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来源于腮腺上皮,肿瘤内除了上皮成分外,还常有黏液、软骨样组织等。肉眼见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大多为结节状,肿瘤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3~5cm,包膜较完整,有的发生囊性变,囊内可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当多形性腺瘤癌变时,剖面一部分呈良性多形性腺瘤结构,周围有包膜,癌变部分组织则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点为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有包膜,但有时不完整,术后可复发,可与手术未彻底切净有关,也可由于手术中切破瘤体种植而复发,除临床有肿块外,可无任何症状。
就诊科室: 口腔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arotid mixed tumor 疾病别称: 多形性腺瘤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有遗传倾向 并发疾病: 面肌无力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腮腺区无痛性肿块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腮腺已有基础病变的人、30~50岁的女性 鉴别诊断: 腮腺淋巴瘤、淋巴结结核、涎腺区慢性淋巴结炎 常用检查: 超声检查、CT扫描、PET-CT检查、病理检查 疾病分类根据肿瘤所在位置,临床可分为三种类型:
颌后肿块型
最为常见,瘤体在下颌升支后缘与乳突间,或耳垂稍下的颌后凹内,当肿瘤主要位于升支后缘与乳突之间时,由于受到骨性结构的限制,触诊肿物活动度差,界限不甚清楚。肿瘤主要位于耳垂下区时则多活动,其表现类似腮腺浅叶肿物。
哑铃型
瘤体一端突向咽侧、软腭,另一端突向耳下区,呈哑铃状,在耳垂下和咽侧均可见肿物,其特点是双手扪诊时,可感到瘤体活动。
咽侧突出型
肿瘤位于咽旁间隙,向咽侧及软腭突出。此型早期诊断有困难,只有当肿瘤长到相当大,向咽侧和软腭突出使咽腔缩小时,患者感到呼吸或吞咽困难,并有异物感才被发现。肿瘤常在扁桃体上方,并向内上伸入软腭,使腭垂偏向对侧。尽管肿物较大,但黏膜表面光滑,不出现溃疡。
病因腮腺混合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对于其病因,至今并没有肯定的结论。目前,广泛被讨论的主要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共同参与致病。由于饮食、过度劳累或腮腺区的炎症等因素可以诱发腮腺混合瘤,所以30~50岁的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患此病。
主要病因遗传因素
根据家族史研究表明,跟家族性的遗传有关。
环境因素
包括物理因素以及化学因素,如果长期接受较多的射线照射,以及接触化学毒素物质,如橡胶制品等,可能是引起腮腺肿瘤的重要原因。
生物因素
不少实验证明,腮腺肿瘤可能由病毒引起,致瘤病毒包括多形瘤病毒、腺病毒、猿猴空泡病毒等。
诱发因素腮腺炎症
当机体罹患急性或者慢性腮腺炎时其腮腺管堵塞,患者极易形成混合瘤。
过度劳累
长期的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导致身体的抵抗力低下,感染病毒的几率增加。
饮食不合理
长期饮食不合理,吃大量辛辣刺激食物是诱发腮腺混合瘤的一个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腮腺混合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肿瘤,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75%,而良性肿瘤中,腮腺混合瘤即多形性腺瘤约占70%。
腮腺混合瘤最常见于30~50岁的青壮年,女性较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4,病程较长,缓慢生长,可达数年直至十几年之久,常在无意或体检时发现。
腮腺混合瘤虽然为良性肿瘤,但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如包膜有肿瘤细胞浸润,约有5%~10%可以发生恶变。
好发人群机体免疫力低下者
机体免疫力很低时容易感染各种病毒而发病。
腮腺已有基础病变者
腮腺自身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已经有急慢炎症、创伤,如急性腮腺炎、创伤致腮腺管堵塞等基础病变引起肿块的形成。
长期接受射线工作者
射线照射容易引发各种肿瘤。
30~50岁的女性
腮腺混合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30~50岁的青壮年尤以女性多见,多不伴有其他症状。
症状腮腺混合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却有恶变可能。良性时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因人而异,大多数表现为耳垂周围腮腺区圆形结节、肿块,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肿块一般不会侵犯面部神经,不会出现面瘫症状,但恶变时除外,会有面肌无力的表现,可并发面瘫。
典型症状大小不一,生长速度缓慢,触诊发现肿物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可,无明显压痛,质地中等硬。
其他症状恶变
当肿块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甚至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时,应考虑恶变的可能性,并检查颈侧区有无淋巴结的转移。
囊性变
当肿块出现明显分层,触诊发现其间有较软的结节时,应考虑囊性变的可能。
并发症当肿块增大压迫周围面神经或者发生恶变侵犯面神经时,会出现面肌无力的表现。
就医腮腺混合瘤并不是自限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缓慢的肿块,存在恶变可能。所以需要在发现腮腺区异常情况时就立即去口腔科就诊,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以确诊,避免与腮腺淋巴瘤或淋巴结结核、炎症等相关疾病混淆,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进一步恶化情况的发生。
就医指征对于腮腺区有炎症或者其他创伤的患者发现腮腺区异常肿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疾病类型。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腮腺区异常包块,无痛、质硬、可以推动等特性,高度怀疑腮腺混合瘤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腮腺混合瘤的患者,若出现肿块突然增大,不易推动且面部肌肉不协调时,应立即就医明确是否发生恶性变的情况。
就诊科室优先考虑去口腔科或者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腮腺肿块很大或者岀现面肌瘫痪的症状时,需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肿块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怎么发现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肿块是否引起疼痛,周围是否有炎症存在等)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
直系亲属中有没有类似病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超声检查
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可作为明确腮腺内是否存在有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检查。
CT扫描以及增强CT检查
相比于超声,CT观察周围组织情况更为清晰,可以明确肿瘤的位置,肿瘤与颈内动脉、静脉的关系以及排除腮腺外的肿瘤。
PET-CT检查
价格昂贵,一般不轻易使用,主要用以判断复发及转移情况,适用于肿瘤手术治疗后、组织结构改变大,肿瘤有无复发难以确定者。
病理检查
腮腺混合瘤一般于术后行病理检查,以判断肿瘤是否发生恶变。本病在诊断时不能做组织活检,因为组织活检有可能诱发肿瘤恶变,产生恶性肿瘤,并可能经由组织活检时的探针将肿瘤组织带到其他健康组织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再行影像学检查,大多数病例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典型的临床病史
腮腺区有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临床扪诊触及肿块呈结节状,无压痛,质地中等,周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面神经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
超声或CT检查示腮腺内有界限清楚的占位病变。
鉴别诊断腮腺淋巴瘤
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仅次于混合瘤的腮腺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吸烟人群,5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腮腺下极以及下颌角区,生长缓慢,瘤体一般较小。增强CT扫描多均匀强化,早期强化明显,延迟强化迅速减低,呈“快进快出”的特点。
淋巴结结核
颌下及耳后淋巴结常见,逐渐增大,可有消长史,抗结核治疗后肿块可缩小,肿块可为多个,极少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结核或结核病史,也无明确的特异化检验检查指标,故单个淋巴结肿大极易误诊。
涎腺区的慢性淋巴结炎
耳前淋巴结或颌下淋巴结的慢性炎症也可以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但常有感染来源,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肿块常为多个,有时大时小的消长史,抗感染治疗常可以奏效。
治疗腮腺混合瘤一经确诊,就需要尽早进行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治疗周期一般为1周左右。术前不宜作活体组织检查,禁忌做顺包膜剥离的剜出术,需要将肿瘤连同包膜和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一并切除,否则易复发,复发者易恶变,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情的唯一方法。
治疗周期 腮腺混合瘤为短期治疗,标准住院日为5~7天。 药物治疗本病无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
是腮腺良性肿瘤的切除的经典术式,适用于直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虽然明显降低肿瘤术后复发,但常出现多种并发症,而且常规切断腮腺导管使部分腮腺失去功能。
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
采取腮腺部分切除术,当肿瘤位于腮腺下极时,于肿瘤周围正常腮腺组织1cm外切除。当肿瘤位于浅叶时,分离显露面神经,切除腮腺和肿瘤,可以降低术中牵拉和钳夹面神经引起的术后暂时性面瘫。保留了大部分腮腺的组织极其功能,避免耳前区的凹陷畸形。
腮腺全切术
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和深叶全部切除,切除范围最大、最彻底,术后腮腺功能全部丧失,面侧方会遗留比较明显的凹陷畸形,主要适用于腮腺深叶的混合瘤以及已经恶变的混合瘤。
预后腮腺混合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严格遵守手术治疗原则,护理得当,预后良好,一般是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效果,可以做到术后7天拆线,半年恢复面部神经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术中要保护好面神经和剩余的腮腺组织,以防出现面瘫或涎瘘等手术后遗症。
能否治愈腮腺混合瘤在手术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手术成功,良性病变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面神经损伤
出现口角歪斜、伸舌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等一系列面瘫的症状。
涎瘘
腮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因为手术造成腮腺组织断面,有唾液经此流进创面所致。一般在术后早期应穿刺抽出液体,局部加压包扎,或餐前服用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
复诊腮腺混合瘤患者需要术后一月复查身体的恢复情况,之后每半年复查是否复发。
饮食腮腺混合瘤的患者饮食调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术后伤口的恢复,恢复身体的健康。而潜在可能患混合瘤的人,需要进行饮食调理增强自身免疫力,远离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饮食调理出现术后并发症暂时性面瘫时,可多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B类的食物。
宜多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机能的食物,如扁豆、茅根、芦根、杏仁、蓟菜、百合、香菇、木耳、猕猴桃、山楂等,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忌食过量辛、辣、腌、熏类等有刺激性食物,否则刺激唾液分泌,不利于术后恢复。
忌霉变、烧焦食物,忌生硬、坚固、难咀嚼食物,霉变、烧焦食物本身就有一定的致癌性。
护理腮腺混合瘤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正常,消除术后并发症为主要目的。同时,还需注意增强身体素质,避免发生感染而产生炎症或在感染发生时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促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此外,要特殊注意术中保护面神经。
日常护理术后的加压包扎一定不可自行解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术后唾液瘘的发生。
术后3~4日减少下颌活动,防止切口裂开。
保持口腔健康,及时清洁口腔,治疗相关疾病及炎症。口腔炎症及病菌长期刺激腮腺,易导致此病。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面部有异常肿块,异于常人,影响美观,就诊时会有自卑情绪,再加之手术在颜面部,患者易有恐惧心理,这就要求及时向患者讲解本病的手术方式以及良好转归,安慰患者,以消除不良情绪。
特殊注意事项注意保护面神经,对于普通良性肿瘤没有其他临床症状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面神经功能,手术时一定要注意钝性分离,保留其完整性。
预防腮腺混合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尤其需要注意对该病的早日筛查,对于腮腺区有异常肿胀时,一定要及时就诊,以防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早期筛查超声检查
方便、快捷,针对面颊部或耳边有明显肿胀现象时,可做B超来筛查早期的混合瘤可能,通过B超、彩超可以看到腮腺内占位病变的具体部位、深度、程度。
预防措施因腮腺混合瘤目前病因未完全明确,因此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注意以下方面可能会减少病情的发生:
戒烟限酒
吸烟是所有导致肿瘤的危险因素中排第一位的因素,而过量饮酒也是很多肿瘤的高危因素。
尽量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均衡的饮食可以大大降低患腮腺混合瘤的风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都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这对于修复体内每天产生的损伤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
积极治疗腮腺疾病
当患有急性腮腺炎或腮腺管堵塞时,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以防混合瘤的发生。
加强体育锻炼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加强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俞光岩,王慧明.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9.
[2]潘桂海,罗泽斌,夏俊,陈武标,吴永峻.腮腺混合瘤CT灌注成像及MRI动态增强的特征表现[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8(01).
[3]满育平,马隆佰,林华,韦强.多模态MR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8(1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