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佝偻病

概述

新生儿佝偻病是发生在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由于维生素D和(或)钙磷缺乏引发的钙磷代谢失常,并造成生长中的骨骼骨基质钙盐沉着障碍和(或)类骨组织(未钙化骨基质)过多聚积为组织学特征的一种营养性代谢性骨病。新生儿佝偻病易合并低钙性痉挛,由于喉痉挛可危及生命或致缺氧性脑损伤,因此应积极防治。

新生儿佝偻病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rickets of newborn 疾病别称: 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新生儿骨软化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低钙性惊厥、手足搐搦症 治疗周期: 大多数患儿只需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颅骨软化、肋骨串珠、囟门闭合延迟、手镯征、足镯征 好发人群: 早产儿、孕母钙磷缺乏者 常用药物: 维生素D制剂、钙剂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 疾病分类

新生儿佝偻病临床上可分为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初期

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例如烦躁不安、睡眠不稳定、夜啼、多汗以及易惊等症状,而且可能会导致枕部脱发,也就是常见的枕秃。

活动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往往在生长最快的部位最明显,故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骨骼表现。

恢复期

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

患儿遗留骨骼畸形,如不同程度的O型腿、X型腿、鸡胸等。

病因

导致新生儿佝偻病的原因既有孕母因素,也有胎儿本身因素,主要是钙、磷维生素D3贮存不足、孕妇户外活动少、钙磷及维生素D3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过快等。

主要病因

钙磷和(或)维生素D贮备不足

胎儿钙磷和维生素D均通过胎盘来自母体,且钙磷贮备的80%在妊娠最后3个月(胎龄28周以后)完成。因此当孕妇患妊高征、日照不足、偏食,以及双胎、早产等,均可以使新生儿体内钙磷和/或维生素D贮备不足。

钙磷和(或)维生素D摄取不足

牛乳及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很低,牛乳钙磷比例不适于肠道吸收。因此早产儿和牛乳喂养儿更易发生佝偻病。

生长速度快

骨骼的生长速度和钙磷的需要成正比,孕期后3个月和新生儿期的对钙磷的需求远超任何年龄组,故易发生钙磷缺乏。

甲状旁腺分泌不足

甲状旁腺分泌不足,肾小管对磷的吸收增加而减少对钙的吸收,导致体内钙贮存低,由此病因引发的新生儿佝偻病较少。

诱发因素

各种疾病(尤其是应用呼吸机、胃肠道外营养液使钙磷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利尿剂、碳酸氢钠、抗惊厥药等影响钙磷和维生素的代谢容易诱发新生儿佝偻病。

流行病学

新生儿佝偻病在中国并不少见,尤其在日照时间短、寒季较长的东北、华北地区更多见,发病率可达10%~32.9%。据国外统计,早产儿的佝偻病发病率可高达33%以上。春夏季分娩的新生儿发病率明显高于秋冬季分娩者,可高达40%~90%。据报道,目前白领阶层妊娠妇女所生婴儿,新生儿佝偻病发生率增高。

好发人群

早产儿

早产儿未成熟儿易患新生儿佝偻病,足月儿80%的钙在孕后期3个月获得,吸收量达最大,故早产儿比正常足月儿出生时体内钙的贮存更少。

孕母钙磷缺乏者

孕母孕期发生腿抽筋等低钙症状,出生的新生儿发生低钙血症甚至新生儿佝偻病风险显著增高。

症状

新生儿佝偻病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轻者无明显异常表现,可出现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惊啼、多汗,新生儿出生一周后血生化不稳定,影响新生儿佝偻病的诊断。主要出现的非特异性症状有颅骨软化、手镯征、足镯征、惊厥等。

典型症状

颅骨软化、前囟较软

新生儿期至6月以内的婴儿,佝偻病以骨骼改变为主,颅骨变薄,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时,指尖稍用力压迫枕骨或顶骨后部,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也有称为乒乓头。

囟门大,前后囟门相通

正常婴儿囟门闭合最晚不超过1.5岁,新生儿佝偻病患者囟门闭合晚,晚于1.5岁。

佝偻病串珠

骨样组织堆积于肋骨与软肋交界处,从上到下如串珠样突起,以7~10肋最为明显。

手、足镯征

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另外佝偻病的新生儿容易激惹、哭闹、多汗等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

伴随症状

出现全身肌肉松弛,患儿肌张力低下,头项软弱无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条件反射形成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常伴感染、贫血等。

并发症

低钙性惊厥

患儿通常血钙低,易引发低钙性惊厥,为无热惊厥,发作时有局部或全身的肢体抽动,应准备钙剂做好抢救准备。

手足搐搦症

多由低钙引发,表现为手腕和脚踝关节的地方屈曲、肌肉痉挛,准备钙剂抢救。还有可能出现缺钙性喉痉挛,出现喉鸣音亢进等表现。

就医

新生儿出现颅骨软化,肋骨串珠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若发生惊厥应立即就医,就诊时医生需明确具体症状,同时要进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颅骨X线、胸片等,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早产儿检查发现血钙低,应该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新生儿出后28天内出现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手、足镯征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若突发惊厥、眼睛外翻,局部或四肢抽搐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儿突发惊厥严重或抽搐,可于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是否为早产儿?孕周多少?

出生时Apgar评分多少?

患儿目前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

患儿是否有基础疾病?

孕母孕期是否有腿抽筋等症状,是否补充维生素D?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用手指检查颅骨是否有颅骨软化,同时观察手腕、足踝部是否有骨样组织堆积、肋骨串珠,体格检查还需要重视患儿生命体征。

血生化检查

提示血清钙低或正常,血磷低,碱性磷酸酶升高。血维生素25-(OH)D3下降,明确诊断。

X线检查

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断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帮助诊断疾病。

诊断标准

新生儿佝偻病的诊断不能完全参照婴幼儿标准,目前多以马氏标准诊断,即新生儿腕关节X片见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或呈毛刷状;干骺端凹陷或呈杯口状,两者改变之者,结合血生化改变、患儿症状体征及孕妇情况即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族性低磷血症)

为肾小管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以后,且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低,尿磷增加。新生儿佝偻病多为血钙低,可根据病因以及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肾性佝偻病

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碱性磷酸酶正常。佝偻病症状多于幼儿后期逐渐明显,身材矮小。新生儿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明确病因即可鉴别。

治疗

新生儿佝偻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补充维生素D,补充钙剂,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同时须注意维生素D是类激素物质,其半衰期较长,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防中毒,积极防治骨骼并发症。

治疗周期 大多数患儿只需要短期治疗。 药物治疗

维生素D

补充维生素D时,需遵从医嘱,不主张采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治疗的原则以口服为主。

钙剂

若出现低钙性手足搐溺症,缓慢静注10%葡萄糖酸钙与10%葡萄糖混合液,以迅速提高血钙浓度,做紧急抢救措施。

10%水合氯醛

迅速控制惊厥和喉痉挛,镇静止惊,保留灌肠。

手术治疗

新生儿佝偻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如果存在骨骼畸形,且较为严重,可考虑进行矫正术,以修复畸形。

预后

经过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大部分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颅骨软化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少部分患者易漏诊,可能遗留骨骼畸形。

能否治愈

新生儿佝偻病经过正规治疗,能够治愈,部分患者会遗留骨骼畸形。

能活多久

新生儿佝偻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嘱患儿家长定期随访,按时复诊检查血常规、血碱性磷酸酶、血钙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治疗效果。

饮食

新生儿佝偻病患儿饮食上建议母乳喂养,乳母建议适当摄入可消化吸收豆制品,健康营养,利于患儿生长发育和病情恢复,同时避免刺激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饮食调理

刚出生婴儿建议进食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幼儿建议进食米粉米糊、肉糜、稀粥等。

建议6个月后添加辅食时进食既含有微量营养素,又含有宏量营养素食品,如肉糜、蔬菜泥混合搭配。

为了保证母乳中钙的含量,哺乳的妈妈也应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

护理

新生儿佝偻病患儿在生活上应进行相应的护理,尽量环境安静,喂养得当,可逐渐适应户外环境,注意新生儿宝宝的饮食护理及清洁卫生,对疾病的恢复均有促进作用。

日常护理

保持安静,充足睡眠

新生儿宝宝出生后睡眠时间长,应尽量保持房间内光线柔和不刺激,保证良好睡眠环境。

掌握新生儿宝宝日光浴下护理措施

出生1月后可以让宝宝逐渐适应户外环境,每周户外2小时,仅暴露手部和头部,遮盖身体主干和生殖器部位。

病情监测

家长应关注病情进展,治疗过程及时与医生沟通,治疗1月后复查血钙血磷血生化和X线或遵医嘱定期复检。

特殊注意事项

维生素D是类激素物质,其半衰期较长,应严格遵医嘱服用,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防中毒。

预防

由于新生儿佝偻病对新生儿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是我国重点防治疾病之一,故应该在孕期筛检,出生后及时纠正,避免疾病进展至骨骼畸形,留有后遗症。

早期筛查

对孕期孕妇进行常规检测、询问既往病史,是否有低钙等临床状态或孕期是否发生过腿抽筋等症状,孕期就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

预防措施

应强调新生儿佝偻病防治,给钙剂的同时必须给予维生素D,给维生素D亦应给钙。

避免早产,如为早产儿,应在新生儿监护室中观察数日,降低本病及其它疾病发生的几率。

加强孕期保健,注意营养,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照射时间。

从妊娠第28周开始,给孕妇服维生素D,小儿出生后继续服用。

参考文献

[1]黄莹,徐爱蛟.骨碱性磷酸酶在新生儿佝偻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6:1354-1355.

[2]刘俐.新生儿佝偻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02:77-80

[3]关小萍,关则想,林艳,梁健.骨钙素及骨碱性磷酸酶对新生儿佝偻病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05:109-110.

[4]孙献梅.实用新生儿危重症监护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27-428.

[5]李国华.小儿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86-9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83.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