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前膜

概述

黄斑前膜是一种眼科疾病,表现为沿着视网膜黄斑区表面生长的纤维增生膜。黄斑前膜的常见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小、视物变形和单眼复视等。严重的持续性黄斑前膜可造成视网膜结构不可逆破坏,造成患者严重视力损害。

黄斑前膜

就诊科室: 眼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epiretinal membrane 疾病别称: 黄斑部视网膜前膜、黄斑皱褶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视网膜变形及水肿、局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视物下降、视物变小、视物变形、单眼复视 好发人群: 中老年女性 鉴别诊断: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 常用检查: 视力检查、FFA检查、OCT检查、视野检查 疾病分类

继发性黄斑前膜

视网膜前膜已被描述与多种眼部状况和疾病有关,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脱离手术、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种眼内炎症、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底疾病、眼外伤和视网膜光凝、冷凝术等。

特发性黄斑前膜

发生在没有相关眼部异常或病史的眼,原因不明,好发于老年人,被认为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增生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有提高趋势。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有稳定的或缓慢进展的视功能损害。对于有部分玻璃体后脱离的眼睛,当玻璃体完全从视网膜表面分离时,可能发生膜的自发分离,症状可以缓解,但发生率不超过1%。

先天性黄斑前膜

先天性黄斑前膜比较少见,多见于年轻人,是导致青少年低视力的重要原因。

病因

黄斑前膜有很多因素引起,可能与玻璃体后脱离有关,还有可能与眼外伤、眼部手术和先天因素等有关。

主要病因

特发性黄斑前膜

发病原因不清,可能与玻璃体老化和玻璃体后脱离有关

继发性黄斑前膜

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脱离及其手术、眼外伤、眼部肿瘤、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有关。

先天性黄斑前膜

具体病因不详。

诱发因素

眼部外伤,眼部外伤可致玻璃体后脱离,临床所见原发性黄斑前膜绝大多数发生于玻璃体后脱离之后,此符合老年性玻璃体变化的规律,故多见于老年人。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中,由于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作用,拉松了视网膜内界膜,刺激了视网膜表面的星状细胞,使之能透过。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术后、视网膜血管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眼内肿瘤、视网膜色素变性、葡萄膜炎等。

无任何眼底疾病也可发生(多为老年人,但有40岁以下青年人),称之为特发性黄斑前膜。

流行病学

黄斑前膜可发病于人的幼年期到老年期的各个阶段,但最为常见的发病阶段是中老年阶段,女性多于男性。多为单眼发病,约20%~30%为双眼发病。

好发人群

中老年女性:因为在黄斑前膜患者中,玻璃体后脱离是最常见的眼部伴随改变,而在中老年女性中,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几率高。

症状

在早期的时候,黄斑前膜如果对视网膜的结构和细胞没有非常严重的影响,患者就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也不会感觉到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但是随着病变的进展,黄斑前膜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的增加,对视网膜血管牵拉扭曲作用的产生,视网膜内的细胞会受到一定的损害。所以慢慢的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现视物变形。

典型症状

黄斑前膜的常见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小、视物变形和单眼复视。疾病早期可无症状。当黄斑前膜影响到黄斑中心凹时可出现视力改变,通常为轻度或中度下降,很少低于0.1。当出现黄斑部水肿皱褶时,可引起明显的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Amsler方格表可查出视物变形。

其他症状

若发生玻璃体完全后脱离、黄斑前膜与视网膜分离时,症状可以自行缓解,视力恢复,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并发症

视网膜变形及水肿

当黄斑前膜增厚可以造成视网膜变形、水肿。

局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当黄斑前膜增厚也可以造成局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就医

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小、视物变形等眼部症状后,需及时就医治疗,配合医生进行视力检查、OCT检查、视野和眼底检查等,明确诊断是否为黄斑前膜。

就医指征

中老年人发生玻璃体后脱离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单眼复视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当视力明显减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应去眼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出现了多久?

是否受过外伤?

是否在其他医院进行检查或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视力检查

可明确患者视力损失的程度。

FFA检查

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扭曲及血管被牵拉造成的渗漏。另外在一些继发性黄斑前膜中还可帮助病因的诊断。

OCT检查

OCT 是诊断黄斑前膜的标准方法,对黄斑前膜的观察非常直观、确切,显示率达到90%以上,可以诊断菲薄的透明黄斑前膜,提供黄斑前膜及其深部的视网膜切面特征,分析黄斑前膜的位置、形态、厚度及与视网膜玻璃体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黄斑囊样水肿、全层孔、板层孔或假性黄斑裂孔,以及是否存在黄斑区浅脱离。

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黄斑部疾病的早期改变。利用自动视野计,可以根据黄斑病变范围进行相应的区域性光敏感度分析。早期黄斑前膜可无视野异常,晚期的视野改变多数为不同程度的光敏感度下降。

眼底检查

表现为玻璃体部分或完全后脱离,发病初期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反光增强,呈玻璃纸样或锡箔样。前膜进一步发展、增厚,逐渐变成半透明或灰白色纤维膜,牵拉视网膜出现放射状褶皱、黄斑拱环血管扭曲或变直等体征。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显示黄斑区血管被牵拉,较厚的前膜可出现荧光遮蔽或晚期染色。

诊断标准

典型黄斑前膜症状,视力下降、视物变小、视物变形等。

结合OCT扫描结果及FFA等检查可以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黄斑裂孔

部分患者黄斑前膜形成时可使视网膜增厚,并向中心环形堆积,在检眼镜或眼底彩照下中心凹区域对比周围区域呈暗红色改变,颇似黄斑裂孔。但在OCT图像上表现为中心凹呈陡峭的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带仍保持完整。而黄斑裂孔在OCT图像上可呈现中心凹部位视网膜神经上皮缺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纤维血管组织可在视网膜前增生,牵拉网膜血管或引起黄斑部脱离,也可引起黄斑水肿。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眼底特征性改变,容易鉴别。

治疗

黄斑前膜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仅轻度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且比较稳定无需处理。如果视力进行性下降,且有明显视物变形或复视, 则可行手术剥除黄斑前膜。

治疗周期 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间歇性的治疗。 药物治疗

此病一般无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患者可通过黄斑前膜剥离术进行治疗。手术与否取决于患者症状、视力下降程度、视力要求、是否伴随眼部其他疾病、年龄以及对侧眼情况等。手术适应症为视力在0.2或以下,视力0.4以上,但特殊或辅助检查存在黄斑部水肿。前膜范围较大,牵拉黄斑视网膜小血管明显的患者。该手术难度较大,不同患者的前膜特性和范围不同,治疗效果存在差异,而且术后也有复发的可能。

预后

黄斑前膜由于黏附在视网膜的表面,手术比较困难,有一定风险,术后也有复发的可能。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恢复期较长,一般要半年以上,术前视力愈好,术后视力恢复愈佳。大部分患者的视物变形症状可得到改善,视力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能否治愈

一般不能治愈,严重持续的黄斑前膜可造成视网膜结构不可逆破坏,造成患者严重视力损害。

能活多久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黄斑前膜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出现永久视力损失。

复诊

出院后应根据医嘱定期复诊,如果再次出现视力持续下降应立即就医。

饮食

黄斑前膜患者建议规律饮食,以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及易咀嚼的食物为主,忌食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饮食调理

宜食用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橙子等。

建议进食易消化及易咀嚼食物,如面条、粥类。

禁烟酒,烟酒不利于黄斑部视网膜前膜患者病情恢复。

护理

注意眼部的卫生,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避免用眼过度;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光线刺激,避免接触烟尘环境。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用眼过度。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个人卫生用品要分开。

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遵医嘱定期复查,发现视力异常及时就诊。

病情监测

复诊时进行视力、OCT、FFA等检查,检查是否疾病是否在进展。

特殊注意事项

尽量避免眼部受撞击等外伤。

尽量避免用眼疲劳,注意用眼卫生。

光照较强时可戴墨镜出门。

预防

特发性黄斑前膜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对于存在明确病因的非特发性黄斑前膜,可通过治疗原发病以及密切随诊检查,预防黄斑前膜的进一步发展。

早期筛查

对于患有玻璃体后脱离的中老年人后应注意黄斑前膜的筛查。

预防措施

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眼疲劳。

发生玻璃体后脱离时要及时的治疗。

定期随诊检查,避免黄斑前膜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宋琛,马志中.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3]黎晓新,王宁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896.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