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
奶癣,又名胎癣、胎疮,为发于婴儿的一种湿疹,好发于哺乳婴幼儿之头面部,或可延展于其他部位。是由基因及环境等多种内外因素所导致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多始发于2~3个月大的婴儿。临床以皮肤红斑、粟粒状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出现点状糜烂、渗液、结痴,并伴剧烈瘙痒为特征。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infantile eczema 疾病别称: 胎癣、胎疮、婴儿湿疹、胎敛疮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细菌感染、丘疹、肠道菌群失调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根据病情决定 临床症状: 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红斑、瘙痒 好发人群: 两岁以下婴幼儿 常用药物: 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 常用检查: 血常规、过敏原检测 疾病分类渗出型
常见于肥胖型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常因剧痒搔抓而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但无明显渗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
干燥型
多见于6个月~1岁小儿,或在急性亚急性期以后。皮肤表现为丘疹、红肿、硬性糠皮样脱屑及鳞屑结痂,无渗出,常见于面部、躯干及四肢屈侧面,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病因引起宝宝奶癣的病因往往是复杂的,其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有时很难明确具体的病因。例如过敏反应、机械性刺激、母亲的遗传因素等,都有可能导致宝宝患有奶癣。
主要病因患儿往往由消化道摄入食物性变应原,如鱼、虾、牛羊肉、鸡蛋等致敏因素。奶癣的高发病率主要是由于患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富,以及内皮含水及氯化物较多,因而容易发生变态反应。
机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奶经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诱因。护理不当,如过多使用较强的碱性肥皂、过高营养,以及肠内异常发酵等也可引起本病。
有些婴儿有遗传过敏素质(异位性素质),家族中也有异位性皮炎、鱼鳞病、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病史,患儿对食物过敏,血中IgE数值增高,嗜酸细胞增高。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损害逐渐限局于四肢屈侧处(肘窝、腘窝),往往剧烈抓痒、反复不愈,直至儿童期甚至延续到成人期。
某些外在因素如日光、紫外线、寒冷、湿热等物理因素,接触丝织品或人造纤维,外用药物以及皮肤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奶癣或加重其病情。
诱发因素食物因素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鱼、虾、蛋类及牛乳等,婴儿接触后发生过敏反应。
外部刺激
毛制品、植物(各种植物花粉)、化学物品(护肤品、洗浴用品等)、化纤物品、动物皮革及羽毛等物品的刺激。
病理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蛲虫。
环境因素
日光照射、高温或寒冷、穿衣不当等的刺激都可能会诱发此病。
流行病学奶癣又称婴儿湿疹,全球婴儿湿疹发病率为10%~30%。在美国,婴儿湿疹发病率在8.7%~18.1%不等。在我国,1岁以内婴儿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又称婴儿湿疹)发病率为30.48%。
好发人群奶癣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早见于1~3个月婴儿,好发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
症状奶癣皮损形态多样,出现红斑、丘疹。如果出现在头皮或眉部,会出现黄色发亮的结痂,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在脸颊部位,严重时红斑会变成水疱。
典型症状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额部、眉间、头皮,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亲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皮损形态多样,分布大多对称,时轻时重。在面部者初为簇集或散在的红斑、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轻者仅有浅红的斑片,伴有少量脱屑;重者为红斑、水疱、糜烂、浸润成片,不断蔓延扩大,若过分搔抓、摩擦、洗烫,则糜烂加重,渗出增多。常因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发热、食欲减退、便干等全身症状。
自觉阵发性剧痒,遇暖尤甚,以致患儿常将头面部在枕上或母亲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烦躁、哭闹不安,常影响健康和睡眠。
多发于出生后1-3个月,多在1-2岁减轻、痊愈。
其他症状患儿通常都会出现烦躁不安、瘙痒难耐的症状,会对睡眠、进食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由于搔抓严重,可能会诱发感染。
并发症奶癣一般少有并发症,局部的长期搔抓,容易并发细菌感染、霉菌感染,同时长期刺激,会导致口唇干裂、疼痛、出血,引起局部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少数病例导致孩子进食受到影响,进而合并营养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微量元素代谢异常等。
就医当宝宝患有奶癣时,会出现瘙痒难忍、烦躁不安等,应及时就医,可以选择儿科或者皮肤科进行就诊,根据医生指导再行用药。
就医指征婴儿经常用手抓挠皮肤。
婴儿皮肤出现发红、干裂。
婴儿皮肤剥落形成鳞屑。
婴儿持续烦躁哭闹,影响睡眠情况和饮食情况。
就诊科室患者应首先考虑到儿科就诊,也可以考虑到皮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宝宝以前长过湿疹吗?
宝宝之前有没有什么过敏史?
宝宝平时吃些什么?
宝宝父母有没有过敏史?
平时家里有养宠物吗?灰尘多吗?
需要做的检查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诸如皮肤组织病理活检之类的辅助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因此,在就诊时及时向医生汇报病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必要时行过敏原检测。
诊断标准以头面或身体其他部位反复出现湿性或干性皮疹为主要表现,皮损可呈多形性,瘙痒难耐,蔓延成片,或流淌汁水,或结痂脱屑。
实验室检查,血清IgE升高,血中嗜酸粒细胞数显著增高。
鉴别诊断热疹
热疹即痱子,通常在受热后出现,呈密集颗粒样丘疹,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有时会呈针头大小圆而尖形的浅表性小水疱或脓疱,常见于头面部、脖颈、躯干等处,通过疾病的发生原因可以相鉴别。
新生儿痤疮
新生儿痤疮多发生在出生后数天至4周以内,主要发生在面颊、额及颏部,以丘疹和脓疱为主,偶见黑头粉刺,少见结节和囊肿。丘疹、脓疱和黑头粉刺一般在数周内消退,根据疾病形态及发病的时间可以鉴别。
治疗奶癣在治疗时要注意患儿的局部清洁,避免感染,不要用手搔抓患处,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选择对症处理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治疗周期 本病容易反复,治疗周期不能确定,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决定。 一般治疗婴儿的皮肤比较柔嫩,抵抗力较差,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渗水结痂时,不要用热水肥皂擦洗,免得渗液越来越多,结痂越来越厚,应该用植物油轻轻涂擦,不要强行把痂皮剥下。
药物治疗全身治疗
常服苯海拉明糖浆、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氯苯那敏等抗组胺药可使痒觉减轻,严重患者可服泼尼松,但停药后容易复发,有继发性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局部治疗
有较厚鳞屑痂时可用液状石蜡或植物油泡软,然后轻轻抹除,不要任意用热水及肥皂擦洗以免皮疹加重,但有的可洗淀粉浴。
渗液较多时,最好用稀释的醋酸铝溶液或1 : 5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渗液显著减少或消失时,可擦类固醇激素制剂,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或是涂擦没有刺激性的炉甘石搽剂或锌霜,有继发性感染时可擦3%氯碘羟喹。
急性炎症消失时,可擦含有鱼石脂、糠馏油或煤焦油的霜剂或泥膏,加入氢化可的松或氟氢可的松,效果更好,对慢性损害也可涂擦黑豆馏油软膏。
手术治疗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调,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临床上分干性(丘疹性)、湿性(渗出性)两型。常反复发作,并多伴有胃肠道消化障碍症状。临床治疗多用内外兼治法,内服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渗湿为主,外用药根据干性、湿性之不同,予以不同处理。临床证治如下:
干性(丘疹性)
疹如粟粒大,痒痛相兼,起白屑如疥癣,疹隐红而干燥,此多偏热,治以清热解毒为主。
湿性(渗出性)
湿疹部浸润渗出液较多,或有脓性分泌物,重者可融合成片或延及全身,有腥味,局部发红且痒甚,此多偏湿,治以凉血渗湿为主。
预后奶癣随着患儿的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减轻,症状轻的患儿可能会有一定的机会自愈,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反复不定的情况。需要反复就医,遵医嘱定期复诊。
能否治愈症状较轻时有可能会自愈。
能活多久本病不会影响寿命。
复诊奶藓容易反复,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复诊。
饮食在宝宝患上奶癣后,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饮食,排查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油脂,避免过量进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同时宝妈也要在饮食方面加强注意。
饮食调理避免让宝宝过量进食,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少加盐和糖,以免造成体内水和钠过多的积存,加重皮疹的渗出及痛和痒感,导致皮肤发生糜烂。
寻找可疑的食物过敏原,如果发现明显地诱发宝宝长奶癣的食物,立即停用。怀疑是某种食物引起宝宝过敏时,应该避免再给宝宝吃,如对蛋清过敏可以暂且只给吃蛋黄,停掉喂蛋清,也可从少量蛋清开始喂,然后根据宝宝的反应一点一点地增加。煮熟的蛋清和蛋黄之间的薄膜是卵类黏蛋白,极易引起过敏,不要给宝宝吃。
给宝宝添加新食物要从少量开始,一点一点逐渐地增加,如果10天左右宝宝没有出现过敏反应,才可能再增加摄入量,或增加另一品种的新食物。
适当多摄入植物油,长奶癣的宝宝身体内的必需的脂肪酸含量通常较低,因此宝妈可在喂养中适当多用植物油,同时应少吃动物油,以免使湿热加重,不利于奶癣的治疗。
牛奶煮沸次数要多一些,如果宝宝的奶癣是由于牛奶过敏引起,在煮牛奶时,应该加长煮沸时间和次数,使其中引起过敏的乳白蛋白变性,从而减轻过敏,或用其他代乳品替代。
饮食多选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苋菜、荠菜、马齿苋、冬瓜、黄瓜、莴笋等,少食鱼、虾、牛羊肉和刺激性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在不过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添加胡萝卜水、鲜果汁、西红柿汁、菜泥、果泥等,以调节宝宝的生理功能,减轻皮肤过敏反应。
护理患儿在患上奶癣后,要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在起居上更要多加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灰尘等,避免搔抓患处,注意个人卫生。
日常护理避免接触可疑的过敏原,对尘螨过敏,避免使用地毯;对动物羽毛、皮毛过敏的,家里尽量不要养宠物。
尽量将家里的旧报纸、杂志及其他容易积尘的物品移出室外,棉花、羽毛等填充玩具也应少接触。
病情监测避免患儿搔抓患处,要严格看护患儿,否则将会容易引起感染。
注意监测患儿皮疹的发展情况,如有进行性加重,或伴有发热等症状,应高度注意。
特殊注意事项在宝宝出疹期间,为减轻刺激局部皮疹可用硼酸水清洗,等疹子渗水时用纱布吸干,然后遵医嘱外涂专用宝贝湿疹膏,但不可大面积或长期使用。
已经有过奶癣的婴儿,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局部,并选用柔和的婴幼儿护肤、清洁产品,这样即可减轻宝宝痒感。
剪短宝宝的指甲或睡觉时戴上小手套,以免因瘙痒而抓破皮肤。当湿疹渗水结痂时,避免用肥皂洗、热水烫,过热会刺激奶癣增加痒感。
防止出汗,不宜给孩子穿过多衣物。
奶癣严重的时候必须用激素类药物,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用量和用药时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预防对于奶癣的预防,要对宝宝可能会导致其过敏的食物进行排查,每天洗澡,注意卫生,注意避免刺激,同时母乳喂养的母亲尽量不吃容易过敏的食物,宝宝添加辅食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添加鱼虾类食物。
早期筛查可以观察有无对某种食物过敏的迹象。
可以带宝宝查血,检测有无过敏原。
预防措施患儿应该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但是水温不能过高,尽量少用化学洗浴用品,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衣着宜宽松,不宜太厚,穿棉质衣物,避免接触毛织、化纤衣物。
母乳喂养者,母亲不宜食鱼虾、牛羊肉等容易过敏的食物。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9.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57.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02.
[4]张丽芹等主编.现代临床皮肤性病治疗实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7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