动结合方法。患儿主动内收的同时,加上被动强压膝外侧,使大腿内收。

双手扶住床头,并膝下蹲锻炼,于患儿双肩部加以适度的压力,增加下蹲的力量。

两足分开站立,同时做屈髋、屈滕、并膝动作及下压膝外侧。

跷二郎腿锻炼。

训练患儿走“一”字步。

晚间睡眠时用弹力绷带将双下肢并拢捆绑,施加一持续的内收力,将双下肢垫高,使髋关节属曲90°位。

预后

臀肌挛缩症患儿一般通过手术和功能锻炼,可以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对于病程较长、存在严重畸形的患儿,不能完全恢复,一般不影响患儿自然寿命,患儿需要每月去医院进行复诊。

能否治愈

臀肌挛缩症患儿一般通过手术和功能锻炼,能维持正常肌肉收缩运动,使髋关节得到矫正,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对于病程较长,存在严重畸形的患儿不能完全恢复。

能活多久

臀肌挛缩症一般不会影响患儿自然寿命。

复诊

臀肌挛缩症患儿需要每月去医院进行复诊,以便观察病情发展。

饮食

臀肌挛缩症患儿注意营养搭配,合理膳食,避免挑食,术后患儿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并适当饮水,增进体液的循环。

饮食调理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以及新鲜蔬菜。

多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瘦肉、鸡蛋等。

多食用易消化的软食,如小米粥,并适当饮水。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蒜等。

臀肌挛缩症患儿注意均衡营养,不要养成挑食的习惯,不利于以后的生长发育。

护理

家长注意儿童对臀肌挛缩症疾病的恐惧,加强心理指导,给予适当的鼓励,及时监测患儿的病情发展,并注意防止患儿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日常护理

家长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训练后对患儿进行长期的功能锻炼管理,做到循序渐进,有计划地恢复关节功能。

减少患儿对疾病的恐惧、羞怯的心理,术后功能锻炼时不要气馁,持之以恒。

病情监测

若儿童出现姿势和步态异常,如下肢无法闭拢等,严重影响其正常行走和生活质量时,需到儿科或骨科就诊,并注意防止患儿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心理护理

家长注意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多给予患儿鼓励,并陪同患儿一起进行康复训练,消除恐惧和自卑感。

预防

儿童在生长期间避免过多注射治疗,能吃药时尽量不进行肌肉注射,如果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应注意适当延长注射间隔,避免反复多次注射。定期对儿童进行体检,避免出现疾病。

早期筛查

定期对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的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运动发育、心肺检查、微量元素、内分泌功能等检查。出现局部肌肉疼痛或缓解活动障碍可做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排查。

预防措施

避免频繁或不规范的臀部肌肉注射治疗。

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增强体质,减少患病机会。

避免高危运动,避免臀部受伤。

参考文献

[1]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0.

[2]李智勇.洪江市部分地区儿童青少年臀肌挛缩症流行病学调查[J].长沙:中南大学,2010

[3]卢彩霞.臀肌挛缩症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5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