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

概述

药疹也称为药物性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灌注、外用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其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临床反应多种多样,可仅仅表现为皮疹,如红斑、丘疹,也可发生严重反应而导致患者死亡。治疗方法为立刻停用可疑致敏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

药疹

就诊科室: 皮肤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drug eruption 疾病别称: 药物性皮炎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过敏性休克、继发感染、死亡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红斑、丘疹、瘙痒 好发人群: 过敏体质者、使用大量药物者、体质虚弱者 常用药物: 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糖皮质激素、碳酸钙 常用检查: 皮肤试验、药物激发试验 疾病分类

固定型药疹

每次发病常在同一部位,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引起。

荨麻疹型药疹

较常见,约占所有药疹的5%,可由变态反应机制和非变态反应机制引起,血清制品、呋喃唑酮、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最常见。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又称为发疹型药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药疹的90%。

湿疹型药疹

患者多首先接触或外用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后使局部皮肤致敏并引起接触性皮炎,以后又口服或注射了相同或相类似药物导致皮炎,可出现全身泛发性湿疹样改变。

紫癜型药疹

本型药疹可通过二型或三型变态反应介导。

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及巴比妥类等引起。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即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症,是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

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痫药、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等引起,多为长期用药后发生。

痤疮型药疹

多由长期应用碘剂、溴剂、糖皮质激素和避孕药等引起。

光感型药疹

多由应用氯丙嗪、磺胺类、四环素类、灰黄霉素等药后,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发病。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亦称伴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药疹。常于首次用药后2~6周内发生,再次用药可在一天内发病,多见于环氧化物水解酶缺陷的个体。

病因

引起药疹的病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药疹好发于过敏体质者、使用大量药物的人群、体质虚弱的人群,光线因素容易诱发药疹。

主要病因

个体因素

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同一个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其原因包括遗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药物因素

理论上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导致药疹,但不同种类药物致病的危险性不同。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四类,即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中草药。另外,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各种生物制剂、抗痛风药物、抗甲状腺功能药物和吩噻嗪类药物也可引起药疹。

诱发因素

某些药物在光线诱导下可转变为抗原性物质,从而引发药疹。

流行病学

药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随着新药的不断面世、用药人群增多及滥用药物等,药疹的发病率不断增多。其中内科系统药疹高于外科系统,艾滋病患者发生重症药疹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100~1000倍,且病死率高。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繁多,皮损种类多种多样,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尚可累及多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好发人群

少数过敏体质者:因个体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差异较大,少数易过敏者或者对某种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接触到同种药物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时,机体可产生过敏反应,引发药疹的发生。

使用大量药物、多种药物和长期服药人群、体质虚弱人群、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群也容易引起药疹。

症状

药疹可以表现为紫红色水肿性红斑、风团样损害、红斑丘疹,糜烂渗出,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继发感染、内脏损害、死亡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皮黏膜损害

出现相对固定的紫红色水肿性红斑、风团样损害、红斑丘疹,糜烂渗出、皮下瘀点瘀斑、多形红斑大疱、烫伤样损害、大片脱屑等多样性损害。皮损常见于躯干部,重型药疹可泛发全身并伴口腔、眼、外阴等部位黏膜损害。

瘙痒

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重症药疹可表现为疼痛。

其他症状

患者皮损愈合以后可能会留有色素沉着。

并发症

肝肾衰竭

药物一般经过肝肾代谢,用药可能导致肝肾衰竭。

过敏性休克

如荨麻疹型药疹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死亡

病情较重的类型如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不及时发现治疗,可致死亡。

继发感染

药疹容易引起患者皮肤黏膜受损,从而可以出现继发感染。

水电解质紊乱

药疹可以引起皮肤黏膜屏障破坏,从而使体内水电解质成分丟失;而若出现口腔黏膜损害,则可影响患者摄入水分和食物,从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不良

此病患者急性期存在高消耗代谢,出现表皮大面积剥脱可导致蛋白丢失,而且由于进食困难会导致营养物质吸收减少,从而出现营养不良的状态。

肺炎、气道阻塞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发病急,患者管腔黏膜会出现水肿和坏死,还会伴内脏病变,可出现肺炎等情况。

就医

患者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表现时,建议到医院皮肤科、肾内科、风湿免疫科就诊,并进行皮肤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等检查,注意与生殖器疱疹、硬下疳相鉴别。

就医指征

患者用药治疗后出现皮肤不适症状,如出现红斑、丘疹等,需及时就医。

患者用药后皮损明显或者出现全身不适,如发热,甚至休克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休克、昏迷,应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对什么东西过敏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损、红斑丘疹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腹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近期是否服用了药物?

是否有家族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内试验

皮肤试验

常用的特异性检查包括皮内试验、划破试验、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等。以皮内试验较常用,准确度较高,适用于预测皮肤速发型超敏反应,如临床上预测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等过敏反应,但阴性不能绝对排除发生反应的可能,高度药物过敏史者禁用。为预防皮肤试验诱发严重全身反应(过敏性休克),应在测试前准备好肾上腺素、氧气等抢救措施。对药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和湿疹型药疹,斑贴试验较有意义,且较为安全。

药物激发试验

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内服试验剂量以探查可疑致敏药物。此试验有一定危险性,仅适用于口服药物所致的较轻型药疹,同时疾病本身又要求必须使用该药治疗时(如抗结核药、抗癫痫药等),禁止应用于速发型超敏反应性药疹和重型药疹患者。

体外试验 

安全性高,可选择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组胺游离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药物诱导淋巴细胞刺激试验、琼脂弥散试验等,但上述试验结果均不稳定,操作繁杂,临床尚难普遍开展。

诊断标准

本病根据明确的服药史、潜伏期及各型药疹的典型临床皮损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类似皮损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药疹皮损的颜色较类似皮肤病更鲜艳,瘙痒更为明显,且停用致敏药物后逐渐好转。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的服药史、药疹史及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等信息加以综合分析。

鉴别诊断

猩红热

临床表现一般为热退疹出,疗程一般为10天,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麻疹

此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一般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症状明显,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药疹的治疗,首先是停用致敏药物,包括可疑致敏药物,慎用结构相近似的药物。多饮水或静脉输液,加速药物的排出,尽快消除药物反应,防止和及时治疗并发症。

治疗周期 药疹的治疗一般需要数周治疗。 急症治疗

休克患者必须争取时间,及时抢救。如开放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采用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10°~15°,双下肢抬高20°~30°等。

药物治疗

轻型药疹的治疗

系统治疗

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维生素C、钙剂(如碳酸钙)以及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局部治疗

局部若以红斑、丘疹为主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以糜烂渗出为主者可用氧化锌和抗生素药膏。

重型药疹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

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选择剂量,可选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足量,病情应在3~5天内控制。如未满意控制应酌情加大剂量,以及时控制病情,待病情好转、无新发皮损、体温下降后逐渐减量。

抗生素

防治继发感染是关键措施之一。如有感染存在,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易过敏药物,在细菌学检查结果报告之前,宜选用广谱、不易致敏抗生素,如磷霉素;在细菌学检查结果报告后,可结合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如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注意耐药菌的存在可能及是否并发其他感染,如真菌感染的可能,并按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

可以静脉注射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

其他治疗

补充水、电解质、蛋白质

加强支持疗法,由于高热、进食困难、创面大量渗出或皮肤大片剥脱等常导致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加以纠正,同时注意维持血容量,必要时可输入新鲜血液、血浆或蛋白以维持胶体渗透压,也可有效减少渗出;对内脏受累者也应做相应处理,如伴有肝脏损害时,应加强保肝治疗,应酌情给予能量合剂。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可以有效清除致敏药物及其代谢毒性产物及炎症介质。

对症治疗

对皮损面积广、糜烂渗出重者局部可用雷夫诺尔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或以暴露干燥创面、红蓝光治疗等交替治疗。累及眼睛结膜者需定期冲洗,以减少感染及防止眼脸结膜粘连。闭眼困难者可用油纱布覆盖,以防角膜长久暴露而损伤。如角膜受累,可每2~3小时用糖皮质激素类眼药水滴眼一次,并用含抗生素眼药膏保护。口腔黏膜损害要注意口腔清洁,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预后

药疹经系统正规的治疗,一般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但是需要注意以后用药治疗时,避免使用同种药物或者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能否治愈

药疹一般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

药疹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果并发严重感染、心衰、肝肾损害等,病死率较高。

复诊

药疹一般痊愈后1月左右复诊,有新发皮损时需要及时就诊。

饮食

药疹患者的护理应当注意皮疹的护理,避免感染。饮食方面应当注意合理饮食,加强营养物质的补充,皮损面积较大者注意补充蛋白质,戒烟酒。

饮食调理

忌辛辣刺激饮食。

忌烟酒,一般药疹的药物治疗复杂多样,烟酒可能会与所使用的药物有所冲突。

宜多吃高蛋白食物,药疹皮损面积大者蛋白质丢失较多,需补充,如多进食鸡肉、鸡蛋、牛奶等。

宜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护理

药疹患者需要按时用药,注意皮损部位清洁,以免感染。谨遵医嘱,正确用药,切勿超量使用或者用量不足。

日常护理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使用。

注意保持皮损处的卫生,预防感染。

避免滥用药物,注意过敏情况,药疹可由某些外用或内服药物引起,如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使用时需要注意。

病情监测

复诊时注意观察皮损状态是否有好转或恢复正常。

心理护理

严重药疹患者的皮损面积较大,患者往往心理压力大,护理人员应宽慰患者,放松心情,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治疗,有助于疾病的缓解和恢复。

预防

药疹为药源性疾病,预防尤为重要,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过敏反应,以免严重药疹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对药物的应用要严加控制,必须根据适应症来决定,尽可能减少用药品种,杜绝滥用药物,以减少过敏的发生,即使过敏也易于判断是哪种药物所致,以便更换或停用。

有药物过敏者,应尽量避免再度应用此种药物,对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也应避免使用,以防交叉敏感的发生。个人或家庭成员中有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特别注意。

注意药疹的前驱症状,如发热、瘙痒、轻度红斑、胸闷、气喘、全身不适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停药,预防严重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舟,郝飞.红皮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J].皮肤病与性病,2018,40(4):488-490.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0-626.
[3]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1-127.
[4] 沈翠珍,沈勤主编.内外科护理学下[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8:105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68.html

关注微信