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

概述

雀斑为面部常见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多见色素斑呈点状或圆形、卵圆形,或呈各种不规则的形态,分布在颜面部,尤其是鼻与两颊周围最为常见,因皮损外观如鸟啄食,或雀卵上的斑点,故称雀斑。

雀斑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否 英文名称: freckles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无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面部褐色斑点 好发人群: 年轻女性 常用药物: 二氧化钛、对氨基苯甲酸、苯酚、维生素E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病因

雀斑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日光暴晒或者X射线、紫外线过量接触,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可诱发雀斑的产生。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雀斑发病的主要原因,雀斑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有一方患有雀斑,子女中1/2可能发病。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有3/4的可能发病。

环境因素

日光暴晒或紫外线照射过多是导致雀斑的诱因。因此,雀斑多发生在皮肤裸露部位,常见于面部,此外,颈部、手臂等处也可出现。

诱发因素

生活习惯

不良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可加重雀斑。

女性月经周期

女性月经不调也可诱发雀斑。

其他因素

化妆品以及电子产品设备的不当使用都会诱发或加重雀斑。

流行病学

雀斑在温带地区常见。一般而言,肤色白、红色或金色头发的白人更常见。始发年龄一般为2岁,青春期数目增加,而成人后数目有减少趋势。

好发人群

雀斑好发于年轻女性,尤其是白种人。

症状

雀斑是呈密集分布的褐色斑点,多数呈对称性,主要发生于面部,严重者也可见于手背、颈、耳前后、肩臂等躯体暴露的部位。

典型症状

雀斑如同针尖至米粒大小,直径一般在2毫米以下,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分布数量少者几十个,多者成百,多数呈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孤立的布散在面部周围,尤其是鼻部和面颊部,多数呈对称性。雀斑在出生时一般不会出现,通常在3~5岁时出现,女性多见,数量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具有夏重冬轻的特点。

就医

雀斑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一般无需就诊治疗。如果色斑比较密集,颜色较深且影响美观,可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诊断不明确者可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就医指征

面部等暴露部位出现密集色斑,严重影响美观,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可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确诊者也可至激光中心进行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

雀斑出现的时间?

雀斑是否发生变化,变大或者变多?

病情变化是否与季节有关?

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家庭成员中是否有类似的症状?

是否经常日晒?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问诊、视诊、触诊等体格检查,通过可以确诊雀斑。

组织病理检查

不易诊断者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可进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症状,如褐色或者深褐色的色素沉着,大小不一,呈圆形或卵圆形,一般分布于面部,呈对称性分布,不融合,孤立生长,一般容易诊断。不易诊断者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黑素增多,但黑素细胞不增多。电镜示该处的黑素细胞与邻近正常皮肤的黑素细胞有明显差异,表现较大且有较强的多巴阳性反应,有更多更长的树枝状突,黑素体呈长杆状。

鉴别诊断

颧部褐青色痣

颧部对称分布的黑灰色斑点,界限明显,多见于25~45岁女性,而雀斑常为褐色,多发于3~5岁儿童。

雀斑样痣

发病年龄在1岁或2岁左右,颜色较雀斑深,与日晒无关,无夏重冬轻变化,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病理示黑色素细胞数目增加。

着色性干皮病

雀斑样色素斑点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点大小不等、深浅不匀、分布不均,见有萎缩性斑点,光敏突出。雀斑呈对称分布,通常无毛细血管扩张。

黄褐斑

淡褐色到深褐色的色素斑对称分布面部,不累及眼睑和口腔,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有时呈蝶翼状,育龄期女性多见,通常较雀斑大。

咖啡斑

咖啡斑又称咖啡牛奶斑,多发于幼年,面部、躯干、四肢均可发生,典型皮损为淡褐色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斑,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皮损一般较雀斑大,不同季节皮损不消退,可单独发病或者作为神经纤维瘤病的伴发症状之一。

治疗

对于雀斑主要是避免或减少日晒,严重影响面容者可利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进行减轻或者消除。

治疗周期 本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患者注意避免或减少日晒,外出时可以打伞或者穿防晒衣,必要时可以涂抹遮光剂如2%~5%二氧化钛霜。

药物治疗

30%~35%三氯醋酸溶液或苯酚点涂

适用于颜色较轻的患者,可局部腐蚀斑点,使色斑局部表皮剥脱以达到治疗目的。但部分可能导致瘢痕或色素紊乱,现已很少应用。

维生素E乳涂擦

维生素E乳可减轻雀斑颜色,但不能消除。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肾水不能荣于面或阴虚火邪上炎是雀斑的病机,患者可内服知柏地黄丸或者犀角升麻汤,也可使用柿叶、浮萍、白术进行煎水外敷,具有减轻雀斑的作用。

其他治疗

激光治疗

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色素颗粒瞬间爆破,具有损伤小、疗效明显的特点,包括YAG激光、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和IPL强脉冲激光等。

冷冻治疗

孤立或色素较深皮损可以采用液氮冷冻。

腐蚀疗法

可使用1%~2%升汞酒精、水晶膏等。但此法局部外用须谨慎密切观察,以免引起大面积剥脱。

预后

雀斑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但面部雀斑会给患者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但是本病具有一定的复发性。

能否治愈

本病具有复发性,一般不能彻底治愈。

能活多久

雀斑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饮食

雀斑患者需要忌口刺激性食物和易过敏食物,防止症状加重,平时多喝水,排出体内毒素,多补充维生素。

饮食调理

宜食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忌食光敏性药物及食物,如补骨脂素、甲氧补骨脂素等。

宜吃
西红柿 黄瓜 冬瓜 柠檬 橙子 燕窝 芹菜 胡萝卜 香菜 查看更多>
少吃
可乐 咖啡 尖椒 护理

雀斑患者要注意避免皮肤刺激,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清洁,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充足睡眠,做好防晒。治疗期间应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日常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增加心理压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

外出做好防晒措施,避免过度日光照射。

特殊注意事项

治疗区勿碰水,勿用洗面奶及刺激性化妆品。

治疗后可涂修复剂或外敷修复型面膜。

掉痂时勿用手抓,让其自行脱落;痂脱落后一定要加强修复保湿、防晒。

预防

雀斑具有遗传性,目前没有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外出遮阳或使用防晒霜,避免长时间日晒可降低其发病风险。

预防措施

平时应避免过度的日光照射,尤其夏季更应注意,外出应遮阳或使用防晒霜。

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忧思、抑郁的精神状态。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

参考文献

[1]郭丽英.临床皮肤病护理与实践宝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朱学骏,顾有守,王京.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
[3]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64.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