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是指生后28天内的足月儿或纠正胎龄44周内的早产儿出现一种刻板的、阵发性发作的引起神经功能,如行为、运动和(或)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伴或不伴异常,同步大脑皮质放电的表现。连续性视频脑电图监测是诊断新生儿惊厥的金标准,因病因复杂,随地域及年代不同而有差别,临床表现多样,27%可发展成为癫痫和(或)后期的认知和行为障碍。
就诊科室: 儿科、小儿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Neonatal convulsion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脑性瘫痪、智力障碍、后遗癫痫 治疗周期: 根据患儿病情而定,一般需使用抗惊厥药物1周 临床症状: 肢体抽动、眨眼、斜视 好发人群: 出生有窒息缺氧、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病因的新生儿 常用药物: 苯巴比妥、咪达唑仑、左乙拉西坦 常用检查: 脑电图、头颅MRI、头颅B超 疾病分类微小型
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多为一些过度的自主运动,某些患儿刺激后可诱发或加重微小型惊厥的发作。
阵挛型
是指重复有节律的四肢、面部或躯干肌肉的快速收缩和缓慢放松运动,惊厥表现时节律更慢。
肌阵挛型
是无节律且单一的四肢、面部或躯干肌肉的快速收缩,可无重复发作,可以是局灶性、多灶性或全身性。
强直型
有局灶性或全身性发作。
病因新生儿惊厥病因很多,有时几种因素可同时存在,例如窒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常同时有低血糖、低血钙。败血症既可以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又常同时有低血糖。新生儿惊厥的病因诊断很重要,是进行特殊治疗和估计预后的关键。
主要病因缺氧缺血性脑病
一般在宫内严重窒息引起,是足月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
颅内出血
分为缺氧性和产伤性,产伤性颅内出血多发生在体重较大的足月儿,常因胎位异常或头盆不称导致娩出困难,骨直接受压或不适当的牵引而致脑膜撕裂和血管破裂,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意识障碍、肌张力低下等;严重者临床症状突然恶化,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进展,出血量多者常在1~2天内死亡。
感染
新生儿期以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出生一周内发病者为产前或产时感染所致,常有母亲临产前感染、胎膜早破或产程延长等病史。出生一周以后发病者为生后感染,可经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母亲孕期感染风疹、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导致胎儿宫内感染脑炎,则生后即可出现惊厥。
代谢异常
比如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镁血症、高钠和低钠血症可引起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破伤风
是由于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来断脐、结扎脐带,使破伤风杆菌由脐部侵入引起的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易导致新生儿惊厥的发生。
先天代谢性疾病与维生素B依赖症
均易引起新生儿惊厥。
撤药综合征
若母亲长期吸毒或使用镇静、麻醉、巴比妥类或阿片类药物,药物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致胎儿对该药产生依赖。新生儿出生后药物中断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惊厥通常在生后24~48小时开始,用苯巴比妥或美沙可控制惊厥。
胆红素脑病
早期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尤其伴早产、低蛋白血症、缺氧、感染及酸中毒等高危因素时易出现神经症状,进而引发新生儿惊厥。
流行病学新生儿期惊厥发生率远高于其后任何时期,并且80%的新生儿惊厥发生在生后一周内。据报道,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足月儿为1.8‰~3.5‰,1500~2500g之间早产儿4.4‰,小于1500g早产儿55‰~130‰,小于1000g为64‰,早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足月儿。
好发人群出生时有窒息、缺氧、宫内感染、遗传性代谢缺陷等新生儿
该类新生儿可因病毒进入新生儿体内,引起新生儿惊厥。
孕期母亲使用麻醉、镇静药物的人群
可因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可因药物中断,引起新生儿惊厥。
家族中有癫痫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会比正常人群更易出现新生儿惊厥。
症状大脑发育的阶段特异性使新生儿期的惊厥发作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其表现多样,有些不易与新生儿正常行为区分,临床识别困难,即使联合脑电图监测也不能确定所有的惊厥,常见的有微小发作约50%、阵挛发作25%~30%、肌阵挛发作15%~20%和强直发作5%。
典型症状微小型
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多为一些过度的自主运动,可表现为眼部运动、眼皮微颤、阵发性斜视、眼球震颤、突然凝视、反复眨眼等;出现口-颊-舌运动、连续的肢体动作或复杂的无目的性运动;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如呼吸暂停、屏气,心率增快、血压升高、阵发性面红或苍白。
阵挛型
是指重复有节律的四肢、面部或躯干肌肉的快速收缩和缓慢放松运动,惊厥表现时节律更慢,可以为局灶性或多灶性表现,但一般无意识丧失。多灶性阵挛型发作时多个肌群阵发性频繁的节律性抽搐,具有迁移性特点,常表现为身体同侧或双侧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或快速从一侧发展至另一侧,无一定的顺序,全身性阵挛型在新生儿发作极为罕见。
肌阵挛型
是无节律且单一的四肢、面部或躯干肌肉的快速收缩,可无重复发作,可以是局灶性、多灶性或全身性。表现为多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抽动,常为游走性。典型肌阵挛惊厥常伴有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多提示严重脑功能损伤,远期预后不良。
强直型
一般患儿可出现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可有四肢伸展僵硬等症状出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口唇发情症状。
并发症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非进行性中枢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新生儿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越长,后来发生脑性瘫痪的可能性越大。发作1天者其发生率为7%,3天以上者有46%发生脑性瘫痪,新生儿惊厥强直性发作与后遗脑性瘫痪的关系更密切。
智力障碍
新生儿惊厥后遗留智力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出生5分钟Apgar评分0~3分者,45%有智力障碍;4~6分者,33%有智力障碍;7~10分者,只有11%有智力障碍;出生5分钟以后仍需要复苏的患儿,其发生智力障碍的危险性较大。惊厥发作时间超过30分钟,新生儿期肌强直和肌阵挛发作,以及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与智力障碍的关系均很密切。
癫痫
新生儿惊厥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一旦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就医新生儿惊厥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一旦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如出生时有上述病因,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破伤风、胆红素脑病,出生后需立即就诊。
出生后出现上述相应临床表现,如过度自主运动、阵发性斜视、突然凝视等,需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当患儿出现口吐白沫等症状时,有效考虑到儿科进行就诊。
若患儿有全身僵直、眼睑反复抽动等症状时,可以到小儿神经内科进行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有什么症状,比如眨眼、斜视、眼球固定凝视、某一动作反复出现等,症状开始的时间且每次持续多久?
患儿起病之前有无感染病史,比如肺炎、脐炎等?
出生时一般情况?
家族有无某些遗传疾病病史?
母亲孕期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子痫等疾病病史,有无吸毒等?
喂养、吃奶情况怎么样,有无拒奶、每日奶量少等情况,每日维生素是否按时补充?
既往是否完善过血液学、头颅MRI、脑电图等检查?
是否至外院就诊?
需要做的检查脑电图
该检查对诊断和预后评估很重要。
微小型脑电图常见背景波异常,表现为波幅低平和暴发抑制。
阵挛型表现为局灶性的节律尖慢波。
肌阵挛型局灶性和多灶性肌阵挛型惊厥常伴随脑电图高尖波,全身性肌阵挛型惊厥脑电图可表现为暴发抑制。
头颅超声
头颅超声是新生儿惊厥的常规检查,应该在首次发作后尽快进行,能够确定惊厥发作的原因。
头颅MRI
是新生儿大脑检查的”金标准”,是很好的脑卒中和脑水肿的诊断工具。
头颅CT
仅适用于紧急情况下,当MRI不可用或者颅内出血,尤其是后颅窝病变时,针对病因可完善脑脊液检查、血常规、血糖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血C-反应蛋白检查
可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腰穿检查
对患儿进行腰穿检查,可以明确患儿有无出现脑部的病变等情况。
诊断标准新生儿惊厥诊断主要靠脑电图确诊,同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
典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
患儿出现眼部运动、眼皮微颤、阵发性斜视、眼球震颤、突然凝视、反复眨眼等,出现口-颊-舌运动,连续的肢体动作、多个肌群阵发性频繁的节律性抽搐等。
脑电图
有异常放电,比如局灶性的节律尖慢波、高尖波等,也是鉴别癫痫性和非癫痫性发作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快速动眼睡眠
当新生儿在睡梦中,也可出现眼部颤动、口-颊-舌运动,比如面肌抽动、咀嚼、吸吮和咂嘴等症状,与新生儿惊厥症状相同,但一般存在睡眠时是无意识的动作,清醒后即会消失。而新生儿惊厥在意识清醒状态下也会发生,两者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新生儿惊跳
新生儿惊跳一般可出现肢体抖动或阵挛动作,但相较新生儿惊厥,一般幅度更大、频率更高,在变化体位或将肢体被动屈曲时便会消失,且一般不会伴有眼球运动,而新生儿惊厥一般在变化体位或是将肢体被动屈曲时也不会消失,两者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治疗新生儿惊厥应迅速进行病因诊断,尽可能针对病因给予特异治疗。病因治疗比抗痉治疗更重要,如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维持体液平衡、纠正低血糖、电解质素乱及酸中毒、控制感染等。
治疗周期 根据患儿病情而定,一般需使用抗惊厥药物1周。 一般治疗首次怀疑新生儿惊厥时应立即除外并纠正可能的有害因素,如低血糖、低血钙和低血镁等。确诊惊厥后应予以治疗,按照合理的途径寻找病因,明确病因来调整诊疗计划。
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给子针对病因的治疗,对发作病因不明者,依次给予10%葡萄糖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50%硫酸镁肌内注射、维生素B静脉注射,以协助排除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等病因。
药物治疗抗惊厥治疗
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对室息和局部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主要有降低脑代谢、能量消耗和减轻脑水肿作用。对严重室息、肝功能损害的新生儿用最大负荷量苯巴比妥后,仍有惊者应加用二线镇静效果稍低的药物,如苯妥英钠。
苯妥英钠
苯妥英钠是新生儿惊厥的二线用药,一般用于苯巴比妥无效时。当超过最大用药量后仍未控制惊厥时,应改用其他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
苯二氮卓类
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和咪达唑仑等,地西泮由于抗惊作用持续时间短,而心肺抑制作用明显,日前临床很少在新生儿中使用;劳拉西泮一般仅用于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治疗效果差的患儿;咪达唑仑起效快,可入脑,对儿童惊厥持续状态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较好,但在新生儿中使用较少。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抗惊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低浓度时能够有效抑制惊厥的临床发作,高浓度时则可引起惊厥。
新型抗惊药物
左乙拉西坦
多项动物研究发现左乙拉西坦不仅可以缓解痉挛发作,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布美他尼
因存在耳毒性,故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托吡酯
目前仅有口服剂型,这在禁食新生儿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原发疾病引起的新生儿惊厥。
开颅手术
对于因为颅内大量出血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可考虑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将脑内的瘀血进行清除。
肝脏移植手术
对于因为肝脏等病变引起的新生儿惊厥,可以进行肝移植手术。
预后其预后取决于胎龄、惊厥形式、病因、对治疗反应、电生理和影像学改变等,远期存活儿常存在运动、认知和行为障碍,甚至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10%~20%惊厥患儿将在儿童期有进一步的癫痫发作。
能否治愈能够治愈,但有10%~20%惊厥患儿可能在儿童期出现癫痫复发。
饮食新生儿惊厥发病时忌食热量高的食物,对于较小患儿,如能进食,应及时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结合。在临床护理中,常采用常规定时定量配方奶粉冲调喂养,同时配合母乳喂养。
饮食调理给予母乳或配方奶喂养,注意防止呛奶误吸,如禁食患儿,可静脉补充氨基酸、电解质等液体营养支持。
护理做好安全护理,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宣教及惊厥方面的普及等。
日常护理口腔护理
患儿发热时呼吸急促、出汗、口干舌燥,容易发生机体水分的丢失、电解质紊乱或者口腔炎等,可用温热的生理盐水轻拭口腔。如若患儿口唇干裂,可抹油剂,患儿口腔溃疡,应涂以溃疡散或康复新液。
皮肤护理
应避免外界的各种刺激,禁止接受冷风的直接刺激。对于长期卧床的患儿,应增加翻身、轻拍后背的频率,从而防止褥疮等并发症,皮肤护理能够起到以防止褥疮、脱水等并发症。
安全护理
在患儿的床边设置防护床栏防止其坠床及碰伤,牙关紧闭时,应该用牙垫或纱布包裹的压舌板等物品放在其上下牙之间,防止患儿的舌头及口唇被自己咬伤。同时,动作应轻柔,以减少操作对患儿身体的伤害。
用药护理
对于需要进行用药治疗的患儿,家属用该明确药物的剂量以及服用时间等,并遵医嘱用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该及时就医。
病情监测新生儿惊厥表现可极轻微和不典型,要注意监测不随意的细微运动,这些运动经常无固定顺序,有固定顺序的惊厥(如杰克逊癫痫)极为罕见。
特殊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治疗是发现可逆的急性代谢紊乱和可治疗的感染,寻找病因和初始治疗需同时进行。
预防惊厥的预防主要在于预防各种病因所致,比如新生儿窒息、缺氧及产伤致颅内出血,这是引起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围生期异常而引起窒息所致,需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电解质等所致的惊厥等。
早期筛查如有可疑惊厥,尽早完善脑电图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在家庭生活中,应常备退烧药,观察儿童的状态,勤测体温。
加强长对疾病的认识与教育,引导患儿纠正营养不良和贫血,防止反复呼吸道感染。
如孕母有高血糖,则患儿出生后注意监测血糖,尽早开奶防止低血糖等。
如已出现惊厥,必须及早、尽快的进行急救处理,尽快止惊,避免发生惊厥性脑损伤,同时应查明惊厥的原因,同时进一步进行实验室及CT、超声等辅助检查确诊。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马思敏,杨琳,周文浩.新生儿惊厥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2):126-135.
[3]熊晖,吴希如.新生儿惊厥诊治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5):298-301.
[4]金爱飞.新生儿惊厥急救及护理的研究现状[J].妇儿健康,2020,10(1-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