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

概述

原发于肝外胆管的结石称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多数为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进入肝外胆管称为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黄染以及神经系统症状,长期胆管感染和胆汁淤积有可能发生胆管癌。

肝外胆管结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Calculus of extrahepatic duct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肝脓肿、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癌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腹痛、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黄染、嗜睡、昏迷 好发人群: 孕妇、中老年人、肥胖人群、吃饭不规律者 常用药物: 熊去氧胆酸、阿托品、甲硝唑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

肝外胆管结石(calculus of extrahepatic duc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多数为棕色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通常发生于有复发性或持续性胆道感染的病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汁淤积、胆道蛔虫病史,增加原发性胆管结石的风险。

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

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指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排至肝外胆管内而发生的结石,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约占85%。

病因

肝外胆管结石的病因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遗传、环境和代谢有关,常为好发于孕妇、肝硬化的人、中老年人、肥胖人群、吃饭不规律者、体内有蛔虫的人群,其诱发因素包括中饮食、体质、肥胖。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患者的胆汁中存在细菌。细菌感染主要是肠道细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肠埃希菌、厌氧菌亦常见。

胆汁淤积

胆计淤积是生成胆管内结石时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胆汁停滞,慢性胆管炎虽有细菌感染,亦不易形成结石,因为胆红素颗粒可随胆流而被排出。只有出现胆管内胆汁的流通缓慢,甚至停滞时,胆色素便有可能受到胆汁内细菌的作用,分解为游离胆红素,与钙结合而沉淀下来并形成结石,并且在胆管内增大,引起胆汁淤积的因素主要有胆道炎性狭窄和胆道畸形;在中等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

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和蛔虫导致的感染可以造成慢性炎症,同时增加黏液的分泌,虫卵、虫体碎片会引起结石形成,虫卵还可能引发胆色素钙沉淀并导致结石形成。

胆道免疫反应

胆道系统在发生上来源于肠道,具有消化道解剖学结构的共同特点,故有对胆汁中抗原物质起免疫应答反应的能力。

胆管解剖变异

解剖的异常(先天性的或后天性的)及遗传因素也可以导致胆汁淤积,胆管狭窄或扩张的先天性原因可能是Caroli病、胆总管囊肿,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胰胆管合流异常。后天的胆管狭窄,可能是良性的、恶性的或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及内镜操作中导致的医源性胆管狭窄。

营养因素

环境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已经被证实是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发病因素,这种疾病多发生在经济水平差的农村地区,低蛋白饮食会导致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抑制药水平下降,导致胆色素降解增加,胆色素钙结石形成。

诱发因素

肥胖

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为肥胖者的体内胆汁酸以及磷脂相对增加,进而使胆固醇过于饱和,使患者容易诱发结石性胆囊炎。

体质弱

体质弱的人,比如老年人,抵抗力差,基础病居多,胆囊收缩能力差,胆汁淤积,容易得肝外胆管结石。

流行病学

肝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因年轻人饮食无节制,造成好发人群趋于年轻化,女性多于男性。

好发人群

孕妇

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妊娠期的胆囊排空滞缓,胆囊体积增大,收缩后残留体积增大,胆囊收缩速率减小,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也影响胆汁成分。

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胆囊供血不足;胆囊肌肉由于年龄的增长变得十分松弛,弹力比较差,收缩起来就会显得没力量;老年人全身慢性疾病多,如糖尿病、贫血、慢性肾疾病、慢性肺部疾患及心血管疾病等。不仅全身情况差,而且局部器官功能减低,均影响胆囊的功能紊乱,胆汁滞留,易引发胆囊结石,从而继发肝外胆管结石。

肥胖人群

肥胖的人群体内胆醇的含量过高,而胆固醇是形成结石的重要因素,所以肥胖的人群易发生肝外胆管结石。

吃饭不规律者

食物可以通过对胃液以及胃肠道的刺激,对胆汁的排空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吃饭特别是不爱吃早餐的人群,影响胆囊的排空,容易引起肝外胆管结石。

体内有蛔虫的人群

体内有蛔虫特别是消化道产生蛔虫以后,虫卵到胆道系统,形成胆管的损伤,会继发胆管结石。

症状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黄染以及神经系统症状,长期胆管感染和胆汁淤积有可能并发胆管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疾病。

典型症状

腹痛

腹痛常发生于剑突下和右上腹,由于肝外胆管结石下移嵌顿于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可引起胆管梗阻,胆管平滑肌和Oddi括约肌痉挛。因而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常向右肩背部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

寒战、高热

因胆管梗阻合并感染,胆管压力骤升,胆道感染扩散,细菌、毒素经毛细胆管逆流入肝窦至肝静脉进入体循环,引起全身性感染,患者体温可高达39~40℃,常为弛张热,伴寒战。

黄疸

胆道梗阻后即可出现黄疸,其轻重程度、发生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胆道梗阻、合并感染的程度及有无胆囊等因素。部分或间歇性胆道梗阻者,黄疸程度常较轻或呈波动性。而完全性,特别是合并有感染的胆道梗阻,则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疽,且黄疽程度较重。胆囊尚存且功能良好者,黄疽一般在发病48~72h后方可出现,如若胆囊已切除或已有严重病变失去储存胆汁的功能,则胆道梗阻后8~24h即可出现黄疸。结石梗阻引起的黄疸为典型的梗阻性黄疸,呈间歇性﹑波动性,同时尿色深黄、大便色浅,并伴有皮肤瘙痒。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肝外胆管结石的常见症状,约3/4患者都有恶心、呕吐,且呕吐常严重。

并发症

肝脓肿

细菌感染引起肝脏化脓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高热、右上腹胀痛、肝区叩痛、畏寒、恶心、纳差、消瘦、黄疸等症状。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囊结石排到胆管,继发胆管结石,有的病人甚至会引起胆管梗阻,重的病人会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情比较危险。

胆管癌

长期胆管感染和胆汁淤积有可能发生胆管癌,严重者危及生命,患者可以表现为畏寒、高热、右上腹疼痛、黄疸,大便颜色前成灰白色,但尿色深的症状。

就医

当普通人群出现腹部疼痛、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黄染以及嗜睡、昏迷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注意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相鉴别。

就医指征

普通人群出现腹部疼痛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普通人群出现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黄染时应及时就医。

普通人群出现嗜睡、神志不清或者昏迷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

患者出现腹部疼痛、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黄染时应去肝胆外科。

患者出现嗜睡、神志不清或者昏迷时去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

腹部疼痛的具体部位?

右上腹部不适这种症状多长时间了?

之前针对此症状做过哪些检查?

平既往有没有胆囊结石或者胆管结石病史?

家族中有没有寄生虫或者蛔虫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首先询问患者相关病史,同时根据右上腹绞痛、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黄染等症状来初步诊断该病。查体示剑突下、右上腹压痛、肝区叩痛,并放射至肩背部,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显示血清胆红素升高;尿常规显示尿中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降低或消失,粪便检查示尿胆原消失。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方便、安全、无创,可了解显示段内胆管有无扩张、结石和蛔虫等。但因胆总管下段结石等病变,受十二指肠内气体的干扰显示不清,故准确率仅65%~70%左右。

腹部CT检查

因不受肠气影响,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优于超声,显示结石部位及梗阻部位,可发现肝脓肿或胰腺炎。

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

这种检查方式是一种非介入性的检查手段,优点使无创、安全,同时可以显示肝内胆管全貌,明确结石位置,且这种检查结果不受操作技术的影响。

诊断标准

一般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

询问患者有无寄生虫及蛔虫病家族史,有没有胆囊结石或者胆管结石病史。

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黄染、嗜睡以及昏迷等。

实验室检查可提示结石存在;影像学检查可确诊肝外胆管结石。

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

有溃疡病史,上腹痛与饮食规律性有关,而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往往于进食后疼痛加重,特别进高脂肪食物。溃疡病常于春秋季节急性发作,而肝外胆管结石显示

腹痛,偶伴有恶心、呕吐,纤维胃镜检查有明显鉴别价值。

慢性胰腺炎

常为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其上腹痛向左肩背放射,X线平片有时可见胰腺钙化影或胰腺结石,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及逆行胆胰管造影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一定价值。而肝外胆管结石腹部绞痛也会放射到左肩部,应具体根据辅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以往对肝外胆管结石基本上均采用手术治疗,其疗效并不十分满意。近年来,由于各种治疗方案应用于肝外胆管的治疗,使其疗效不断提高。如经内镜单镜、双镜或三镜联合取石均为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并有较好的疗效,从而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创伤。同时药物治疗,胆道排石已被临床证明是有效果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治疗周期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需要进行短期治疗。 一般治疗

轻微症状患者应进行饮食调理,宜进食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多食豆制品,多吃新鲜蔬菜;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同时多运动。

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

为胆石溶解药,用于胆固醇型胆结石形成,偶可见便秘、头痛、头晕和心动的过速等不良反应,胆道完全梗阻和严重肝功能减退者禁用。

阿托品

即硫酸阿托品,为抗胆碱药。适用于胆绞痛的症状,不同剂量所指的不良反应不同。少量心率加速、心悸,多量有语言不清、烦躁不安及出现幻觉等,发烧、速脉、腹泻和老年人慎用。

甲硝唑

为抗厌氧菌药、抗滴虫药,用于治疗肠道和肠外蛔虫病,防止感染严重。少数病例出现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最为常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绞痛,一般不影响治疗;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眩晕,偶有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等,大剂量可致抽搐。

手术治疗

切开胆总管取石

诊断明确的肝外胆管结石,目前仍以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形管引流为主。对于非梗阻、感染发作时的择期手术,务必努力取净结石,探明胆管有无狭窄等病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条件者最好术中常规进行纤维胆管镜检查,取石。

胆总管切开探查

指征为典型的梗阻性黄疸并胆管炎;术前或术中胆管造影疑有结石或异物影;术中触及肝外胆管结石或异物感;术中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胆汁;胆管明显扩张并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如果急性胆管炎,病情危重,不宜进行复杂操作者,应尽量减轻创伤,缩短手术时间,以简单取石、放置T形管通畅引流为主。胆管内残留的结石和病变,可后期处理。术后2~3周常规经T形管胆系造影发现残留结石,可在术后6周左右用纤维胆管镜经T形管窦道取石。

纤维胆管镜经胆囊管取石

适于较小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可在胆囊切除术中用直径较小的纤维胆管镜,经扩张的胆囊管放入胆总管,用取石网篮套取结石,其禁忌症包括心肺功能不全或全身状态衰竭不能耐受检查,或有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青光眼、前列腺肥大,且不能应用抗胆碱能药物者。

预后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诊断治疗及时预后良好,若急性炎症期处理不及时,严重者耽误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能否治愈

肝外胆管结石是良性病,治疗及时无合并并发症,患者一般都能治愈。

能活多久

肝外胆管结石积极对症治疗不会有任何生命危险。

后遗症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一般无相关后遗症产生。

复诊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但如果复发严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饮食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宜进食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

饮食调理

宜食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宜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桔子及各种绿叶蔬菜。

忌食油炸、煎的食物,比如煎鱼、烤肉之类的食物。

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

护理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要监测术后伤口恢复情况,并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和相关术后的护理。

日常护理

应注意劳逸结合,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防止急性发作。

应加强自我情绪控制,保持心情舒畅。

病情监测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要监测伤口恢复情况,如果出现感染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特殊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饮食和运动的恢复要严格遵循医嘱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到正常生活。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需要严格根据医嘱进行用药,不可私自停药。

预防

肝外胆管结石的预防关键是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要定时、定量。生活中尽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良好心态,乐观情绪,多运动。

早期筛查

定期体检筛查,彩超显示结石,是否有炎症。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要有节制,食不过饱,不要偏食,避免暴饮暴食。

进食有规律,这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饮食要定时、定量,要重视早餐。

平时多运动,可选择做操、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

参考文献

[1]马庆久,高德明.普通外科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40-441.

[3]梁力建.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4]周永坤,朱勇,魏芳主编.胆石症诊断治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9:220-22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6.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