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

概述

脊柱结核因循环障碍及结核病菌感染引起椎体病变所致,患者受累的脊柱表现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椎体因病变和承重而发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弯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驼峰畸形,胸椎结核尤为明显。

脊柱结核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pinal tuberculosis 疾病别称: 脊柱痨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上肢麻木、背痛、截瘫 治疗周期: 9个月左右 临床症状: 疼痛、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寒性脓肿与窦道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结核病高发区者、老年营养较差者、原发性肺结核或消化道结核患者 常用药物: 异烟肼、利福平 常用检查: 超声、CT、X线 疾病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可将脊柱结核分为中心型、边缘型、骨膜下型、附件型四种。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椎体破坏程度及椎体序列的改变)可将脊柱结核分为Ⅰ型、Ⅱ型、Ⅲ型三种。
根据病变部位分类:

中心型

病灶位于椎体中心部,常见于儿童,主要特征为骨质破坏,椎体被压成楔形。

边缘型

也称骨骺型,常见于成人,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易侵犯椎间盘而引起椎间隙狭窄等病变。

骨膜下型

由于脓液沿着前纵韧带上下蔓延,导致相邻椎体前侧部长期被骨膜下脓肿腐蚀,可同时累及数个椎体前缘。

附件型

病变局限于棘突、横突、椎板或上下关节突等附件骨,也可能并发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造成功能损害。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类:

Ⅰ型

病变局限于椎体,无椎体塌陷、无脓肿形成、无神经损害、无后凸畸形为A。病变侵犯椎体并伴有脓肿形成和1~2个椎间盘受累,无椎体塌陷、无神经损害为B。

Ⅱ型

椎体塌陷也称病理性骨折,表现为1~2个椎间盘破坏、脓肿形成、后凸畸形、脊柱不稳定、脊柱矢状面指数<20°并伴有或不伴有神经损害。

Ⅲ型

椎体塌陷较为严重,表现为1~2个椎间盘破坏、脓肿形成、严重后凸畸形、脊柱不稳定、矢状面指数≥20°并伴有或不伴神经损害。

病因 主要病因

结核杆菌感染

脊柱结核为继发病,多发于结核杆菌感染,原发病为肺结核、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等,经血循环途径造成骨与关节结核。人体任何部位的骨骼都可以得结核,脊柱部位的结核大约占到50%,其他的比如膝关节、髋关节等很多关节也都可以得结核。

诱发因素

结核接触史

既往感染过结核、有结核家族遗传史、结核高发地区移居者是结核病的高发人群,更容易发作脊柱结核。

抵抗力低

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等会使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增加脊柱结核发生风险。

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慢性肾功不全等全身性疾病者,是脊柱结核患病的高危人群。

流行病学

发病趋势近年来有所上升,多发人群为结核病高发区者、老年营养较差者等。肺外结核有50%发生在骨关节系统,脊柱结核发病率排第一,约占所有肺外结核病例的1%~2%,其中腰椎的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

结核病患者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正常人接触到这些结核杆菌而感染。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者在接触结核杆菌后易被感染从而引发骨结核。

结核病高发区者

结核病高发区人群更易接触结核杆菌而感染。

老年营养较差者

老年营养较差者身体免疫力降低,对外界危险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易引发感染。

原发性肺结核或消化道结核患者

因其本身有致病菌存在,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至骨与关节,容易引起脊柱结核。

症状

脊柱结核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以及疼痛、神经功能障碍、脊椎畸形、有寒性脓肿与窦道形成等局部症状。受累的脊柱表现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本病会并发上肢麻木、背痛、截瘫等症。

典型症状

全身症状

患者表现为起病缓慢,有午后低热、疲倦、消瘦、盗汗、食欲缺乏与贫血等全身症状。偶见少数病情恶化急性发作出现弛张型高热,体温39℃左右,多误诊重感冒或其他急性感染。儿童常有夜啼、呆滞或性情急躁等。

局部症状

疼痛

患处局限性钝痛,早期轻,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劳累、活动后加重,在坐车震动、咳嗽、打喷嚏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活动受限

病变周围软组织受到炎症刺激,发生疼痛、保护性挛缩,影响脊柱活动。颈椎与腰椎活动度大,容易查出,胸椎活动度较小,不易查出。

脊柱畸形

主要为结核杆菌侵袭破坏造成椎体间形态结构改变所致,颈椎和腰椎可有生理前突消失,胸椎、胸腰段多以后凸畸形多见,多为角型后凸,用手触摸,一触即知。脊椎后凸畸形、弯腰受限为脊柱结核的特征表现。

神经功能障碍

不同部位脊柱结核压迫脊髓和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刺激甚至截瘫症状。相当一部分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为束带感,与脊髓病变节段相一致。一般先有运动障碍,后逐渐出现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改变,可同时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反射改变。

寒性脓肿与窦道

后期病人有腰大肌脓肿形成,可在腰三角、髂窝或腹股沟处看到或摸到脓肿。寒性脓肿可自行吸收或钙化,但常破溃,形成窦道,也有的因脓肿壁与胸、腹腔脏器,如肺、肠道、膀胱发生粘连,最后穿破,形成内瘘。

其他症状

肌肉痉挛

因疼痛和病变椎体的不稳定造成肌肉痉挛,使脊柱处于某种固定的被动体位,活动明显受限。

脊髓受压

结核性炎症蔓延到椎管或椎体畸形压迫脊髓,可出现脊髓受损症状,脊柱结核特别是颈胸椎结核,圆锥以上患者应注意有无脊髓压迫征、四肢神经功能障碍,以便早期发现脊髓压迫并发症。

姿势异常

患者常有特定姿势,部位不同,姿势各异。颈椎结核患者常有斜颈、头前倾、颈短缩和双手托着下颌体位的姿势。胸腰椎、腰椎及腰骶椎结核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呈挺胸凸腹的姿势,坐时常用手扶椅,以减轻体重对受累椎体的压力。

并发症

上肢麻木

颈椎结核患者还可伴上肢麻木等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咳嗽、喷嚏时会使疼痛与麻木加重。

背痛

胸椎结核有背痛症状,下胸椎病变的疼痛有时表现为腰部疼痛,脊柱后凸十分常见。

截瘫

椎体结核所产生的脓液、肉芽、坏死小骨片或坏死椎间盘组织若压迫脊髓,可引起不同程度传导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不同程度截瘫。

就医

患者出现午后低热、盗汗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脊柱结核一般情况下于骨科或感染科就诊,如有其他并发症状应去相对应科室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典型病例即可诊断。脊椎结核要与脊柱非特异性感染、脊柱肿瘤等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就医指征

出现午后低热、盗汗等结核全身症状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如果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脊椎畸形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优先考虑去骨科。

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去神经科。

出现腰大肌脓肿形成去呼吸科。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

目前都出现什么症状?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

是否居住在结核高发病区?

之前是否接受过相关治疗?

需要做的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ESR)

主要用于间接检测人体炎症反应情况,无特异性。

结核菌素试验(PPD)

硬结平均直径在5mm以上结果为阳性,可用于诊断和鉴别结核病。

超声检查

超声是寒性脓肿最简便的检査方法,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脓液。

X线检查

早期征象主要为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情况随病理类型不同而异。椎体通常可见溶骨破坏、死骨、空洞形成,典型表现为“虫蚀样”改变、周围骨质疏松,但有的骨质反而显示致密,呈磨砂玻璃样。合并椎旁脓肿者检查可发现椎旁软组织阴影。可确定结核病灶部位、侵犯范围、有无死骨及脓肿等一般情况。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部位、骨质破坏的程度以及有无空洞和死骨形成,对腰大肌脓肿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MRI检查

评估有无椎间隙感染及骨髓炎发生,是最有效的评价软组织侵犯范围、结核病灶范围及神经压迫情况的检查手段。

诊断标准

医生根据患者的结核病病史、典型症状(如患者有午后低热、盗汗疼痛、神经功能障碍、脊椎畸形等)、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从患者血液或脓液中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即可确诊为脊柱结核,CT清楚显示病灶部位、范围、骨质破坏的严重程度,以及椎旁脓肿等)即可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排除脊柱非特异性感染、布氏杆菌感染、脊柱肿瘤等相似疾病。

鉴别诊断

脊柱非特异性感染

脊柱非特异性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经血源感染或局部感染蔓延所致,单纯的腰大肌脓肿多来源于肠道感染性病变,起病较急,有高热等严重中毒症状,疼痛剧烈。X线检查可见骨质增生硬化,形成骨桥及椎体融合,很少发生楔形变和后凸畸形。可通过实验室检查以及X线检查鉴别诊断。

脊柱肿瘤

脊柱肿瘤一般只累及一个椎体,相邻椎间隙宽度保持正常,破坏常在椎弓根。可通过CT检查等与脊柱结核相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常出现脊柱运动受限、血沉增快,累及多数椎体,同时伴有骶髂关节病变。X线检查可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椎体无破坏,无软组织增宽影。可通过X线鉴别。

治疗

脊柱结核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脊柱畸形。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关键,必须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除药物治疗外,全身支持治疗、局部制动也是非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周期 脊柱结核的治疗周期一般为9个月,可随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全身抗结核药治疗与局部制动两种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两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3~6个月后改为单种抗结核药物治疗,整个疗程应不少于两年。

局部制动采用石膏背心(胸椎及上腰椎结核)以及石膏腰围带一侧大腿(下腰椎结核)固定,固定期为3个月,固定期间应多卧床休息。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石膏固定者,可以使其睡特制的石膏床3个月。

药物治疗

利福平

灭菌作用最强。口服后经肠道吸收,在血液中能较长时间维持高浓度,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利福平有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流感样反应等副作用。故肝功能有严重损害及胆道有梗阻的患者忌用,老年人、儿童、营养不良者慎用。

异烟肼

具有最强的早期杀菌作用,预防药物产生耐药性最好。口服吸收快,易渗入胸腔、腹腔、脑脊液和关节液中,且能渗入细胞内,故亦能杀灭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异烟肼对肝功能有损害,还有引起神经炎及精神症状,服用期间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大量服用时可加服维生素B6。

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主要由病灶清除和脊柱功能重建两部分组成。

结核病灶的彻底清除是控制感染的关键,脊柱结核大多位于椎体及椎间隙,前路手术更容易彻底的清除病灶,附件结核则从后路更容易清除病灶。

脊柱功能的重建是通过内固定、植骨或结合使用实现。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应综合分析病人病变部位、病变程度、体质、年龄、经济能力等因素,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手术方案。

预后

脊柱结核预后良好,一般经术前、术后的抗结核治疗及微创治疗,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脊柱结核一般情况下能被治愈,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患者在脊柱结核手术后可能出现截瘫。

能否治愈

脊柱结核一般情况下能被治愈。

能活多久

脊柱结核一般情况下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在脊柱结核手术后出现,初始表现为背部疼痛和病变节段束带感,是神经根受刺激的结果,然后出现截瘫。瘫痪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运动障碍,接着出现感觉障碍,最后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复诊

复诊时间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异,在复诊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常规等血液检查来判断病情恢复情况。

饮食

脊柱结核病程较长,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可能导致疾病加重,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建议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患者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注意配膳的多样化及其色、香、味,以增进患者食欲。

饮食调理

患者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豆浆、鸡蛋、豆腐、鱼、瘦肉等。

患者注意配膳的多样化及其色、香、味,以增进患者食欲,宜多吃蔬菜、水果等,贫血者可多食大枣、猪肝等补血食物,食欲不振者可给予山楂粥等开胃饮食。

患者用药期间应多补水加速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药物排泄。

护理

脊柱结核病程较长,可能会出现疼痛、肌肉痉挛、畸形等症状,导致患者极其痛苦。完善的日常护理措施可以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稳定病情、提高手术成功率、肢体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日常护理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活动,避免加重病变部位损害。

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应多为患者擦身、更换衣服、按摩受压部位等,防止形成褥疮。

保证患者的房间整洁、安静、通风良好并注意患者休息,避免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病情监测

在定期复诊时进行相关检查来观察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同时注意患者是否对药物有不良反应。

心理护理

家属应多劝解患者,帮助患者解除顾虑。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多多鼓励患者,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应该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勤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变化。多与病友聊天,彼此学习治疗经验。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绘画等方式放松心理,增加自信心。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患者对抗结核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

在手术后注意保持手术切口附近清洁干燥,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保证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感染。

预防

脊柱结核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早期、规范治疗原发结核,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等均可降低脊柱结核的发病率。

早期筛查

高危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结核病高发区者、原发性肺结核或消化道结核患者可以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等血液检查以及CT、X线等影像学检查进行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需要注意佩戴口罩等防护工具,减少与结核患者的接触。

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疾病,早期、规范治疗原发结核病灶,能够有效防止结核杆菌经血液等传播,防止脊柱结核发生。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脊柱结核的高发人群,通过合理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滥用免疫抑制剂等方式能够提升机体免疫力,减少脊柱结核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葛宝丰,卢世璧.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2]杜明奎.脊柱外科:关注脊柱健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40-351.

[4]丁望.临床骨科疾病手术精要与术后康复[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89-29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69.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