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

概述

心动过缓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正常成年人心率在50~60次/分之间,如果心脏搏动次数低于60次/分则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需治疗。

心动过缓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Bradycardia 疾病别称: 心率过缓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心力衰竭、猝死 治疗周期: 无需治疗或间歇治疗 临床症状: 头晕、乏力、呼吸急促、脉搏细弱 好发人群: 运动员、心脏基础疾病者 常用药物: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 常用检查: 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 疾病分类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因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一般无症状,偶有心悸、自觉心跳、沉重感,主要是病因治疗,无症状者一般无须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导致心率减慢的常见原因之一,指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传导异常,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部位。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在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产生冲动,以致于不能激动整个心脏,又称窦性静止。青年人多由于强烈迷走神经反射所致,常见于咽部刺激、按压颈动脉窦或眼球,应用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有时炎症、损伤、缺血、退行性变等各种因素,损伤了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会造成窦性停搏。

病因

心动过缓可发生在正常人或疾病发展进程中,一些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和降压药物也会导致心动过缓。

主要病因

窦房结功能障碍

又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发生于70~80岁的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或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使窦房结和周围心房组织发生进行性或退行性纤维化,可导致心房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并产生与之相关的心动过缓综合征。常见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浸润性疾病、胶原血管疾病、手术创伤、内分泌异常、自主神经效应、神经肌肉疾病等。窦房结功能障碍是否需要治疗,主要取决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

房室传导阻滞

由于传导系统解剖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心房到心室传导延迟或中断,可导致心动过缓。

其他疾病

部分心脏病,如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脏术后的并发症,可对心脏组织造成损伤,最终导致心动过缓。

药物因素

抗高血压药物

β受体阻滞剂、甲基多巴、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利血平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

腺苷、胺碘酮、氟卡尼、普罗帕酮、奎尼丁等。

精神类药物

阿片类镇痛药、吩噻嗪类止吐药和抗精神病、抗抑郁药。

其他药物

麻醉药,如丙泊酚、地高辛,肌肉松弛剂,如琥珀胆碱等。

呼吸因素

心动过缓患者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检出率较高,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68%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部分患者有效治疗后传导阻滞未改善,可能与长时间缺氧造成传导系统永久性损害有关。

诱发因素

年龄增长与心动过缓的发生密切相关。

肺栓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低血容量、低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酸中毒、药物过量、体温过低和高钾血症等。

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

流行病学

心动过缓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几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种,生理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一般心率在50~60次/分,运动员心率可能达到40次/分左右,无需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体力活动者、运动员。据文献报道,65岁以上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达11.61%。

好发人群

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老年人、运动员和正常人群睡眠时。也可见于存在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症状

心动过缓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也可以出现头晕、乏力、黑蒙、晕厥,甚至心力衰竭的情况。

典型症状

窦性心动过缓的轻症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较重者尤其当心率低于40次/分时,脑灌注不足,心排血量降低,出现易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痛、头晕等症状。收缩压可能增高,脉压可增宽,当伴有左心功能减退时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晕厥,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并发症

心力衰竭

严重的心动过缓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出现晕厥、心力衰竭。

猝死

心跳停搏超过3秒以上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就医

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应及时前往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医生一般会通过心脏听诊、测量脉搏和血压以及心电图进行诊断。

就医指征

出现易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痛、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入院治疗。

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黑蒙、晕厥等症状时,或者出现心跳停搏在3秒以上时,需要立即就诊或拨打120。

就诊科室

心动过缓患者可至心血管内科就诊,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晕厥,甚至心跳骤停等情况,可至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还有哪些伴随症状?

有没有服用过什么特殊的药物?

做过什么相关检查吗?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甲状腺功能、血常规、血液电解质检查,对于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原发病的心动过缓患者,可行相应的化验检查明确病因。

心电图检查

普通12导联心电图可在症状发作期间对心动过缓进行明确诊断,阵发性心动过缓在心动过缓未发作时,普通12导联心电图无法检测,需要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判断症状与心动过缓的相关性。

影像学检查

心动过缓可存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和全身性疾病中,并且心动过缓的预后很大程度受到结构性心脏病的影响。因此,可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估,可以识别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大血管疾病等问题。若通过患者的心动过缓相关症状高度怀疑结构性心脏异常,在超声心动图不能确诊的情况下,需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T)来精确检查。

特殊检查

对于高度怀疑心动过缓引起罕见症状的患者,通过以上方法难以确诊时可使用植入式心脏监护仪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此外,对于睡眠期间存在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的患者,需要进行睡眠监测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即易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痛、头晕,严重时晕厥、呼吸困难等可初步确诊,再通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判断心率低于60次/分,即可诊断为心动过缓。

鉴别诊断

房性逸搏心律

其P波形态与窦性心动过缓的P波明显不同,但如果房性逸搏点位置接近窦房结时,则房性逸搏心律的P波与窦性心动过缓的P波在形态上不易区别。其鉴别点为房性逸搏心律通常持续时间不长,运动或注射阿托品可使窦性心率加快、房性逸搏心律消失;房性逸搏心律规则,而窦性心动过缓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治疗

心动过缓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无需治疗,症状较重时心动过缓患者的治疗方案与电传导问题的类型、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导致心动过缓的原发病因有关,可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情的发展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无需治疗,有症状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需进行药物间歇治疗或起搏器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心动过缓有症状或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采取药物对症治疗,常见的药物有沙丁胺醇、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可有效减轻心动过缓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心率在40次/分或者更慢者,药物提高心率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伴有反复晕厥或晕厥前兆的患者,应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在积极纠正可逆转的原发病因并排除了药物的影响后,患者的心动过缓症状不能消失则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埋藏在胸部皮下,按一定形式的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从而提高心率,缓解或消除患者症状,挽救生命。

其他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心动过缓,需进行持续气道正压和减重治疗。

药物引发的心动过缓,需要调整药物治疗。

原发病引起的心动过缓,须去除病因治疗。

预后

生理性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治疗,预后良好。病理性心动过缓需去除病因治疗,继发于心脏基础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预后不佳。

能否治愈

可逆性因素导致的心动过缓纠正原发病可治愈,部分心动过缓尚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生理性原因引起的心动过缓不影响预期寿命,有基础疾病的心动过缓可能会影响正常寿命。

复诊

心动过缓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出现黑蒙、晕厥等症状及时就诊。

饮食

心动过缓患者的饮食宜选择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还应选择低盐、低脂食物,远离肥胖,戒烟、限酒。

饮食调理

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油炸、甜腻食品,保证蔬菜、水果、鱼肉及奶制品的摄入量。

戒烟、忌酒,避免食用过硬、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饮食。

平时可服用益气养心的药膳,如人参粥、大枣粥、莲子粥等。

护理

心动过缓患者一定注意不能进行激烈运动,以免心脏供氧不足而引起晕厥等。此外,还要注意戒烟、戒酒,清淡饮食。

日常护理

积极治疗引起心动过缓的基础疾病。

戒烟、戒酒,规律睡眠。

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避免肥胖。

呼吸不畅时可以采取半卧位,利于呼吸顺畅。

遵医嘱用药,了解相关药物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若安置了起搏器,应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病情监测

有心动过缓的患者,日常需要监测心率,定期复查,如出现晕厥、黑蒙等症状,要立即就诊。

预防

预防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降低心脏病的患病风险,对于已有心动过缓的患者,在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但是避免剧烈的体育锻炼。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做心电图检查。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适当体育锻炼。

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服用影响心率的药物。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律协会(HRS).ACC/AHC/HRS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延迟患者评估和管理指南.2018.

[3]赵燕芬,范萍,王士才主编.内科疾病 专家经典处方(第3版)[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6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83.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