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物理或化学等因素,使颌骨产生的炎性病变。颌骨骨髓炎并不单纯限于骨髓腔内的炎症,而是指包括骨膜、骨密质和骨髓以及骨髓腔内的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成分发生的炎症过程。
就诊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颌面部蜂窝织炎、牙列缺损、面部畸形 治疗周期: 与病情相关 临床症状: 面部软组织肿胀、病源牙疼痛、牙龈及前庭沟红肿 好发人群: 16~30岁青壮年、新生儿、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患者 常用药物: 头孢噻肟、头孢哌酮、阿奇霉素、奥硝唑 常用检查: 口腔探诊、口腔MRI、口腔X线片检查 疾病分类根据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的不同,可以将颌骨骨髓炎分为以下两大类: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是由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以及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其他化脓菌也可引起颌骨骨髓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病变特点,临床上又将化脓性骨髓炎分为两类,即中央型颌骨骨髓炎和边缘型颌骨骨髓炎。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是指使用放射线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时,由放射线引起的放射性颌骨坏死及其继发的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病因颌骨骨髓炎致病因素比较复杂,90%以上的病例是因为化脓性病原菌的感染引起的。但是临床上随着对肿瘤放射性治疗和化疗的增加,因物理性及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颌骨骨坏死而继发感染的骨髓炎目前有增加的趋势。
主要病因化脓性细菌感染
临床上多见是混合性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主要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颌骨髓炎多为继发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感染途径:牙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以及血源性感染,而引发本病。
电离辐射损伤
电离辐射对人的损伤程度与照射的时间和剂量有关,人体的不同组织对辐射的耐受剂量也有明显差异。头颈部恶性肿瘤应用放射治疗已日趋普及,由放射线引起的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也有增多的趋势。有研究表明,放射性治疗有可能会引起颌骨血管栓塞,从而导致颌骨血循环出现障碍,引发颌骨坏死。现在对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更推崇低细胞活性、低血管密度和低氧含量的三低学说。
诱发因素局部因素
反复发作的智齿冠周炎
因为智齿出现阻生引起的冠周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者没有在抗炎后及时拔除,导致病症进一步发展,引起颌骨继发性感染。
急性根尖周炎
本病往往会形成骨膜下脓肿,如果没有及时引流脓液,而且机体免疫力较低,很有可能会导致颌骨感染,诱发颌骨骨髓炎。
急性牙周脓肿
如果患者本身有比较严重的牙周疾病,口腔内存在较深的牙周袋,很有可能引起急性牙周脓肿,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感染的扩散而诱发颌骨骨髓炎。
全身因素
一般颌骨骨髓炎非常少见,当自身免疫力低下、本身存在系统性疾病或者服用过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时,容易诱发本病。
流行病学在我国颌骨骨髓炎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是随着肿瘤放射治疗的日益增多,以及近10年双磷酸盐被应用于治疗肿瘤疾病,致发生放射性、化学性骨坏死并发骨髓炎症有日益增多趋势。颌骨骨髓炎多发生于青壮年,一般以16~30岁发生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约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90%以上。
好发人群16~30岁的青壮年。
出生后三个月内的新生儿。
接受头颈部放疗的患者。
症状颌骨骨髓炎患者可表现为病源牙疼痛、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等,应根据症状做出相应处理。
典型症状颌骨骨髓炎主要的表现为局部患处以红、肿、热、痛等炎症典型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全身比较明显的中毒症状。
急性期的特点是全身发热、寒颤、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多核粒细胞增多;局部患处有剧烈跳痛,口腔黏膜及对应的颊部软组织出现肿胀、充血,甚至可以引起颌骨周围急性蜂窝织炎;病原牙可有明显叩痛及伸长感。如果此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疾病会逐渐转为进入慢性期。
慢性期的特点是全身症状轻,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全身消瘦、贫血,机体呈慢性中毒消耗症状。病情发展缓慢,局部肿胀,皮肤微红,口腔内或面颊部可出现多处瘘管、溢脓,肿胀区牙松动。
其他症状在少数病例中,炎症还可能向颅底或者中耳蔓延。
并发症颌面部蜂窝织炎
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病变可迅速向眼睑周围扩散,出现眼睑肿胀、睑裂狭窄甚至完全闭合,结膜外翻或眼球外突,提示已发展成为眶周蜂窝织炎。下颌骨骨髓炎处于急性期,也要警惕炎症向颌下间隙扩散,引起颌下蜂窝织炎,病情危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会危及生命。
牙列缺损
颌骨骨髓炎发作时,往往累及多颗牙齿,导致患病区多颗牙齿出现剧烈疼痛、松动甚至脱落;颌骨骨髓炎的治疗往往也伴随着局部死骨摘除,引起局部出现牙列缺损的情况。
面部畸形
颌骨骨髓炎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症状较轻者有可能在面部形成多处瘘孔瘢痕,较重者很有可能导致面部塌陷变形,后期需要进行手术修复治疗。
就医颌骨骨髓炎发病率不高,但是一旦发病,临床症状较重,需要患者及时就医接受治疗。发病初期是治疗最佳的时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很好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降低急性期向慢性期转变的可能性,避免疾病迁延不愈。针对高危人群,要做好常规的口腔筛查,积极治疗口腔内隐患性牙病,降低颌骨骨髓炎发作的风险。
就医指征对于高危人群,每年进行必要的口腔筛查,积极治疗口腔内牙齿类疾病,如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重度牙周炎等。
在常规检查或其他情况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颌骨区域疼痛或者面颊部黏膜红肿,一定要尽快的就医,明确诊断,对于高度疑似颌骨骨髓炎的患者要及时的进行详细的颌面部检查。
已经确诊的颌骨骨髓炎患者要及时的接受抗炎治疗和手术治疗,因为该病治疗较为复杂,需要患者定期复诊就医。对于治疗后患处再次出现感染的患者,一定要尽快就诊。
就诊科室患者可以考虑到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患处肿痛多长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牙齿松动、张口受限、进食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探诊
通过黏膜破溃处及瘘道处用探针检查,可触知颌骨骨面粗糙。
面部X线片检查
X线片在骨髓炎的急性期常看不到有骨质变化,一般在发病2~4周进入慢性期,颌骨已有明显破坏后,X线片检查才具有诊断价值。
面部MRI
具有较高的组织对比度,对颌骨骨髓炎在肌筋膜间隙内蔓延的情况显示较CT更为理想,有助于与肿瘤的鉴别,对病变的定位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帮助。
面部CT
CT扫描有助于显示较细小的骨质破坏,尤其对骨皮质的骨质破坏显示较MRI理想,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骨质破坏的情况显示的立体直观,有利于对病变的显示和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病因,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等对颌骨骨髓炎一般均不难得出较正确的诊断。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全身及局部症状均较明显,疼痛剧烈,多数牙出现叩痛、松动,甚至牙槽溢脓。
患侧下唇麻木是诊断下颌骨骨髓炎的有力证据,上颌骨骨髓炎有时会从患侧的鼻腔溢脓。
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面颊部瘘道形成和溢脓,探针可探及粗糙骨面,瘘孔处可排出小片死骨。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主要是根据放射治疗史来进行诊断,它与化脓性骨髓炎表现不同的是,虽已形成死骨却无明显界限,而且是慢性进行性发展。
鉴别诊断颌面部间隙感染
急性期临床表现与颌骨骨髓炎相似,但是骨质表面没有破坏。
颌面部恶性肿瘤
当恶性肿瘤出现继发性感染时,也会有比较明显的红、肿、热、痛的症状,但在颌面部一般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肿块,这是肿瘤的特点。但是中央型颌骨癌与慢性骨髓炎很难鉴别,如临床、X线不能完全鉴别时,应于手术时冰冻活检以排除中央性颌骨癌。
治疗急性期颌骨骨髓炎因为骨质破坏不明显,症状较轻,被患者忽视而延误及时治疗;或者在治疗时出现误诊,致使炎症迅速发展,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或从急性期逐渐向慢性迁延不愈状态转变。因此,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在急性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控制感染的发展;慢性期有死骨形成时,必须用手术去除已形成的死骨和病灶后,方能痊愈。
治疗周期 急性期治疗在7~15天左右;转为慢性期以后需要治疗3~6周左右或更长一段时间,甚至因为疾病迁延不愈,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面部畸形患者还需要后期进行二次修复治疗。 药物治疗颌骨骨髓炎的急性期,应根据临床表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严重的发展,同时注意全身必要的支持治疗。以静脉滴注头孢三代等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以及奥硝唑注射液等厌氧菌抗生素为主要治疗药物,疼痛比较剧烈时可以给予镇痛剂。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住院进行静脉滴注,不可以在家里自行口服药物,很有可能在急性期导致炎症的扩散。
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需手术摘除死骨或刮除病理性肉芽组织,手术适用于经药物治疗,拔牙或切开引流后,仍遗留久治不愈的瘘孔,长期流脓;或从瘘孔探得骨面粗糙,甚至发现已有活动的死骨;或虽无瘘孔,但炎症仍反复发作者。
预后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果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是早期一般容易误诊为颌面部间隙感染,而导致疾病延误转为慢性病程,如果此时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也可以治愈。但是可能会有面部塌陷或者牙齿缺失等情况,需要后期修复。如果慢性期没有得到有效积极地治疗,也可能导致疾病迁延不愈。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一般很难根治,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
能否治愈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是可以治愈的,但是要警惕并发症或转为慢性期;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很难根治。
能活多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若感染没有得到控制,有可能快速危及生命。
复诊治疗后三个月左右进行复查,此时颌骨修复稳定,可以更好的评估病情。
饮食颌骨骨髓炎发病后很容易出现全身症状,治疗时不可忽略全身积极营养支持。
饮食调理急性期建议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食物,增强抵抗力。
慢性期手术后主要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仍然要注意营养搭配。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以免影响病情恢复。
护理颌骨骨髓炎患者的护理以促进病灶消除为主。同时,因为多数患者可能出现缺牙后的功能障碍以及面容的改变而引起情绪波动,心理防护不容忽视。
日常护理颌骨骨髓炎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疾病的再次复发。
患者可能因疾病原因导致情绪的巨大波动,需要及时调节,多于家人和医生沟通。
病情监测由于颌骨骨髓炎的发病部位比较隐蔽,患者无法自行监测病情,建议每年到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
特殊注意事项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虽然少见,但是一旦发作,往往对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权衡利弊,尽可能微创治疗。
预防颌骨骨髓炎发病因素比较明确,针对病因的预防刻不容缓,尤其是隐患的感染源,应尽早治疗,避免进一步的发展。
早期筛查疾病筛查
龋病、牙周炎、阻生智齿早期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对于16~30岁的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应进行口腔普查,每三年一次,可以有效排查牙源性隐患。
头颈部放疗患者筛查
每位患者在放疗前、后都应进行口腔普查,放疗后每半年一次。
筛查方法
对于易感人群可以进行X线片筛查的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且误诊率较低的方法,可以快速筛查,必要时需要MRI和CT明确诊断。
预防措施控制牙源性感染
颌骨骨髓炎绝大多数是由牙源性感染引起的,所以口腔内存在病灶牙时要积极治疗,避免感染加重。
参考文献
[1]张志愿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张震康,俞光岩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