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吃

概述

儿童口吃也称“结巴”、“语阻”,是小儿常见的语言障碍,其主要症状是发音困难而不流畅,表现为说话时停顿、重复、拖长一个音或短语中带一个字。从生理表现上说,主要是由于呼吸肌、喉肌及其他与发音有关的器官紧张及痉挛所造成,也可以是语言和心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语言心理失调症。

儿童口吃

就诊科室: 儿科、精神科、心理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tuttering 疾病别称: 小儿口吃、结巴、语阻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心理障碍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治疗 临床症状: 语言节奏失调、眨眼、胸闷气短 好发人群: 缺乏正当家庭教育的小儿、喜欢模仿口吃儿的儿童、情绪敏感易怒的儿童 鉴别诊断: 广泛性发展障碍、语言错乱 常用检查: 早期儿童语音和语言评估 疾病分类

真性口吃

真正的口吃小儿讲话时还伴挤眼、摇头、歪颈、唇颌颤抖、面红耳赤、面部肌肉抽动等,由于说话费力而累得满头大汗。

假性口吃

儿童对语言运用尚不熟练,声音联系不太流利,故说话有时会迟疑不决、重复,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述现象可逐渐消失。

病因

儿童口吃特定的病因未知,但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当一个孩子感到疲劳、激动、不安、匆忙或在其他应激状态下,口吃可能会更明显。环境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被口吃的父母养育的孩子比起那些不口吃父母养育的孩子更可能出现口吃。

主要病因

心理社会因素

如在受惊、被严厉斥责或惩罚,或突然变换环境、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丧亡、突然被强烈的声音刺激等情境下,儿童因恐惧、焦虑、愤怒等导致口吃。

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的某种心理特征可直接影响到孩子,有的家长对子女不是过分严厉就是过分宠爱,缺少正当教育,造成孩子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生活适应能力较差,一旦改变环境或见到生人很容易出现口吃现象。

模仿

模仿口吃的人说话而引起的口吃,有人统计约占口吃者的75%。发现这种模仿现象后及时矫正可防止口吃,如果家长不注意或教育不当,如打骂、惩罚孩子等会引起小儿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不但不能矫治口吃,反而更加重了口吃的程度。

情绪不稳定

如神经质的人稍受到刺激易出现疲劳、发怒、悲观、失望、恐惧等心理,经常处于受惊吓等环境之中,易使小儿心理异常而发生口吃,性情暴躁者易加重口吃的程度。

遗传因素

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发育性口吃

大多数孩子在1岁半至2岁时开始出现口吃,多是因为孩子正在锻炼讲话和语言功能,其为短暂性的。

诱发因素

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流行病学

该病的常发年龄在2~7岁,98%的案例出现在10岁之前,该年龄段是正常言语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男性口吃是女性的3倍,女孩平均开始口吃的年龄比男孩早几个月。

好发人群

缺乏正当家庭教育的小儿。

喜欢模仿口吃儿的儿童。

情绪不稳定、敏感、易怒的儿童。

症状

口吃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上的表现,除口吃以外,还伴有其他神经症现象,如易兴奋、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胆小、睡眠障碍、恐惧或其他情绪反应,还有遗尿、食欲低下。

典型症状

语言困难

表现为讲话时外部语言急于表达,讲话语速太快、太急、太猛,不能和内部语言协调工作,讲话时语气不连贯,有字音重复、停顿、卡壳和词句中断等口吃现象。

心理特征

一般表现有自卑、恐惧、焦虑等情感,平时说话减少,不敢说话,性格内向。

并发症

心理障碍,学龄儿童进学校以后言语活动大大增加,由于周围人嘲笑以及不能很好回答学习上的问题,使儿童对言语缺陷感到痛苦,加重焦虑、不安情绪和神经症状,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进而导致心理障碍。

就医

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出现第一字重复、话语中途某字发音障碍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因口吃影响,出现孤僻、自卑、羞怯等表现才到医院就诊,本病患者进行及早的心理干预可治愈。

就医指征

频繁出现第一字重复、话语中途某字发音障碍的儿童应及时就医。

说话不流利伴有跺脚、摆手、挤眼、歪嘴、躯干摇晃等动作的患儿,应及时就医。

已经因口吃影响产生孤僻、自卑、羞怯等表现的患儿,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家长常因以为患儿语言不流畅是生长发育的问题而优先选择到儿科就诊。

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到心理科、精神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为何来诊?

有何症状?(说话不流利)症状持续多久了?

既往有无头部外伤史?有无其它病史?

有无口吃家族史?

在院外治疗过吗?

需要做的检查

早期儿童语音和语言评估,语音和语言评定量表,是一个含有19个条目、由家长填写的问卷,旨在识别语音和语言技能延迟的儿童。语音和语言评定量表使用7点Likert式问题来评估6个分量表,如自信、反应能力、语义、语法、构音和饶舌,这个量表还包含生成复合量表评分的说明,是一个用来评估语言和语言技能发育的问卷,可以用来发现那些没有发育到与其年龄相当的语言和语音技能的儿童。

诊断标准

经常反复出现语音、音节、单词重复、延长,频繁出现停顿,使言语不流畅,但言语表达的内容无障碍,且症状至少已3个月。

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抽动障碍和精神病性言语零乱所致即可诊断为口吃。

鉴别诊断

语言错乱

极度快速言语的患者会发生不流畅,解决方式是减慢言语速度,而口吃是持续出现言语不流畅的情况。

广泛性发展障碍

也可能有鹦鹉式仿说、平板声调,以及较差的眼神接触。

抽搐及Tourette综合征

相似的开始时间,最初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的症状。口吃通常不与同时存在的身体运动相关,外伤、肿瘤或主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病,可能导致迟发性口吃。

治疗

口吃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如果儿童到了4~5岁以后还有口吃现象,就必须及时采取方法予以调治。如能及早治疗,可完全根治孩子的口吃。

治疗周期 儿童口吃需要长期持续治疗,患儿及家属需要积极配合治疗。 一般治疗

主要采取发音肌肉锻炼法进行治疗,其包括吐字疗法与梁氏疗法,该法以吐字锻炼为主,目的是使负责吐字的某些肌肉组织得到强化锻炼,从而发音时吐字清晰,每一个音都非常有力,口吃便会完全治愈。

药物治疗

儿童口吃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儿童口吃一般无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

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再加上一些改变不良习惯的练习,譬如练习朗诵,特别是背诵诗歌或练习唱歌,有节奏的呼吸发音,对矫正口吃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这样做可以使精神集中在节奏、韵律上,转移口吃患者对发音动作的注意力,长期做下去就不再感到发音困难。

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社会因素,口吃患儿一般都存在恐惧感和自卑感,在说话前就焦虑不安,担心别人会取笑他,倘若不消除以上因素,会加重口吃,所以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们不要过分地注意患儿的言语缺陷,不要模仿、讥笑、指责患儿说话。教育者应多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采取正确的方法,提出恰当的要求,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

预后

儿童轻度和中度的口吃有自愈性,重度口吃需要进行矫治,一般认为约80%儿童口吃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父母和矫治时的早期干预很重要,及早的心理干预及锻炼可改善预后。

能否治愈

儿童口吃能治愈,可以通过长期的心理干预及锻炼来达到与正常儿一样的语言流畅。

能活多久

本病不属器质性疾病,不影响寿命。

后遗症

长期的口吃易招来身边同学的嘲笑及家长、师长的批评,这样消极的外界因素易引发患儿长期焦虑,对人际交往出现心理障碍。

复诊

进行长期心理干预的患儿应至少每周一次到心理医生的门诊进行干预治疗。

饮食

饮食对于口吃的影响较小,但是本病发生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期,故应注意保证儿童每餐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充足,注意保持合理饮食,以满足儿童生长营养需求。

饮食调理

保证儿童每餐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充足。

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注意补充维生素。

少食油炸食品,少饮含糖量过高的饮料,少吃高糖甜点。

宜选用优质的高蛋白饮食,搭配适当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证营养均衡。

护理

家属应以鼓励为主,孩子说话时要给他充分时间以表达自己的意思,父母不要抢着替孩子说出他所要说的词句,检查有无可引起孩子焦虑或紧张的事由,尽力去解决。

日常护理

每天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对一的说话塑造出缓慢的言语,等待孩子说话,轮流说话,在活动和任务之间允许有转换的时间。带着笔记本记录引发口吃的东西,并使言语变得更好。

孩子说话时不要催迫他,也不要打断他,他说某个字的确有困难并希望得到帮助时再帮助他。

口吃者歌唱与背诵诗歌都不会口吃,可建议孩子在说话时加上一些韵律慢慢说。

病情监测

如果口吃已经发展到明显使孩子感到窘迫与不安,每当要说话时急的唇、舌及脸部都变形,这时要尽快去看医生。

心理护理

孩子很需要父母给予鼓励,要消除父母的失望和歧视态度,孩子口吃时千万不要过分急躁或加以嘲笑,要提醒儿童慢慢地说话,不要批评或惩罚孩子,缓和其紧张情绪,增强儿童的信心,减少对口吃的恐惧,使其不过分地注意自己所讲的内容。

预防

对于本病的预防,先要避免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不流畅发展为口吃,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避免儿童在过分焦虑、着急的情况下说话,更不要去催促说话,可以减少口吃的发生。

早期筛查

家长发现孩子有吐词不清、语言不连贯时应立即带患儿就诊,由语言治疗师评估。

预防措施

掌握发音规则,加强说话训练。

排除所处环境中的不良刺激,消除说话时的紧张情绪。

幼儿出现说话不流畅时不要指责,也不要催促说话,不要给予过分的关注,让其放松。

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吐词清楚,避免模仿口吃患者说话。

参考文献

[1]段继承主编.实用经典心理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10:100.
[2]朱小锋编著.心理学一本通[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4.12:555.
[3]Michael D.Cabana编,黄国英主译.5分钟速查系列.儿科5分钟速查[J].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4:358.
[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TI研究所组编,张军主译.标准健康问卷和人体测量方法[J].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868.
[5]姜德利主编,精神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234.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5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