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耳

概述

副耳是除正常耳廓外,在耳屏前方或在颊部、颈部又有皮肤色泽正常之皮赘突起,大小和数目、形态多样,内可触及软骨,部分形似小耳廓,属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所致,此类病例常伴有其他颌面畸形。

副耳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accessory auricle 疾病别称: 耳赘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无 治疗周期: 1周 临床症状: 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突起结构 好发人群: 有本病家族史者 鉴别诊断: 无 常用检查: 一般查体 病因

副耳是由于第一、二腮弓发育异常所致,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常伴有其他颌面畸形、遗传因素以及其母亲在妊娠时有无感染史、服药史等因素容易诱发本病。

主要病因

胚胎第6周在第1鳃弓、第2鳃弓上形成的6个丘样结节逐渐隆起、融合、卷曲,至胚胎第3个月,合成耳廓锥形。其中第1结节发育为耳屏及耳垂的前部,第2、第3结节发育为耳轮脚,第4、第5结节发育为对耳轮与耳轮,第6结节发育为对耳屏及耳垂的后部,第1、第2鳃弓之间的鳃沟中央的上半部形成耳甲,下半部成为屏间切迹。随着胚胎发育,耳廓体积增大。在胚胎3个月内因遗传因素、药物损害或病毒感染等影响耳廓的发育均可出现耳廓畸形,出生后9岁时耳廓大小接近成人。

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其母亲在妊娠时有无感染史、服药史等因素容易诱发本病。

流行病学

单侧畸形较多见,为双侧的3-6倍,男性比女性多发。

好发人群

有本病家族史者有可能好发本病。

症状

副耳多位于从耳屏前到口角的连线上,大小及数目不等,有人单侧发生,也有人双侧都长有副耳。副耳内多长有软骨,常与正常耳朵的软骨相连。多数人的副耳一般在7~8岁时不再生长,常伴有颌面部畸形,可影响面部外观,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典型症状

副耳多位于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像个小耳朵,有的呈半月状,还有的只是一个小肉柱或小圆包。副耳可单发或多发,内含有软骨组织和小血管,个别副耳旁有瘘管口。

其他症状

此类病例常伴有其他颌面部畸形。

并发症

本病可影响面部外观,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就医

副耳肉眼即可明显观察出,当患者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有的突起的结构,影响外观时,需要及时就医,并到医院由医生检查,进行诊断。

就医指征

出现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有的突起的结构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颌面部畸形,可到相应科室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副耳出现的时间?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平时有什么症状?

家里人有无本病?

需要做的检查

常规查体即可。

诊断标准

本病诊断不难,查体见位于耳屏前方,上方或下方的突起结构,其形态多种多样,即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副耳,一般术后1周左右即可恢复,大多数副耳切除术可从根部切除,同时切除所含的软骨组织和血管,本病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一般术后1周左右即可恢复。 药物治疗

本病无需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大多数副耳切除术可从根部切除,同时切除所含的软骨组织和血管。如还有过多的皮肤,还应进行去除或行Z成形术方能收到较理想的整形效果。有瘘管的副耳,切除时需要一些特殊处理技巧。

预后

副耳的预后良好,经过积极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一般不会影响寿命,需要术后3个月复诊。

能否治愈

本病经过积极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患者一般术后3个月复诊。

饮食

本病无特殊饮食注意事项。

饮食调理

本病无特殊饮食注意事项。

宜吃
菠菜 核桃 黑芝麻 鸡蛋 芥菜 蘑菇 牛肉 羊肉 鱼
少吃
葱 胡椒 姜 咖喱 榨菜
慎吃
辣椒 银耳 护理

此病的护理主要是心里护理,患者可因耳部或其他颌面部畸形而痛苦并产生焦虑心理,或因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产生悲观情绪。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

日常护理

心理管理

多与患者接触,耐心倾听患者谈话,帮助其解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个人管理

嘱患者注意休息,注意生活环境卫生,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多开窗通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熬夜,不过度疲劳,饮食均衡,保证营养全面摄入。

预防

副耳对患者的耳部健康及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医生及患者需要全面了解该病的知识,给予患者正确的身心治疗。此外,女性怀孕期间应积极的进行产检。

早期筛查

产妇在怀孕期间要进行早期产前筛查。

预防措施

妊娠时避免感染史、盲目服药史等。

参考文献

[1]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8年制第3版,孔维佳,周梁.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黄兆选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席淑新,陶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94.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