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概述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好发于春夏季,较为常见。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流延、厌食、呕吐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腭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破溃后可见小溃疡,疱疹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1周左右可自愈。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ediatric herpangina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消化不良、败血症、脑膜炎 治疗周期: 1周左右 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流延、厌食、呕吐 好发人群: 6岁以下儿童 常用药物: 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咪达唑仑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 常用检查: 血常规以及C反应蛋白、病原学以及血清学检查、体格检查、血气分析、脑脊液检查、胸片、颅脑CT和/或MRI、脑电图、超声心动图 病因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B组也可致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主要病因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A组中其他型病毒可引起本病,病毒自口或呼吸道入体,先在咽黏膜、扁桃体、呼吸道等处繁殖。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入血引起病毒血症,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在人体内具有广泛受体,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与不同靶组织的受体相结合。在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细胞中复制并引起一系列组织病理改变和应急反应,从而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相似,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主,均为5月份开始上升,7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降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数高于手足口病,为手足口病发病数的1.7倍,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聚集性病例易发生在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故发病初期即有传染性。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均可排出病毒,发病第1周病毒排出达高峰,呼吸道排毒可持续1~3周,而粪便可长达2~3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

接触传播

可因为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皮肤黏膜疱疹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造成传播。

好发人群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6岁以下儿童自身的免疫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为低下,容易感染发病。

症状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属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可引起惊厥,可伴咳嗽、流涕等。个别患儿症状重,多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发热

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天,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

咽痛

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年幼患儿因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呕吐等。

局部体征

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其他症状

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并发症

消化不良

影响胃肠系统,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造成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败血症

如果宝宝患有肺炎,又感染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引起疱疹,就容易血行播散变成败血症。

脑膜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感染大脑,引发脑膜炎。

就医

当小儿出现发热、精神不佳、乏力等疑似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时,且在流行季节有可能接触史时应引起患儿家长注意,立即到医院就诊。行血常规、病原学等检查可以确诊。

就医指征

儿童有病患接触史,即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表现为急性起病,突发咽痛和发热者,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从起病到现在大概有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咽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近期有没有接触过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人?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以及C反应蛋白

病毒感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若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者,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

病原学以及血清学检查

临床样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或者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或者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上述一种情况即可以确诊。

体格检查

患儿发病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或重症病例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

脑脊液检查

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胸片

轻症患儿肺部无明显异常,重症及危重症患儿并发肺水肿时。两肺野透亮度减低,磨玻璃样改变,局限或广泛分布的斑片状、大片状阴影,进展迅速。

颅脑CT和/或MRI

颅脑CT检查可用于鉴别颅内出血、脑疝、颅内占位等病变。神经系统受累者MRI检查可出现异常改变,合并脑干脑炎者可表现为脑桥、延髓及中脑的斑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者可显示受累节段脊髓前角区的斑点状对称或不对称的长T1长T2信号。

脑电图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超声心动图

重症患儿可出现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减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降低等。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

患儿表现为急性起病,突发咽痛和发热,体格检查典型体征为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灰白色疱疹或溃疡,可考虑为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学确诊病例

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采集患儿临床标本(咽拭子、粪便、血液等),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做出病原学确诊:

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分离出肠道病毒。

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鉴别诊断

疱疹性口炎

该病是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传染性强,通过飞沫传播。终年可见,无季节性,以散发病例为主。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齿龈和颊黏膜。亦可同时累及唇及口周皮肤,与本病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可鉴别。

溃疡性口腔炎

溃疡性口腔炎以婴幼儿发病较常见,多由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引起,常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病初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黏液增多。继之表现为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烂。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或因局部疼痛而不能进食。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增高。与本病主要通过血常规检查进行鉴别。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早期出疹前24~48小时可见口腔黏膜斑。常见于颊黏膜近臼齿处,直径0.5~1.0毫米,也可见于下唇内侧面与牙龈之间,软腭及咽弓等处黏膜。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1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斑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应注意鉴别。

治疗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需及时隔离,加强护理,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的不同,决定具体治疗方案。

治疗周期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为轻症,疗程1周左右。个别重症患儿,治疗时间将延长。 药物治疗

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

干扰素α是皮肤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易接受,安全有效。近些年临床上局部使用干扰素α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逐渐成为主流。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这两种药物可控制高热,体温38.5℃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头部冷敷、枕冰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等,亦可遵照医嘱给予退热药物等药物降温。

咪达唑仑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

这两种药物可在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及时止惊,咪达唑仑注射液可作为首选药物。

甘露醇注射液

重症病例出现严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时,可予以甘露醇注射液降压治疗。

手术治疗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暂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液体疗法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等,应控制液体入量,维持血压稳定。当出现休克时,应予以液体复苏。

重症病例出现下述表现之一时,应予以机械通气

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脉搏血氧饱和度或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

预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患儿症状一般会自行好转,发热等症状可在七天左右消失。如果患儿病情较重,不经过正规治疗,病情会逐渐恶化。

能否治愈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一般能治愈,患儿一般会自行好转,发热、咽痛等症状可在7天左右消失。

能活多久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果患儿病情较重,不经过正规治疗,病情会逐渐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复诊

患儿治愈后无需复诊。

饮食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饮食护理应注意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建议给予清淡饮食,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以及蔬菜。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物会刺激口腔中疱疹,使病情加重。忌过烫食品,过烫的食物会刺激疱疹,加重疼痛,延缓恢复。忌食酸物、酸性食品,如柠檬,将会加重病情,不利于恢复。

建议清淡饮食,予以半流或者流质食物,如白粥、面条、馄饨、藕粉等。有利于吞咽、消化,也可以减少刺激,有利于病情恢复,还应进食蔬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护理

确诊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注意休息。家长应保持患儿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注意患儿个人卫生。

日常护理

用药护理

不要随意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应遵医嘱用药。如在服用抗生素后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如乏力、疲倦或有消化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应及时向医生反应。

口腔护理

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发热患儿护理

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病情监测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特殊注意事项

当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及时治疗。

预防

家长应培养孩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密切接触。

预防措施

孩子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孩子的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避免儿童和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接触。

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1.

[2]蒋荣猛.《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解读[J].西部医学,2019,31(12):1810-1813.

[3].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9(03):177-180.

[4]本刊综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J].健康向导,2018,24(04):44-47.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95.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