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对称性斑片状色素沉着病,大多累及面部、颈部等曝光部位,无自觉症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妊娠妇女产生黄褐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水平升高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增高有关。若发生于肝病患者,又称为肝斑。治疗通常通过防嗮、采取药物及激光等方法进行缓解,由于病情易反复,故需长期坚持并注意护理。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否 英文名称: chloasma 疾病别称: 肝斑、妊娠斑、蝴蝶斑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乳房肿块、子宫肌瘤 治疗周期: 半年至一年 临床症状: 颧颊部黄褐、深褐色斑片 好发人群: 妊娠期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日光暴晒者 常用药物: 20%~70%的甘醇酸、3%氢醌霜与0.05%~0.1%维A酸霜剂、维生素C 常用检查: 皮肤镜检、肝功能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根据部位分型有:
面部中央型
最常见,皮损分布于前额、颊、上唇、鼻和下颌部。
面颊型
皮损主要位于双侧颊部和鼻部。
下颌型
皮损主要位于下颌,偶尔累及颈部V形区。
根据Wood灯检查结果分型有:
表皮型
黑色素存在于表皮,斑的边界清晰。
真皮型
黑色素存在于真皮,斑的边界模糊。
混合型
黑色素同时存在于表皮和真皮的位置。
不确定型
可表现为皮损色素加深或呈黑色,一般在光下常不能辨认。
病因黄褐斑的病因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如内分泌紊乱、口服避孕药物、遗传、日晒、使用化妆品或光毒性药物等。一些慢性病患者,也常发生本病。
主要病因遗传
黄褐斑有家族遗传倾向,具有遗传易感性是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紫外线照射
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被认为是引起黄褐斑发生及加重的主要因素,紫外线照射可起色素细胞功能活化,长期紫外线损伤会使表皮屏障受损,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增多,刺激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增加,并促进黑素合成及转运。
性激素水平变化
与雌激素、孕激素有关,雌激素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颗粒,孕激素能促使黑素颗粒转运和扩散。
疾病因素
如女性生殖器疾病、痛经以及肝病、慢性酒精中毒、甲亢、结核病和内脏肿瘤等,也可导致患者发生该病。
诱发因素长期接受日光照射,可诱发或加重黄褐斑的症状。
怀孕、妊娠期妇女常会出现黄褐斑。
口服避孕药或进行激素替代治疗。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苯妥英钠、安体舒通等。
应用某些化妆品,也可诱发黄褐斑。
经常有情绪变化,如易怒、抑郁、神经衰弱等,可能使色素沉着;或使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也可使色素加深。
流行病学黄褐斑在任何种族均可发生,浅褐色皮肤可能更常见,尤其为亚洲及西班牙裔。女性多见,男女患病比例为1:9。常见于青春期和育龄期的女性,特别是妊娠期第2~5个月,有时也可见于男性或者绝经期女性。
好发人群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间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改变,而且精神紧张、压力增大、睡眠不足,可能导致黄褐斑发生。
长期口服避孕药者
部分女性为避孕长期口服避孕药,使体内雌激素水平紊乱,容易导致黄褐斑发生。
慢性疾病患者
如结核、肿瘤、肝病患者。
长期日光暴晒者
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促使黄褐斑产生。
有家族史者
黄褐斑不属于遗传疾病,但是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症状黄褐斑典型损害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明显。无主观症状和全身不适,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皮损。
典型症状本病皮损可对称分布于面部的突出部位,以颧部、前额和两颊最明显,鼻及颧部皮损常融合成蝶状。皮损表现为淡褐色至淡黑色、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斑片,表面光滑,有融合倾向,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
并发症黄褐斑是内分泌失调的先兆,内分泌长期失调就会引发乳房肿块,子宫肌瘤等多种病变。
就医在日光照射、怀孕、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下,面部等暴露部位出现对称性黄褐色斑片,应该尽早到皮肤科就医。通常医生通过观察皮损即可诊断,皮肤镜检查有助于确诊。
就医指征当患者面部出现对称性黄褐色斑点或斑片,且症状持续存在、影响美观时,可随时就诊。
若患者自觉有其他不适感,如月经不规律、肝区不适等,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出现黄褐斑一般去皮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什么时候出现的色斑?
最近有没有长时间晒太阳?
平时防晒吗?
有没有长期吃避孕药?
神经紧张压力大吗?睡眠好吗?工作累吗?
皮肤镜检查
可准确检测皮肤色素情况,具有无痛苦的优点,可作为黄褐斑的辅助诊断。
血液检查
包括肝功能、性激素等相关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诱发黄褐斑的相关疾病。
病理学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应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黄褐斑多发生于面部,临床诊断较为明确的情况下不必做病理检查,只有在病情复杂、表现不典型、需与其它疾病鉴别的情况下才进行此项检查。
诊断标准通过皮肤镜检查可发现淡黄褐色、均匀一致的斑片或者斑点;若观察患者有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的淡褐色或淡黑色斑,对称分布于面部两侧颧部,亦可见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部位时,通常可初步诊断为黄褐斑。
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可发现表皮色素增多,真皮噬黑色素细胞中有较多的色素,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
鉴别诊断雀斑
面部、手背、颈及肩部暴露部位,出现针头至米粒大小的淡褐色或黄褐色斑疹,呈对称分布,自5岁左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组织病理可见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多,但黑色素细胞数目并不增加。
黑变病
出现灰褐色或棕褐色斑片,呈弥漫性或网状,境界不清,可有网状毛细血管扩张及细碎鳞屑,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上部。以中年女性为多,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可见较多噬黑素细胞。
Addison病
色素沉着于全身,以暴露部位及皮肤皱褶处明显,面部色素常不均匀,无炎症表现。
Civatte皮肤异色病
色素沉着对称分布于面、颈部,红褐色至青铜色网状损害,其间有淡白色萎缩斑,有显著的毛细血管扩张。
脂溢性角化
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早期只有小褐色斑点,随着年龄变化可逐渐变大、增厚。
太田痣
典型病变表现为患者皮肤出现淡青色、深蓝色或蓝黑色斑片,边界不规则,色素分布不均匀。多为单侧分布,与遗传和化妆品的使用无关。
颧部褐青色痣
病变皮肤多见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孤立的灰褐色或黑灰色斑点,通常以十几个成群出现。
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出现在面部的皮肤色素沉着斑,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病程呈慢性,容易复发。防晒是一切治疗的基础,口服和外用药物综合治疗为主,激光治疗为辅。
治疗周期 黄褐斑需要坚持治疗半年至一年。 药物治疗交替或混合外用3%氢醌霜与0.05%~0.1%维A酸霜剂。
口服维生素C、六味地黄丸等中药。
果酸治疗,常用20%~70%的甘醇酸。
激光手术治疗
适用于顽固性黄褐斑患者,YAG激光和Q开关红宝石激光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需警惕炎症的发生、色素增加或瘢痕形成,甚至出现瘢痕疙瘩。
强脉冲光(IPL)治疗
有助于对皮损的炎症反应进行控制,对某些黄褐斑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需注意不反应。
中医治疗内治法
根据病程长短、皮损色泽、面积、伴随症状等不同表现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气不足证
面部皮肤黑褐色斑呈蝶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治以滋补肝肾,汤剂以六味地黄丸合右归丸加减,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滋补肝肾丸等。
肝郁气滞证
面部皮肤多呈深褐色,出现胸部胀痛、烦躁、易怒、月经不调,常用中成药有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舒肝散、柴胡疏肝散等。
脾失健运证
面部皮肤多呈深或淡黄褐色、拉肚子、舌头侧面有齿痕。治以健脾益气,汤剂以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健脾丸等。
外治法
方法较多,临床常用中药磨粉制成膏霜外涂、制成面膜,或以内服方药的药渣先熏后湿敷等,中医外治的周期为2~6个月。
其他治疗包括针灸、刮痧、脐贴、穴位埋线、拔罐、中药等离子导入及中药熏蒸等。
预后黄褐斑患者无自觉症状,呈慢性病程,日晒后加重,一部分黄褐斑在分娩后或停用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对于不能自行消退的黄褐斑,可以通过药物、激光等方法治疗,通常能够消退。
能否治愈黄褐斑经过系统治疗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黄褐斑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黄褐斑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黄褐斑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饮食,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
饮食调理多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奇异果、草莓、木瓜、空心菜等,具有防晒抗敏的作用。
多饮水,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用咖啡、可乐。
避免进食光敏性食物,如雪菜、莴苣、苋菜、柠檬、芒果、菠萝等。
宜吃
芝麻 花生 芹菜 香菜 胡萝卜 木瓜 臭豆腐 红薯 酒 查看更多>少吃
咖啡 碳酸饮料 羊肉串 辣椒 护理黄褐斑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日晒、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如果患有内分泌功能障碍或者肝功能异常,要积极治疗。
日常护理注意防晒,外出时可外擦含避光剂的膏霜类护肤品或撑遮阳伞等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精神紧张。
预防黄褐斑为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日光照射有关。因此,日常应注意防晒、避免体内激素紊乱、熬夜等。
预防措施保持心情愉快,使自身体内激素分泌处于均衡状态。
在选择使用外用护肤品或者化妆品的时候,避免使用含有酒精或者其他刺激性物质的产品。
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晒,避免紫外线刺激出现的黄褐斑。
平时加强锻炼,均衡饮食,避免熬夜,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朴永君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319~321.
[2]皮肤性病学1张学军主编,8版,人民卫生,187~189.
[3]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15~316.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