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瘤

概述

淋巴管畸形以往称为“淋巴管瘤”,是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疾病,它是由于淋巴管增生和扩张而成的。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内皮细胞排列的管腔构成,其中充满淋巴液,属于错构瘤的一种,并非真正的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囊性肿块,质软。病灶可发生于全身含淋巴管网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头颈部。当病灶伴有囊内出血,或感染以及创伤时,病灶体积可迅速增长,对临近的结构组织产生压迫,对患儿不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外观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者可出现语言障碍以及呼吸困难等。

淋巴管瘤

就诊科室: 肿瘤科、小儿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lymph-vessel tumor 疾病别称: 淋巴管畸形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感染、出血、呼吸或吞咽困难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囊性肿块 好发人群: 儿童 常用药物: 西罗莫司 常用检查: B超、CT、MRI 疾病分类

巨囊型

由一个或多个体积≥2cm3的囊腔构成,即以往所称的囊肿型淋巴管瘤或囊性瘤。

微囊型

由多个体积<2cm3的囊腔构成,即以往的毛细管型和海绵型淋巴管瘤。

混合型

二者兼而有之的则称为混合型淋巴管畸形。

病因

目前,淋巴管畸形尚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大部分学者认为,淋巴管畸形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体细胞某种基因突变所致。研究表明,淋巴管瘤实际上并不是真性肿瘤,而是属于低流量或者是静止性病变,其增长一般是因为继发炎症以及乳糜积聚而产生的,而非原发的肿瘤性生长。另有一部分学者支持肿瘤学说的观点,认为大部分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病因是由于染色体异常而产生的,具有恶变的可能。目前认为可能是由基因突变、手术、外伤、炎症纤维化等因素诱发此病。

主要病因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导致内皮细胞突变,病变可能来源于脉管系统发育的早期。在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首先形成原始淋巴囊,淋巴囊再逐渐形成有功能的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相互吻合成网,逐渐汇集成一系列由小到大的各级淋巴管。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淋巴管系统紊乱,造成淋巴管非恶性的异常生长和扩张,部分淋巴管没有和淋巴系统建立沟通,或淋巴囊在淋巴系统形成时被分隔,即形成淋巴管畸形组织,导致淋巴管扩张。

手术、外伤

由于手术、外伤等外力物理因素,患处淋巴液排出障碍,最终形成囊性扩张改变。

炎症

机体各种疾病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纤维化,可能导致淋巴管纤维化,从而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管扩张。

流行病学

淋巴管畸形发病率为1/4000~1/2000,尚未发现有性别和种族差异。该病多在2岁前发病,约50%患者出生时即发现罹患此病。淋巴管畸形可发生在具有淋巴管网的任何身体部位,最常见于头颈部,约占75%,发生于腋下的约占20%,少数可发生于纵隔和腹股沟以及四肢部位。

好发人群

淋巴管瘤多为胚胎期原始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故淋巴管瘤多见于儿童。

症状

淋巴管瘤的典型症状就是囊性肿块,其肿块质地软。多房性囊肿多发生于颈部后三角区,壁薄,腔较大,内含淋巴液,质地柔软,边界不清,与黏膜、皮肤无牢固性粘连,呼吸及咳嗽时肿块张力加大。具体临床表现根据淋巴瘤的种类、生长部位、大小、数量有关,其并发症主要是感染、出血和相应患处的压迫症状。

典型症状

巨囊型淋巴管畸形

典型症状为巨大的囊性肿物,常由多个相通或不相通的囊腔组成,囊腔内含类似于水密度的液性内容物,波动感较明显,质地柔软,边界清楚,好发于颈部、腋窝、腹股沟和胸壁,体位试验呈阴性。囊性肿物可顺沿神经、血管和组织间隙延伸至口底、锁骨后甚至纵隔,少数生长迅速,而压迫气管及食管。

微囊型淋巴管畸形

典型症状表现为小疣状透明颗粒或者隆起的质韧包块,边界不清,压缩感不明显,体位试验呈阴性,部分患者常无自觉症状。累及皮肤浅层的病灶表现为在紫红斑块的基础上,出现多发的小囊泡或疣状结节,直径多为1~3mm,无色透明,触之柔软,水泡壁较厚,压迫可稍缩小;若将其刺破,可流出透明、黏性淋巴液,皮肤角化粗糙,范围较大时,呈边界清晰的“地图状”。累及黏膜时可形成紫红或暗红色栗粒状的微小淋巴滤泡。好发于黏膜覆盖部位,以舌体最常见,亦可见于眼睑、颈部、四肢近端及口底等部位。最常见的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可引起唾液过度分泌、言语不清、咀嚼和吞咽困难、气道阻塞、骨骼异常等,功能损害和外观畸形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易反复感染,感染后可引起瘤内出血、组织肿胀、淋巴回流障碍和继发纤维化,导致病变进展,严重者可发展为巨舌症。

混合型淋巴管畸形

以上症状皆可能有,或者以某一类型为突出表现。

其他症状

生长于不同部位的淋巴管瘤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如发生在腋下、胸腔或腹腔,可引起呼吸障碍。左腋下和左侧胸部巨大包块时,瘤体边界不清,为囊性,可导致胸部变形;病变广泛者可伴发淋巴水肿,出现肤质改变及外形障碍。在遭受创伤、感染及发生囊内出血或不适当治疗后,常突然增大,出现压迫症状。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患有淋巴管瘤,或因并发症就诊时才诊断为淋巴管瘤。

并发症

感染

可造成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甚至败血症。蜂窝织炎表现为患处皮肤局部剧痛,呈弥漫性红肿,境界不清,可有显著的凹陷性水肿,初为硬块,之后中央变软、破溃而形成溃疡,约2周结瘢痕而愈,可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急性淋巴管炎表现为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附近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手指轻压后,颜色可消退,局部硬肿并有压痛;伴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临床表现。慢性淋巴管炎由急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为慢性淋巴水肿,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增厚,成为永久性肥厚性纤维样变。败血症可出现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出血,重者可有神志改变,嗜睡、谵妄,甚至出现昏迷、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压迫

可引起相应部位症状,如发生于头颈部,侵犯口腔底部、气管或纵隔,可引起呼吸道阻塞、分娩困难;发生在腋下、胸腔或腹腔,可引起呼吸障碍;若囊肿巨大可能引起胸廓变形。

出血

表现为病灶体积突然增大、变硬,出现红肿瘀斑,位于特殊部位出血肿胀,可导致功能障碍,如视力损害、吞咽困难等。

影响功能

如侵及舌部,导致口腔不能闭合,严重者可导致巨舌症。引起呼吸道阻塞、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并影响发音,易与上呼吸道感染互为因果,引起炎症肿胀加重、病变进展。

就医

如果患者偶然发现颈部或腋下有肿块,且未能自行消退,或在体检时检出体内存在异常肿块,都应该尽快前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就医指征

当淋巴管瘤影响外观时,可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淋巴管瘤的患者,若发现淋巴管瘤短期内迅速增大,应立即就医。

已经确诊淋巴管瘤的患者,若突然出现寒战、高热,患处出现红、肿、热、痛,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昏迷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已经确诊淋巴管瘤的患者,突然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小儿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急性淋巴管炎、蜂窝织炎、出血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普外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肿块什么时候发现的?

肿块是否出现增大现象?

肿块是否有红肿热痛的感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突然出现寒战、高热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和触诊看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性质,患处有无红肿热痛、触痛,有无破溃等。

血常规检查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明确患者是否有感染或炎症现象。

透光试验

巨囊型淋巴管畸形透光试验为阳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最为常用的检查方式就是超声,尤其是检查位于体表且范围体积小的病灶,明确瘤体的部位、性质、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或药物注射治疗提供依据,并用于监测预后情况。

MRI

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图像并区分淋巴管和血管。在软组织肿瘤的显影方面,MRI更具有优势性,能够更好地明确病变侵及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CT

清晰度不如MRI,同时CT检查的电离辐射给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淋巴管畸形诊断检查中除部分累及骨性结构的病灶外,CT检查的选择应慎重。

病理检查

部分患者手术前需取瘤体活组织进行切片检查,以明确其性质。

诊断标准

典型病史:典型淋巴管瘤症状,巨囊型淋巴管畸形主要表现为巨大的囊性肿物;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主要表现为小疣状透明颗粒或者隆起的质韧包块;混合型淋巴管畸形上述两种分型表现皆可有。

诊断性穿刺:巨囊型淋巴管畸形诊断性穿刺可抽出大量淡黄色清亮液体,囊内出血时,穿刺液变为粉红或暗红色。微囊型仅能穿刺出少量淡黄色清亮液体。若抽出陈旧性血液结合细胞学检查可诊断为淋巴管瘤伴出血。

B超、MRI提示为淋巴管畸形。

鉴别诊断

腮裂囊肿

是颈外侧区比较多见的囊性病变,多发病于胸锁乳突肌中的1/3前端附近,肿物为椭圆形或者圆形,单囊性,罕见发生出血情况,不沿着组织间隙缝隙生长。而淋巴管瘤出血的机率较高,生长反应为钻缝特点。常根据上述表现和和CT影像学表现诊断。

神经纤维鞘瘤囊变、卵巢囊肿

神经纤维鞘瘤囊变、卵巢肿瘤囊内间隔相对淋巴管瘤比较少,多顺着疏松组织间隙成长,神经纤维鞘瘤囊壁比较厚,常通过顺着疏松组织间隙生长等特点和CT进行鉴别。

治疗

根据淋巴瘤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瘤体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来决定治疗方案。除了有生命危险的功能障碍需要早期治疗外,大部分的淋巴管畸形可推迟至青少年时期。累及范围小且无功能或外观畸形的患者可以观察;如有必要应给予治疗,如药物、注射硬化剂、激光等治疗,亦可手术切除,同时要积极预防并治疗并发症,修复或保留患者的功能及外观美学的完整性。

治疗周期 该病多进行短期治疗即可。 药物治疗

该治疗适用于不适宜进行硬化,或手术切除治疗的弥散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或无法手术的淋巴管畸形(如眶内淋巴管畸形),以减少病灶体积,谋求进一步的手术切除。淋巴管畸形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西罗莫司,又名雷帕霉素。雷帕霉素靶蛋白在细胞合成分解代谢,细胞运动、细胞生长及血管生成方面均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病例报道及临床实验结果,建议严重的淋巴管畸形需在患者知情同意下使用。对于婴幼儿患者需同时口服复方新诺明,以预防肺部感染。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淋巴管畸形大多数情况下为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残留的病灶可通过注射硬化剂进一步治疗。对于头面部淋巴管畸形,完全或次全切除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双侧较大病灶并伴有上呼吸道压迫的患者,手术切除应为首选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

合并症治疗

如有合并感染、淋巴管瘤瘤内出血等并发症,应予抗感染治疗、淋巴管瘤内出血解压术;如出现呼吸困难等,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并机械通气。

硬化治疗

利用化学制剂破坏淋巴管畸形的囊腔内皮细胞,促进病灶内的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殖形成瘢痕组织,从而填充病灶达到治疗效果。适用于巨囊型和混合型淋巴管畸形,其疗效令人满意,但对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则疗效较差。目前常用的硬化剂有博来霉素、平阳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制剂,如沙培林、强力霉素、无水乙醇和泡沫硬化剂等。

激光治疗

已被用于治疗浅表淋巴管畸形,特别是对于有局部感染的情况。激光治疗的优点是易于使用、出血少、疼痛轻、效果可靠和可重复治疗且无伤疤。但激光理论上不会作用于较深部分的淋巴管瘤,并且在长时间内有复发可能。

射频消融术

可在组织内产生可控的逐渐升高的温度,导致局部蛋白质变性并避免激光和烧灼引起的组织蒸发。能够精确处理组织的特定区域,并不会影响相邻的重要解剖结构和敏感的黏膜表面,相对无创,可大大减轻治疗后的疼痛。由于该技术应用于淋巴管瘤治疗的时间较短,临床上其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预后

淋巴管瘤属于良性肿瘤,罕见自行消退,大部分淋巴管瘤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治愈,有复发可能性。

能否治愈

淋巴管瘤患者一般能治愈,但对病变广泛的淋巴管瘤治愈难度较大。治愈后仍有复发风险。

能活多久

淋巴管瘤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但当出现急症且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严重感染可能会导致脓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或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者淋巴瘤瘤体突然增大、张力增高,可能会压迫周围器官造成严重后果。

饮食

淋巴管瘤患者的饮食调理为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分配各种营养物质,补充维生素,禁食强烈刺激性食物及高温饮食为主。

饮食调理

无论行激光还是手术治疗,术后要忌海鲜、发物等,避免影响术后伤口恢复。

保证营养摄入充足合理,补充维生素,有利于伤口恢复。

忌烟、酒,术前术后避免吸烟、喝酒。

禁止食用强烈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禁止高温饮食,避免过热、过烫饮食。

护理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压迫淋巴管瘤,尤其对于生长在背部的淋巴管瘤,防止其破溃、感染,注意患处皮肤护理,保持清洁,保持心情愉悦。

日常护理

注意患处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感染;如有伤口出现渗液时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如创面位于口腔,要注意漱口,保持清洁。

特殊注意事项

淋巴管瘤患者在日常要监测瘤体的变化并定期复诊,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或任何不适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预防 预防措施

淋巴管瘤属于良性肿瘤,其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考虑可能与基因突变、外伤手术等有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生才,邰隽,张杰等.头颈部淋巴管畸形诊治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54(6):471-476.

[2]刘金平,黄海金,陈枫等.小儿淋巴管畸形诊治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0,40(2):206-211.

[3]刘文英.脉管异常类疾病的分类及相关临床问题[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18(8):621-625.

[4]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9,15(5):277-317.

[5]郭又问,袁红霞,黄道瑞等.胎儿脉管性疾病的超声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0,29(3):231-235.

[6]潘普及,刘小娟.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心理医生,2018,24(5):136-137.  
[7]吴迪,朱江.颈淋巴管瘤的临床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6):53-54,57.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62.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