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疾病,好发于30~60岁的人群,男性较为多见,儿童发病率较低。鼻息肉是指黏膜出现增生后,从鼻道突入鼻腔而形成良性肿物,主要症状为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伴有面部肿胀感、疼痛、嗅觉减退或丧失。鼻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治疗原则主要以手术、药物治疗为主。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nasal polyp 疾病别称: 鼻痔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支气管哮喘、蛙鼻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鼻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 好发人群: 有鼻息肉家族史、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变应性真菌性鼻炎、支气管哮喘人群 常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抗生素 常用检查: 血清学检查、鼻窦CT、鼻内镜检查、组织活检 疾病分类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将鼻息肉分为慢性炎症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纤维化型、浆黏液腺体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水肿型和不典型基质型五大类。
临床较常见的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息肉是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一般自上颌窦的囊肿黏膜,经后囟进入鼻腔甚至垂入后鼻孔,好发于青少年,约占所有鼻息肉的4.6%,患鼻息肉的儿童患此类型鼻息肉的比例为1/3。后鼻孔息肉,多呈单发性,来自于额窦、蝶窦和后组筛窦。
病因鼻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关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以往有多种学说,包括感染学说、变态反应学说、气流动力学说,也有多种病因猜测,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代谢紊乱、血管运动功能失调、离子通透性改变等。鼻息肉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可能与病原微生物、遗传因素、免疫机制和解剖异常等因素有关。
主要病因病原微生物
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可破坏并入侵鼻黏膜上皮屏障,感染后上调局部炎性反应因子,导致鼻黏膜上皮增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组织重塑,最终形成息肉。
中鼻道微环境学说
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狭窄或局部黏膜肿胀,可使黏膜相互接触,以致该部位纤毛活动障碍,减少黏膜血流,以致局部黏膜缺氧,黏液纤毛清除能力变弱从而使鼻息肉形成。
变态反应
由于大多数鼻息肉为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其临床表现与过敏相似,而且鼻息肉与哮喘关系密切,所以人们会将二者联系起来。99%的鼻息肉患者有鼻黏膜免疫反应,而无身体其他系统的免疫反应。
阿司匹林耐受不良
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阿司匹林性哮喘、鼻息肉和阿司匹林不耐受,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引起。此类患者鼻息肉多为双侧,且极易复发。
遗传
鼻息肉是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属于多基因遗传,它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发生的。
诱发因素鼻息肉的诱发因素包括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哮喘未得到控制、花粉热、过敏性肉芽肿、遗传性囊性纤维病等,对阿司匹林过敏者使用该药物后也可诱发鼻息肉。此外,感冒、受凉会使机体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从而给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机会,也是鼻息肉的诱发因素。
流行病学成人鼻息肉发生率为1%~4%,主要见于30~60岁,儿童发病率较低,男性多发,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变应性真菌性鼻炎患者中鼻息肉发病率可达15%以上。
好发人群鼻息肉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有鼻息肉家族史、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变应性真菌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的人群。
症状鼻息肉的主要症状包括鼻塞和鼻腔分泌物增多,有的患者还可伴随有面部疼痛或肿胀感,甚至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
典型症状鼻塞
常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并且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鼻腔完全阻塞,不通气,严重者表现为闭塞性鼻音、睡眠打鼾。
分泌物增多
鼻腔有黏性或脓性涕分泌物,有的为清涕,可伴打喷嚏。
嗅觉障碍
有的鼻息肉患者还可伴嗅觉减退或丧失,多为传导性。
其他症状鼻窦炎症状
息肉阻塞鼻窦引流,可引起鼻窦炎,表现为额部及面颊部胀痛。
耳部症状
鼻息肉或分泌物阻塞咽鼓管,患者可出现耳鸣和听力减退。
并发症支气管哮喘
鼻息肉患者中哮喘发生率高达30%左右,因为鼻息肉与支气管哮喘为同一气道的慢性黏膜炎症。所以,鼻息肉组织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支气管黏膜而致哮喘。
蛙鼻
反复发作的鼻腔息肉,可引起外鼻畸形,表现为两侧鼻背变宽,形似蛙腹,称为“蛙鼻”。
就医鼻息肉患者一旦出现流涕、打喷嚏,一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且出现呈进行性加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早诊治,预后比较好。
就医指征如果出现鼻塞、分泌物增多、嗅觉障碍,应及时就诊。
出现听力减退、面部胀痛,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的症状时,应立刻就诊。
就诊科室鼻炎患者突然出现进行性鼻塞,或者鼻腔分泌物进行性增多,优先去耳鼻喉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出现鼻塞症状多久了?
近期鼻腔分泌物有没有增多,什么性质的?
有没有感冒?
有没有打喷嚏?
有没有鼻部胀痛、嗅觉减退?
需要做的检查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包括血生化、血常规、相关免疫学检查等。
鼻内镜检查
将内镜插入鼻腔,可见鼻腔内一个或多个荔枝肉样肿物,病程长的可为粉红色,表面光滑。息肉带蒂或广基,无痛性且质地柔软,不易出血,鼻腔内有浆液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鼻窦CT
在鼻息肉的影像学诊断方面,没有特异性。CT结果可显示单侧或双侧鼻腔、鼻窦软组织团块影,通常为黏液或软组织密度。息肉生长紧密时会引起筛窦骨壁的片状吸收,CT显示为周围黏液密度包绕的高密度区。
组织活检
对有骨质吸收的患者,应行活检进一步确诊,排除恶性肿瘤。
诊断标准有典型的持续性鼻塞伴有进行性加重的呼吸不畅,且鼻腔分泌物增多等。
鼻内镜检查可见一个或多个肉样肿物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鼻腔良、恶性肿瘤
如纤维血管瘤、内翻乳头状瘤、浆细胞瘤、腺样囊性癌、嗅神经母细胞瘤、鳞状细胞癌等,活检病理检查可鉴别诊断。
出血坏死性息肉
患者多有鼻衄史,CT提示上颌窦及筛窦可见“占位性病变”,鼻腔内(多为一侧)可见较多暗红色坏死组织,触之易出血;有时在后鼻孔及鼻咽部也可见到。
鼻部脑膜脑膨出
患者筛板有先天性缺损时,脑膜或连同脑组织可向鼻腔凸出,类似息肉,尤其在婴幼儿鼻塞、鼻腔检查发现“鼻息肉”时,可做磁共振成像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鼻息肉的治疗原则以药物与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为主,具体治疗方案主要根据鼻窦炎的急慢性来定。急性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患者如药物治疗无效常常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急性期治疗疗程不超过两周。 药物治疗初发较小息肉和鼻息肉围手术期者需药物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治疗。
局部糖皮质激素
对初发较小息肉、鼻息肉围手术期或伴有明显变态反应表现,如流清涕、打喷嚏和鼻痒的患者,可选用鼻喷糖皮质激素,例如曲安奈德、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氟替卡松、环索奈德。
口服糖皮质激素
伴有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明显变态反应症状或哮喘的鼻息肉患者,围手术期可以遵医嘱口服泼尼松,服药的同时注意保护胃黏膜,有糖尿病、高血压、青光眼的患者禁用。
抗过敏药物
鼻息肉目前还无法得到根治,只能长期治疗控制鼻腔的慢性炎症,根据病情选择抗生素,治疗慢性或复发性感染,选择抗组胺药治疗过敏等。
黏液溶解促排剂
可稀释鼻腔分泌物,改善纤毛活性,促进黏液排出,有助于鼻腔疾病的恢复。
手术治疗在鼻内镜下切除鼻息肉,开放鼻窦,纠正鼻中隔偏曲。术中应尽量保护鼻窦黏膜,术后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喷剂,以防鼻息肉复发。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可作为治疗鼻息肉的辅助方法,根据病情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给予患者中医中药治疗。
预后鼻息肉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缩小或去除息肉组织,治愈率可达90%左右。但鼻息肉的病因也影响着手术后的治愈率,患者术后易复发,手术后定期随访和治疗是鼻息肉治疗成功的关键。
能否治愈鼻息肉目前还无法得到根治。
饮食 饮食调理鼻息肉在饮食上无特殊注意事项,注意营养搭配、清淡饮食即可。
宜吃
鸡肉 韭菜 萝卜 西红柿 鸭子 牛奶 粥 瓜子 驴肉 查看更多>少吃
大蒜 火锅 甜食 炸花生米 猪肺 桂皮 韭菜 酸菜 羊肉慎吃
海鲜 辣椒 烧烤 生姜 洋葱 鱼 胡椒 芥末 辣椒 查看更多> 护理鼻息肉有一定的复发倾向,因此需长期关注和恰当的护理及治疗。注意自己身体情况的改变,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机会,有鼻塞或者流鼻涕及时就诊处理。
日常护理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合理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如有鼻塞或者鼻腔分泌物增多,及时用药或就诊。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可以防止细菌感染引发鼻炎
如果室内干燥,可用加湿器改善室内湿度,可预防呼吸道不适症状。
可采用生理盐水灌洗鼻腔,可以湿润鼻腔,清除过敏原。
病情监测鼻腔分泌物监测
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及药物治疗,监测鼻腔分泌物状况,鼻腔分泌物变得脓绿常见的发病原因是鼻腔水肿,监测鼻腔分泌物是否减少或变的稀薄,并进行记录。
心理护理放松心情,鼻腔分泌物增多可能会呼吸不畅,家人应该给予安慰和开导,或者给予物理治疗如热敷,帮助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感。
特殊注意事项鼻息肉患者应戒烟,尽量避免吸入刺激性物质,如粉尘、化学物质。
预防对于鼻息肉的预防,日常应做到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尽量减少感冒次数。若出现感染,应及时就医用药治疗。如果出现过敏性鼻炎对的情况,及时控制。
早期筛查一旦有鼻塞或者鼻腔分泌物进行性增多,及时就诊行鼻内镜检查。
预防措施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增强身体免疫力,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或者油烟。
多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参考文献
[1]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侯军华,宫琦玮.五官科疾病护理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3]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栾强等主编.精编耳鼻咽喉疾病临床诊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244-246.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