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

概述

冻疮是与寒冷、潮湿相关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四肢末端及暴露部位,皮损常表现为红斑或结节,严重时皮损部位可见水疱、溃疡,以及自觉瘙痒、肿胀或疼痛。病情严重时可损伤肌肉、骨骼,引起全身症状。常发于冬季及初春天气寒冷季节,且易来年复发。

冻疮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ernio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骨坏死、湿性坏疽 治疗周期: 一般7天到2个月,反复发作者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红斑、结节、水疱、溃疡、瘙痒、疼痛 好发人群: 儿童、青年女性、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 常用药物: 维生素E软膏、冻疮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硝苯地平、盐酸山莨菪碱 常用检查: 皮肤活检、X线检查 疾病分类

Ⅰ度(红斑性冻疮)

损伤在表皮层,皮损症状较轻,初起不易察觉,通常病程短,预后良好。

Ⅱ度(水泡性冻疮)

损伤达真皮层,皮损较Ⅰ度(红斑性冻疮)严重,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Ⅲ度(腐蚀性冻疮)

损伤达全皮层或深层皮下组织,皮损较重,病程长,若无感染预后尚可,合并感染则预后欠佳。

Ⅳ度(坏死性冻疮)

损伤深达肌肉、骨骼,皮损表现与Ⅲ度(腐蚀性冻疮)类似,病程长,预后不佳,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

冻疮是指机体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失常,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不良,继而发生微循环方面的改变。此外,周围血液循环不良、缺乏运动、手足多汗、营养不良、贫血、鞋袜过紧均可加重本病。

主要病因

低温环境

冻疮的发生主要由于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在寒冷刺激下血管痉挛收缩,引起组织缺氧导致细胞损伤,久之血管麻痹扩张引起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体温调节中枢失常,血液循环障碍,再加上细胞损伤致细胞代谢不良,发生冻疮引起组织损伤甚至发生坏死。

现代医学认为冻疮是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的组织损伤。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

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 

当患者皮肤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中时,易出现冻疮。 

性别因素 

有研究表现,女性相比于男性而言,更容易患有冻疮。 

周围血液循环不良 

周围血液循环不良则局部血液流通不畅,久之引起静脉淤血而诱发本病。 

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者血液流通不畅,且对寒冷耐受性低,故易诱发冻疮形成。 

手足多汗 

多汗则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皮肤温度较低,可加重冻疮病情。 

鞋袜过紧

外界压迫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疾病。

疾病因素 

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氏病等均可引发冻疮。

流行病学

资料显示,儿童、青年女性及末梢循环障碍者常易发本病,且东北地区、西藏高原气温较低地区常见,常累及手足、耳廓、鼻尖等部位。

好发人群

儿童

儿童面部肢端血管丰富,且在寒冷刺激下,血管痉挛收缩反应较强,故更容易患此病。

青年女性

年轻女性相对寒冷耐受程度差,皮肤对寒冷的抵抗力低,另有部分年轻女性冬季喜穿着长靴紧身裤,加重血液循环难度,更易发本病。

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

末梢循环不良则血液流通不佳,本病与血液循环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易生冻疮。

雷诺氏病患者

研究表明雷诺氏病患者患有冻疮的几率更大,二者都可出现皮肤溃疡。 

自身免疫病患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冻疮作为首发表现。

症状

冻疮主要发生在手足、耳廓、鼻等四肢末端及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多先觉寒冷感及针刺样疼痛,继则出现皮肤紫色红斑、结节,自觉瘙痒、疼痛;重者皮损呈大小不等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自觉疼痛剧烈或局部感觉消失,严重者可导致肌肉、筋骨损伤。

典型症状

局部性冻疮根据复温解冻后的损伤程度,可将其分为4度。

Ⅰ度(红斑性冻疮)

局部皮肤红斑、水肿,自觉发热、瘙痒或灼痛,约在5-7天开始干燥脱皮,治愈后不留瘢痕。

Ⅱ度(水泡性冻疮)

皮肤红肿更为显著,有水疱或大疱形成,疱液为黄色或血性,疼痛剧烈,对冷热等刺激不敏感。若无感染,局部干燥结痂,2~3周后脱痂愈合,瘢痕少见;若合并感染,治愈后留有瘢痕。

Ⅲ度(腐蚀性冻疮)

皮肤创面由苍白变为黑褐色,皮温极低,触之冰冷,痛感迟钝或消失。创面周围皮肤红肿疼痛,可见水疱呈血性。若无感染,干燥后结痂脱落,出现肉芽创面,治愈后留有瘢痕。

Ⅳ度(坏死性冻疮)

局部组织坏死,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坏死组织周围有炎症反应,脱落后可致残;若合并感染成湿性坏疽,可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甚则危及生命。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全身冻疮,可见发绀、四肢无力、昏昏欲睡、昏迷等症状。

并发症

骨坏死

Ⅳ度(坏死性冻疮)可出现骨坏死,冻疮易反复发作,复温后微循环系统无法恢复如前,久之局部供血不足,无法满足骨组织的新陈代谢,可发生骨坏死。当怀疑有骨坏死时,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及时准确进行治疗,降低伤残率。

湿性坏疽

冻疮若创面破溃合并感染,可形成湿性坏疽,患处皮肤紫红、肿胀、溃烂、坏死,可出现发热、寒战、头晕、四肢无力,甚至昏迷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导致死亡。出现此症状应立即就医,根据情况给予输液、吸氧、维持营养、改善循环等治疗。

就医

对于可以自行愈合的冻疮患者而言,可不治疗,日常注意观察即可。而若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有加重现象,则需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就医指征

局部皮肤尤其肢端或暴露部位出现红斑、结节,并自觉瘙痒、疼痛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判断为何种疾病进行下一步治疗。

发现皮损部位水疱、溃疡且自觉疼痛剧烈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伴有周围组织循环不良或免疫系统疾病,也应及时就医。

发生高热、寒战,体温逐渐降低,甚至昏迷等全身症状时,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骨坏死、湿性坏疽,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骨科、血管外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皮损出现部位?

皮损出现多长时间?

是否有低温环境停留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损部位瘙痒、疼痛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

皮肤检查

可以通过视诊皮肤损伤处,观察皮损部位皮疹,观察其颜色、形态,是否为红斑、结节或水疱,甚至出现溃疡等,并可在光源充足处通过显微镜观察皮损周围血管状态进行判断。

皮肤活检

如观察皮疹无法明确是否为冻疮皮疹,取皮损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冻疮可见袖口状密集分布的淋巴浸润,该浸润累及血管壁,并伴血管壁的特征性“松软性”水肿。通过皮肤活检,可进一步明确是否为本病。

X线检查

Ⅳ度(坏死性冻疮)损伤深达肌肉、骨骼,当怀疑对骨骼造成损伤时,可行X线检查以及时发现病情,通过X线片提示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对身体进一步造成严重伤害。

诊断标准

多发于冬季、初春寒冷季节,天气转暖可自愈,来年冬季易再发。

好发于手足、耳廓、鼻尖等肢端或暴露部位,常对称分布。

初起表现为红斑、结节,边界清晰,压之褪色。

后期皮损表现为水疱,疱内见黄色或血性疱液,破溃后形成溃疡,治愈后留有瘢痕。

早期无不适感觉,或自觉麻木、瘙痒、疼痛,有溃疡时疼痛剧烈。

鉴别诊断

冻疮

治疗

冻疮治疗主要以修护皮肤、治疗皮损、改善血管循环为主要目的,通常选择外用药物,病情严重者配合系统药物口服治疗。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易复发患者长期间歇性治疗。 一般治疗

改善环境,脱离低温潮湿环境,加强保暖,外出时佩戴帽子、手套等保暖物品,穿宽松鞋袜并保持清爽干燥。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维生素E软膏

外用具有保护皮肤,润肤、止痒的作用,皮损未破溃时外涂于患处,可护肤并缓解瘙痒,且副作用小。

冻疮软膏

如皮损未破溃可外用,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止痛、止痒,且可轻度抗菌、消炎。用本品适量涂于患处,并加以轻揉。

莫匹罗星软膏

已破溃皮损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进行抗感染治疗,使用本品前后应洗手,建议用洁净脱脂棉或棉签蘸取和涂抹。治疗结束后,将本品剩余未用完部分丢弃,禁用于对莫匹罗星或其他含聚乙二醇软膏过敏者。

系统药物

硝苯地平

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防止血管痉挛的作用,皮损严重者可配合外用药系统口服,其可改善血液循环,有效治疗冻疮并降低其复发率。中度及重度肝功能患者慎用,常见低血压、外周水肿、面部潮红、恶心、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盐酸山莨菪碱

能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因此对冻疮的治疗亦有一定的效果。常见口干、面红、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少见心跳加快、排尿困难等,多在1~3h内消失,年老体虚者慎用。

手术治疗

冻疮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冻疮是体内阳气不足,受寒后血凝气滞,肌肤失养导致,因此需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中药外用洗剂

患者可使用桂附煎,热时熏患处,温时洗、浸泡患处。 

外用用中药膏剂

使用当归粉、干姜粉、蒲公英粉、甘油、凡士林制成膏剂备用。 

全身治疗

可选择当归四逆汤水煎服用,同时药渣再煎,取液浸泡患处,也可选择四妙勇安汤水煎服用。

其他治疗

氦氖激光治疗

对冻疮具有一定疗效,通常在距离皮损30-50cm处照射,每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氦氖激光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扩张血管、活血化瘀的作用,并能控制感染及溃疡。

预后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冻疮通常能够减轻或消除,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就医治疗,可能会对肌肉、骨骼造成伤害。

能否治愈

冻疮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来年复发的现象。

能活多久

冻疮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冻疮通常治疗5~7天后进行复诊。

饮食

冻疮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为主,加强营养,丰富饮食,应多食高蛋白、维生素丰富、防寒保暖及增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饮食调理

宜多食用含高蛋白的食物,例如豆腐、鸡肉、精瘦肉、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防寒保暖及增进血液循环食物,例如牛肉、羊肉、辣椒、生姜、大蒜、肉桂、韭菜,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牛肉汤均可适当食用。

护理

冻疮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皮损愈合,止痒、止痛,改善血液循环为主,冻疮还需避免皮肤创面合并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日常护理

日常防护

了解必要的防寒、防湿、防风知识,避免冻疮发生。衣服、鞋袜要穿暖,大小合适,并保持干爽。改善生活、工作环境,不要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环境。寒冷气候外出时佩戴帽子、手套,手足、面部平日可涂护肤霜多加防护。

日常运动

冻疮患者平时应坚持体育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跑步、走步等适宜锻炼方式,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能够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

病情监测

平时多观察皮损颜色、形态,是否痊愈或进展。

特殊注意事项

若处在寒冷环境下,加用必要的防寒设备,静止时间不宜过长,要适当活动。不要长期居于潮湿环境,洗漱之后迅速擦干。

预防

冻疮为常见疾病,其发生与环境及自身密切相关,故平日应做好保暖防护,加强体育锻炼,避免产生冻疮对皮肤甚至对肌肉、骨骼造成严重伤害。

早期筛查

对初次见肢端或暴露部位红斑、结节,自觉瘙痒、疼痛等,及时发现并进行检查。

预防措施

普及预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避免出现饥饿、疲惫乏力、营养不良等情况。

平日可经常按摩易发生冻疮处,促进血液循环;经常用热水、冷水交替洗手洗脸,改善毛细血管收缩功能。

每日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防治冻疮发生。

在寒冷环境下工作人员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手、足、耳、鼻等肢端及暴露部位,要加强防护。作业时间不宜过长,穿宽松鞋袜并保持干爽。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陆洪光,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9.

[2]李日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90.

[3]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疗常规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9.

[4]田耀军.冻疮的中西医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1,(10):87.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22.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