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是人类感染致病真菌而发生的常见感染性疾病。部分真菌可直接致病,而多数在一定条件下致病,称条件致病菌,可通过接触、吸入或食入而致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瘙痒、丘疹或湿疹样皮损、脱发、脱屑,久之皮肤增厚,失去光泽。可以通过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皮肤真菌病。预后与皮损范围、治疗时间、治疗方式等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fungal dermatopathy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癣菌疹、溃疡、皮肤皲裂 治疗周期: 1~6个月 临床症状: 皮肤瘙痒、红斑、丘疹、脱屑、糜烂 好发人群: 多汗者、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常用药物: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克霉唑 常用检查: 真菌镜检、真菌培养、滤过紫外线灯检查 疾病分类浅部真菌病
主要指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等,侵犯皮肤、毛发和甲板引起的感染,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等。
皮下真菌病
是指侵犯真皮、皮下组织和骨骼的真菌感染,主要包括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
系统性真菌病
多由条件致病菌引发,易侵犯免疫力低下人群,按致病菌名称命名如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
病因真菌性皮肤病主要是致病性真菌感染导致,通过相应条件而诱发,如温度潮湿的环境适宜真菌生存,而滥用药物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容易诱发相关的真菌致病。
主要病因病原因素
浅部真菌病主要有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等;皮下真菌病有着色芽生菌、孢子丝菌等;系统性真菌病有念珠菌等。
诱发因素机体因素
机体存在外伤,或滥用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力降低,或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高强度运动
机体多汗创造高湿度的环境,适宜真菌繁殖。
受凉感冒
机体暂时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真菌侵袭。
环境因素
个人卫生较差,如易出汗者不及时更换衣物,衣物透气性较差,导致皮肤潮湿。
流行病学真菌性皮肤病在我国是常见多发病,多见于机体抵抗力弱、对真菌认识不够且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该类皮肤病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
传播途径感染人类的真菌部分来自外界环境,可通过接触、吸入或食入而致病,其中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部分真菌可直接致病,而多数在一定条件下致病。
好发人群机体抵抗力低下者
免疫力下降是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慢性疾病患者
例如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各种屏障功能被削弱,发病率较无基础病人群发病率高。
滥用抗生素者
机体菌群失调,大量细菌被抑制,真菌则过度繁殖。
滥用激素、免疫制剂者
免疫系统受到人为抑制,无法起到正常的抗真菌感染作用。
不注意生活卫生的人群
症状真菌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瘙痒、丘疹或湿疹样皮损、脱发、脱屑,久之皮肤增厚,失去光泽,部分患者没有自觉症状。
典型症状浅部真菌病
头癣
黄癣表现为小的淡黄色痂,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称黄癣痂,除去结痂,其下为潮红糜烂面,真菌在发内生长,造成病发干枯、无光泽、变细、变脆、易折断,可破坏毛囊引起永久性脱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疼痛,并有特殊鼠臭味;白癣皮损初为群集性红色小丘疹,可向四周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灰白色鳞屑,附近可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称为母子斑,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称为菌鞘,由真菌寄生于发干而形成,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不同程度瘙痒,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黑点癣皮损初为散在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特点是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皮损炎症轻或无炎症,稍痒,愈后常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萎缩性瘢痕;脓癣皮损初起为成群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表面在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愈后可留有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体癣和股癣
体癣皮损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边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且边缘常有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可有色素沉着,自觉瘙痒,可因长期搔抓刺激引起局部湿疹样或苔藓样改变;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也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皮损与体癣相同,部分患者可出现湿疹样改变,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
手癣和足癣
水疱型好发于指或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缘,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糜烂面,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瘙痒明显;鳞屑角化型好发于掌跖部及足跟,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可伴有疼痛,一般无明显瘙痒;浸渍糜烂型也称间擦型,好发于指或趾缝,足癣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
甲真菌病
白色浅表型致病真菌从甲板表面直接侵入引起,表现为甲板浅层有点状或不规则状白色浑浊,表面失去光泽或稍有凹凸不平;远端侧位甲下型最常见,多由手足癣蔓延而来,真菌从一侧侵犯甲的远端前缘及侧缘,并使之增厚、灰黄浑浊,甲板表面凹凸不平或破损;近端甲下型真菌多通过受损甲小皮进入甲板及甲床,表现为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损;全甲毁损型是各型甲真菌病发展的最终结果,表现为整个甲板被破坏、增厚,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甲床表面残留粗糙角化堆积物。
花斑糠疹
皮损最初以毛孔为中心、边界清楚的点状斑疹,可为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逐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呈圆形或类圆形,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出汗时稍有痒感。
马拉色菌毛囊炎
皮损为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呈半球形,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数十至数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汗后加重。
皮下真菌病
着色芽生菌
炎性丘疹,逐渐扩大并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表面呈疣状、菜花状或覆盖污褐色痂,痂上有散在的针帽大小黑褐色小点,痂下常有脓液溢出,揭开痂后可见颗粒状或乳头状肉芽,肉芽之间常有脓栓,在斑块或结节周围呈暗红色炎性浸润带,自觉症状不明显,继发细菌感染或溃疡时有疼痛,病程进展缓慢,可发展成疣状皮肤结核样、梅毒树胶肿样、银屑病样、足菌肿或象皮肿样皮损,病变偶可侵及黏膜,甲周损害可波及甲板,表现为甲板变厚、浑浊或明显嵴状隆起,甲下鳞屑堆积。
孢子丝菌病
固定型最常见,好发于面、于背及双上肢、颈部、躯千、下肢等暴露部位,常局限于初发部位,表现为丘疹脓疱、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肉芽肿、脓皮病样或呈坏疽样等多形性改变;淋巴管型较常见,原发皮损常在四肢远端,孢子由外伤处植入,经数日或数个月后局部出现一皮下结节,逐渐呈紫红色或中心坏死形成溃疡,伴有脓液或厚痂(孢子丝菌性初疮),数天乃至数周后,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现新的结节,排列成串,但引起淋巴结炎者甚少,旧皮损愈合的同时新皮损不断出现,病程延续数个月乃至数年。
系统性真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间擦疹好发于婴幼儿、肥胖多汗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腹股沟、会阴、腋窝、乳房下等皱褶部位,从事浸水作业者常发生于指间(尤其第3、4指间),皮损为局部潮红、浸渍、糜烂,界限清楚,边缘附着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炎性丘疹、丘疱疹及脓疱,自觉瘙痒或疼痛;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真菌病,多累及浸水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好发于指甲及甲周,甲沟炎表现为甲沟红肿,有少量溢出液但不化脓,甲小皮消失,重者可引起甲床炎,自觉痛痒,甲真菌病表现为甲板增厚浑浊,出现白斑、横沟或凹凸不平,甲下角质增厚堆积或致甲剥离。
伴随症状脓癣伴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其余真菌病常伴有瘙痒和疼痛。
并发症癣菌疹
足癣、头癣等远隔部位发生的皮肤无菌性炎症的一种皮疹,是皮肤癣菌感染的一种过敏反应。
溃疡
急性期可见皮损处糜烂以及浅表溃疡形成。
皮肤皲裂
手癣和足癣皮肤脱屑、干燥,皮肤增厚,尤其冬季易发生皲裂。
就医对于真菌性皮肤病,主要是及时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消除诱因,根据病因以及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控制病情进展,避免皮损蔓延。
就医指征免疫力低下者定期进行体检非常必要,一旦发现有真菌感染的迹象,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瘙痒及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患者优先考虑就诊皮肤科。
出现其它系统症状可到相应科室,如肺孢子病可到呼吸科,外阴念珠菌病可到妇科。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
瘙痒是持续还是一过性?
目前还有什么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压痛等)
皮损是什么特点?
既往有什么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真菌显微镜检查
选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病发,置于玻片上,加氢氧化钾溶液,加盖玻片,置于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进行镜检观察。检查结果阳性者,可作为确诊的依据;阴性者不排除癣的可能。
真菌培养
培养基查出真菌可确诊,阳性率较镜检高,但不常规应用。培养法加药敏可同时指导进一步治疗。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用于真菌菌种鉴定和某些系统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
wood灯(伍德灯)检查
真菌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下可产生带色彩的荧光,临床上对浅部真菌病,尤其是对头癣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血常规
如有白细胞升高,则提示继发感染。
视诊
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可帮助做出初步诊断。
诊断标准头癣
真菌直接镜检
黄癣发内可见链状菌丝和关节孢子,黄癣痂内充满厚壁孢子和鹿角状菌丝;白癣发外可见围绕毛发成堆排列的圆形小孢子;黑点癣发内可见呈链状排列的圆形孢子。
滤过紫外线灯检查
黄癣呈暗绿色荧光;白癣呈亮绿色荧光;黑点癣则无荧光。
皮肤镜检查
受累毛发呈黑点、螺旋状、条形码样、折断发等改变。
体癣和股癣
根据临床表现、直接镜检查到菌丝和或孢子。
手癣和足癬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和或培养明确诊断。
甲真菌病
根据甲变色、无光泽、增厚破损,结合真菌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花斑糠疹
皮损处磷屑直接镜检,可见成簇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和短粗、两头钝圆的腊肠形菌丝,伍德灯下皮损呈黄色或黄绿色荧光。
马拉色菌毛囊炎
典型皮损及真菌镜检阳性。
念珠菌病
根据临床表现与真菌学检查,当观察到大量出芽草籽、假菌丝或菌丝说明该菌处于致病状态。
着色芽生菌病
对外伤部位检查,结合真菌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到单个或成群棕黄色厚壁孢子即可诊断,真菌培养可初步明确致病菌种。
孢子丝菌病
真菌培养初步为乳白色酵母样菌落,后发展为咖啡色或黑色有褶皱菌落。
鉴别诊断疥螨病
主要感染头部,有时该病也可能在前胸部、腋窝部、腹下部、后肢内侧和尾根周围先行发生,之后向全身各处蔓延。初期在皮肤表面出现红疹,随后出现小结节,多发生在皮肤较薄处,还可见到小水疱甚至是小脓疱。而真菌性皮肤病很少出现小结节和脓疱等。
蠕螨病
是由蠕形螨引发犬的一种皮肤寄生虫病。蠕形螨病与真菌性皮肤病相似之处主要在于蠕形螨局部感染也会皮肤上出现圆形的斑块,二者最简单的鉴别方式是刮取皮屑镜检病原体,蠕螨病光镜下可检测到蠕形螨,真菌性皮肤病光镜下可检测到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
治疗真菌性皮肤病分类不同,治疗方针略有差异,总体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对具备传染性的真菌性皮肤病患者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多数真菌性皮肤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外用药物以及口服药物;对于部分皮损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及物理方法解决;若有基础疾病,需要积极治疗;对于治疗周期长的患者,应定期检测,预防不良反应。
治疗周期 一般为1~2个月,周期长的患者需要6个月。 一般治疗去除诱因,了解存在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用广谱抗生素,使用透气性好的衣物。
治疗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停用抗生素或激素等药物。
药物治疗伊曲康唑
抗真菌谱广,餐后口服生物利用度最高,吸收快,口服后3~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对于各种癣病尤其浅部真菌病,主张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对本品或辅料过敏者,注射氯化钾注射液的患者,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有或曾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的心室功能障碍患者以及孕妇禁用本品。
酮康唑
抗菌谱广,对深部、浅部真菌病均有效。
克霉唑
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真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好抗菌作用,对浅表真菌及某些深部真菌均有抗菌作用。临床主要供外用,治疗皮肤霉菌病,如手足癣、体癣、阴道霉菌病等。
咪康唑
广谱抗真菌药,对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有作用。对新生隐球菌、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抗菌活性好。对毛发癣菌和皮肤癣菌有效,临床主要供外用。
特比萘芬
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外用制剂适用于治疗各种浅部真菌感染,如手足癣、体癣、股癣、头癣等。内服制剂可用于甲真菌病、孢子丝菌病等深部真菌病。对本药或同类药物过敏者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制霉菌素
主要用于内服治疗消化道真菌感染或外用于表面皮肤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人群。
两性霉素B
用于隐球菌、芽生菌、孢子丝菌、念珠菌等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
碘酊
主要用于浅部真菌病,如头癣、甲真菌病。
硼酸溶液
一般用于手足癣的湿敷。
冰醋酸
多用于甲癣的治疗。
手术治疗切除术
适用于着色芽生菌病小面积皮损,术中防止污染引起播散。
植皮
适用于着色芽生菌病大面积皮损,术中防止污染引起播散。
物理治疗电烧灼
可用于治疗着色芽生菌病。
冷冻疗法
可用于治疗着色芽生菌病。
局部温热疗法
用于孢子丝菌病的治疗,可促进皮损消退。
其他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可用于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
预后对于真菌性皮肤病,通过口服抗真菌药物和局部外用药物,大部分可治愈,预后良好。
能否治愈本病能够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现象,较为顽固。
能活多久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部分患者可遗留永久性脱发、萎缩性瘢痕等后遗症。
复诊真菌性皮肤病根据疾病不同以及患者自身情况,根据医嘱及时复诊调整用药。
饮食真菌性皮肤病患者以均衡膳食、补充充足营养和能量为基本饮食原则,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注意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C、钙质的摄入,选择蛋、奶、肉、豆制品以及新鲜蔬果,饮食宜清淡。
饮食调理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蛋、奶、肉、豆、花生,多吃水果蔬菜及杂粮,如白菜、土豆、花生、橘子等。
可多食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马齿苋等。
不喝酒,避免饮用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以及不吃具有刺激性的辣椒、葱、姜、蒜香料等物,以免加重症状。
避免食用甜腻、油腻食物,如巧克力、点心、油炸食物、动物内脏、肥肉等。
护理真菌性皮肤病患者平时要注意皮肤卫生,保持干燥洁净,不要过分紧张,避免熬夜、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护理在治疗和恢复期间密切观察皮损情况,及时擦干汗液,勤换床单、被褥和衣物。
保持皮肤洁净、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以保护皮肤不受损伤,注意内衣的清洁和消毒。
患者的毛巾、脸盆、拖鞋等物品均需要独立使用。
对于头癣患者,治疗期间须按医生的要求,进行洗头和理发。
病情监测复诊时进行真菌涂片及真菌培养,检查是否还有菌丝存在繁殖。
预防真菌生命力极强,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容易诱发真菌感染,故应了解真菌知识,注意皮肤清洁,保持干燥,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积极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助于预防真菌性皮肤病。
早期筛查对于初次发生真菌性皮肤病者彻底治疗,检查有无全身慢性病如糖尿病,仔细询问病史和用药史,及时发现并治疗。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不与患者共用毛巾、脸盆、拖鞋等日常生活用品。
勤换床单、被褥和衣物,保持皮肤洁净、干燥,减少皮肤与衣物之间的摩擦力。
从事造纸和农畜牧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如遇皮肤损伤,应对伤口认真处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避免药物滥用。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热量摄入,宜清淡饮食,少糖少油。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陆洪光,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1-95.
[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4-97.
[3]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19-12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