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

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是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当梨状肌受损出现炎症、肿胀、充血,压迫坐骨神经出现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臀部肿物、活动受限,可导致畸形的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尚可。

梨状肌综合征

就诊科室: 骨科、疼痛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yriformis syndrome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肢体畸形 治疗周期: 7~14天 临床症状: 疼痛、臀部肿物、活动受限 好发人群: 所有人群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肌肉松弛剂、糖皮质激素、肉毒毒素、利多卡因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肌电图 病因

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和坐骨神经变异,循证医学目前没有证据判断该病好发于哪一类人群,所有人群均可发生。外伤、坐姿不良、注射药物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诱因。

主要病因

臀部外伤出血、粘连、瘢痕形成;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髋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过大均可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此外,少数病人因坐骨神经出骨盆时行径变异,穿行于梨状肌内,当髋外旋时肌肉强力收缩可使坐骨神经受到过大压力,长此以往产生坐骨神经慢性损伤。

诱发因素

长期翘脚、桌椅不合身高导致髋部过度拉伸等,可能诱发梨状肌受损,出现梨状肌综合征。

流行病学

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所有人均可发生本病。

好发人群

所有人群:循证医学目前没有证据判断该病好发于哪一类人群。

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臀部肿物、活动受限等,部分患者疼痛向同侧下肢放射,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跛行等。常见并发症为肢体畸形。

典型症状

疼痛

患者主要表现以臀部为主的疼痛,臀部疼痛为刀割样灼烧样的疼痛,严重者可影响夜间睡眠。大小便、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患者可感觉疼痛位置较深,甚至出现胸部、腹部、腹股沟区的疼痛,因疼痛双腿屈曲困难。

臀部肿物

该病是梨状肌损伤后出现的,所以在损伤后,梨状肌可发生炎症或水肿,在臀部患侧可出现条块状或腊肠样肿块,有压痛感。

活动受限

臀部疼痛可向下肢放射,严重时不能行走,或出现疼痛性跛行,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下肢活动幅度严重受限。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疼痛向同侧下肢放射,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跛行等。

并发症

肢体畸形

主要发生在病程较长的患者,梨状肌痉挛、粘连导致臀部萎缩,患肢缩短,出现患侧肢体畸形。

就医

当出现疼痛、臀部肿物、活动受限的症状应及时就诊骨科,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肌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此外,还需注意梨状肌综合征与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鉴别。

就医指征

当出现疼痛、臀部肿物、活动受限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臀部肿物增大,出现肢体障碍影响活动应及时就医。

确诊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突发剧烈疼痛、不能活动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如果患者疼痛明显,可以去疼痛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臀部肿物、活动受限)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近期有无受过臀部外伤?

有没有自己服用过药物或进行按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臀部有无外伤、肿物,以及肿物的位置、形状如何,患者步态有无异常。触诊臀部肿物有无压痛、肿物质地。

行直腿抬高试验,若直腿抬高在60°以前出现疼痛为试验阳性。

行梨状肌紧张试验,患者仰卧于床上,将患肢伸直内收内旋,出现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时将患肢外展外旋,疼痛缓解即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梨状肌综合征彩超检查可见梨状肌局部水肿,行X线、MRI(磁共振成像)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髋关节、臀部疾病。

肌电图

肌电图用于与腰间盘突出鉴别,梨状肌综合征仅有梨状肌和远侧肌肉异常,腰间盘突出为梨状肌近侧肌肉异常。

诊断标准

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本病。

梨状肌综合征典型症状:疼痛、臀部肿物、活动受限。

直腿抬高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影像学排除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一处或多处管腔狭窄压迫神经根或(和)马尾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炎性刺激,出现行走或站立时出现下肢疼痛麻木,休息或弯腰时症状可缓解或消失的间歇性跛行症状。但臀部一般没有肿物,结合CT、MRI(磁共振成像)扫描等影象学检查多可以明确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

除间歇性跛行,发作时腰椎侧弯活动受限及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等尤为明显,患肢温度变低以足趾的远端为著,检查时足背动脉搏动仍然正常。腰椎MRII(磁共振成像)可以看到突出的锥体,可与梨状肌综合征鉴别。

神经鞘膜瘤

神经鞘膜瘤的临床表现与病变的部位有关,如累及听神经可以出现听觉障碍以及耳鸣。小的肿瘤可以没有明显表现,较大的肿瘤可以因为压迫神经而出现相关部位的疼痛和麻痹,且这种感觉会沿着神经进行放射,两者可以根据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可以通过药物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物理和中医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对于症状严重、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者可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多数患者治疗周期为7~14天。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

临床上主要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疼作用。服药后多数患者可以缓解,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胃肠道症状、肝功能轻度损害、头痛等。

糖皮质激素

临床常见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泼尼松、甲泼尼松、倍他米松等,用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缓解者,主要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缓解急性的疼痛有较好作用,但不能大量长期应用。常见副作用有高血压、骨质疏松、满月脸、伤口不愈合等。

肌肉松弛剂

肌肉松弛剂主要指的是能让一些肌张力有所降低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是一些γ-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它可以作用于一些神经元,从而降低冲动,降低肌肉的张力。不良反应以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为主,其次是头昏、头晕、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一般均轻微,可自行消失或停药后缓解。

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用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缓解者,主要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效果有效且持久。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非常好的局部麻醉剂,用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缓解者,主要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但易反复。对本品过敏、充血性心衰、严重心肌受损、心动过缓者禁用。

手术治疗

梨状肌切断术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选择切断梨状肌,解除坐骨神经压迫。但术后有复发风险,可以进行粘连松懈,可以有效缓解。

物理治疗

红外线热疗

利用红外辐射进行治疗,有止痛、消肿和改善局部血循环的作用。可以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臀部、腿部的疼痛症状。

电疗

低、中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收缩,降低痛阈,缓解粘连,高频电以其对人体的热效应和热外效促进循环,消退炎症和水肿,刺激组织再生,止痛。对梨状肌粘连有很好的疗效。

超声波冲击

超声波治疗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刺激细胞半透膜的弥散过程,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改善组织营养、改变蛋白合成率、提高再生机能等。可以使坚硬的梨状肌延伸、松软,缓解粘连、痉挛症状。

中医治疗

针灸

运用针刺手法来对臀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缓解梨状肌痉挛、粘连的目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因梨状肌损伤造成的疼痛,并且对梨状肌的恢复有一定帮助,不可自行随意按摩,防止因按摩不当加重病情。

预后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尚可,部分患者可能残留症状,经久不愈。本病不影响自然寿命,若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肢体畸形的后遗症。

能否治愈

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尚可,部分患者可能残留症状,经久不愈。

能活多久

梨状肌综合征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梨状肌综合征若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肢体畸形的后遗症。

复诊

患者在治疗期间每月复查直腿抬高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必要时可行彩超检查。

饮食 饮食调理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均衡丰富即可。

护理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注意休息和按时复健为主,日常患者不要活动过多,避免压迫疼痛部位。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梨状肌牵拉和内收训练。平时观察患者疼痛有无缓解、臀部包块大小变化,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心理状态有无异常。

日常护理

注意休息

患者每日避免行走过多,或保持不正确的坐姿。休息时避免持续压到患处,因疼痛影响休息者可以用冰敷缓解。

按时复健

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梨状肌牵拉和内收训练,加大梨状肌的活动范围。锻炼梨状肌周围关节及肌肉,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

病情监测

平时观察患者疼痛有无缓解,臀部包块大小变化,治疗期间每月复查直腿抬高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

心理护理

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家属要向患者讲明病情,告知目前身体状态及治疗过程,取得患者配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特殊注意事项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应避免进行高强度性运动,避免反复旋转和弯腰的运动。

预防

梨状肌综合征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外伤,平时避免过度运动,运动前热身,进行危险动作注意防护等。

预防措施

平时避免过度运动,锻炼要适度,避免长时间跑步、走路等。

运动前注意热身,加强身体平衡感训练,避免发生运动意外。

进行高危行为时注意穿戴好防护工具,防止出现外伤。

参考文献

[1]张鹏贵,赵道洲.梨状肌综合征的机理与治疗进展[J].西部中医药,2007,20(6):92-94.

[2]邓强,白靖平,金格勒等.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新疆医学,2004,34(002):17-19.

[3]倪刚,高顺生.梨状肌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46-4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70.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